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背景下资助育人的实践研究
王高真
百色市右江区阳圩镇中心小学 533000
一、引言
1.1 研究背景
义务教育阶段处于青少年身体和心理发育的关键期,营养是青少年身体健康的基础保障,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中小学,尤其是偏远农村地区的中小学生的营养改善工作,有关文件相继出台。因此,在此背景下产生的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是为了向学生提供一定的营养餐食改善学生身体情况,保证学生健康的成长,在目前社会中这样简单的给钱方式并不能使学生成长的各方面发展完善,那么将营养改善计划和资助育人相结合就成为了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1.2 研究意义
本文主要是针对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下开展资助育人实践路径的探索,对于提高农村学生综合素质,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和谐社会有极大的意义。通过对已有的成果运用实证研究的方式对相关政策制定部门提出可行建议,同时也为学校开展资助育人工作提供相应的参照和借鉴。
二、文献综述
2.1 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研究现状
近年来,针对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方面的研究不断增多。相关学者们对此从政策的执行情况、营养改善效果及食品安全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指出我国营养改善计划能够较好地改善农村学生营养不良的问题,但仍存在资金使用不够规范有效、食品安全隐患等问题。
2.2 资助育人的研究现状
资助育人是以公平正义为价值导向的资助育人制度。学者们都针对资助体系的建设、育人的模式和效果评估等多个方面开展相关研究。由目前的研究可知,在目前的资助育人中存在着育人主体的资源较匮乏、育人形式较为单一、育人效果呈现弱化的现象。那么如何将有限的育人主体资源的全部作用发挥出来,创造多元化的育人方式方法提高育人效果成为了当下的热点话题。
2.3 营养改善计划与资助育人相结合的研究
将营养改善计划和资助育人结合起来开展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多数现有研究成果都集中在分析营养改善计划对学生身体健康的影响上,很少有人提及营养改善计划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但随着我国教育理念发生转变,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结合营养改善计划与资助育人有利于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研究方法
3.1 案例研究法
本研究选取作为典型案例,深入分析其在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背景下资助育人的实践路径。通过实地考察、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第一手资料,为研究提供实证支持。
3.2 理论研究法
结合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理论,对营养改善计划与资助育人相结合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实施策略进行深入探讨。通过理论分析,为实践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3.3 数据分析法
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揭示营养改善计划与资助育人相结合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通过数据分析,为研究结论提供科学依据。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营养改善计划与资助育人相结合的必要性
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有利于改善学生营养,促进学生成长;仅仅依靠物质资助不能够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把营养改善计划与资助育人结合起来,有利于提高学生身体健康,有利于培养学生品德修养、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4.2 阳圩镇中心小学的实践探索
阳圩镇中心小学立足“红韵惠民”营养餐计划,创新提出“全员就餐行动”,将营养餐从生活保障拓展为德育载体,构建“资助—管理—育人”一体化模式。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农村学生资助育人的新路径,制定了学校营养改善计划的具体实施方案,成立了领导小组,成立了管理机构,完善了管理制度;把资助育人理念渗透到营养改善计划当中,在各年级开展感恩教育、组织学生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劳动技能、培养学生自立自强意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 本研究基于该校实践,探索资助育人的有效路径,为政策优化提供实证参考。
4.2.1 感恩教育的实施
该校组织了以感恩为主题的班会、演讲比赛等,教育学生懂得感恩党和国家对学生的关怀。组织学生参观革命历史纪念馆等,让学生增加对党的感恩之心。开展“向食堂阿姨道谢”的表达行动等活动,深化情感认同。通过感恩教育活动开展,学生们感恩的意识大大增强,形成了朝气蓬勃、向上向善的精神风貌。
4.2.2 劳动实践的开展
该校组织学生参与食堂劳动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劳动技能。在服务中培养责任感,设立“食堂协管员”“餐具回收员”等岗位,学生轮值参与分餐、清洁、垃圾分类。通过劳动实践,学生不仅学会了基本的生活技能,还体验到了劳动的艰辛与快乐,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4.2.3 自主管理的推进
阳圩镇中心小学设立了学生自治组织,如学生会、膳食委员会等,让学生参与就餐管理。少先队督查组对就餐秩序、光盘行动等打分,纳入“文明班级”评选。实行“错时就餐 + 分区管理”(低年级优先就餐),学生组长带队取餐,通过自主管理,学生的组织能力和管理水平得到了锻炼和提升,形成了良好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机制。
4.3 实施效果分析
通过采取营养改善计划加资助育人的办法,在我校推广以后,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身体素质良好,学生营养不良率逐年下降;学生综合素养得到有效提高,感恩意识、劳动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增强;促进了家校共育,形成较好的教育环境。
五、讨论与建议
5.1 讨论
该研究指出,把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和资助育人结合起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但也面临着资金使用效益低,育人形式单一等问题,为此需要在未来的继续加强对如何提升育人效率,创新育人模式等问题的研究。
5.2 建议
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议:
5.2.1 优化资金配置
加强资金监管,确保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和规范性。同时,优化资金配置,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
5.2.2 创新育人形式
结合时代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创新育人形式。例如,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展线上感恩教育、劳动实践等活动,拓宽育人渠道。
5.2.3 加强家校共育
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联系,引导家长积极参与计划的实施和监督。通过家校共育,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六、结论
研究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下资助育人实行路径,将营养改善计划与资助育人相融合有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以及推进教育公平。今后工作中要围绕着资金优化配置、创新育人群体、优化育人方式、加强家校共育等方面开展工作,加大对农村学生的教育帮扶力度。本论文系 2024 年度百色市右江区教育科研课题《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背景下资助育人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24009)之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