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隧洞衬砌及喷锚支护加固施工技术
方文文
640302198503043112
引言
水利工程隧洞衬砌及喷锚支护加固技术是保障隧洞结构安全与长期稳定的关键环节。随着地下工程向深部、复杂地质条件发展,传统支护方式面临严峻挑战。现代施工技术通过优化材料性能、改进工艺工法,显著提升了衬砌结构的抗渗性、耐久性及整体承载能力。
1 水利工程隧洞衬砌及喷锚支护加固的重要性
水利工程隧洞衬砌及喷锚支护加固在工程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技术价值与实际意义。隧洞作为输水、泄洪、发电等核心设施的关键通道,其结构稳定性直接关系到整个水利系统的安全运行。在复杂地质条件下,岩体可能受构造应力、地下水侵蚀或围岩蠕变影响,导致局部失稳甚至塌方事故。衬砌结构通过混凝土浇筑或预制构件拼装形成刚性支护体系,能够有效分担围岩压力,抑制变形发展,同时降低渗透破坏风险。喷锚支护技术则借助喷射混凝土与锚杆协同作用,快速封闭岩体裂隙,增强表层围岩自承能力,尤其适用于破碎带或高应力区段的临时加固。现代工程实践中,衬砌与喷锚的复合应用可形成 " 主动支护 + 被动承载 " 的立体防护机制,显著提升结构抗剪强度与抗震性能。通过掺入钢纤维或碳纤维等增强材料,进一步优化了支护体系的韧性与耐久性。数字化监测技术的引入使施工过程能够实时反馈围岩变形数据,为动态调整支护参数提供科学依据。
2 水利工程隧洞衬砌及喷锚支护加固施工中面临的挑战
2.1 复杂地质条件的适应性
在水利工程隧洞施工中,复杂地质条件对衬砌及喷锚支护技术提出严峻考验。断层破碎带岩体松散破碎,自稳能力差,开挖后易发生局部塌落;软弱岩层在高应力环境下易产生塑性变形,导致初期支护结构承受超限荷载;富水地层渗透压力作用可能引发围岩失稳及支护体系渗漏破坏。针对不同地质缺陷需采取差异化处理措施:穿越断层带时采用超前小导管注浆预加固,配合可缩式钢架控制变形;软弱岩层区段通过增加系统锚杆密度和喷射混凝土厚度提升整体刚度;高压富水段则需设置环向排水管降低孔隙水压力。
2.2 水荷载与渗漏控制
水利工程隧洞在运行期间长期承受高水头压力作用,对衬砌及支护结构的防渗性能提出严格要求。水荷载作用下混凝土衬砌易产生贯穿性裂缝,导致渗透压力增大并引发结构损伤;喷射混凝土层若存在空腔或厚度不足,将形成渗流通道加速锚杆腐蚀。针对上述问题需采取多重防护措施:采用钢纤维混凝土提升衬砌抗裂性能,设置可拆卸止水带处理施工缝渗漏风险,布置深层排水孔降低外水压力。通过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处理混凝土表面微裂缝,结合阴极保护技术防止锚杆电化学腐蚀。
2.3 施工效率与质量平衡
水利工程隧洞支护施工需在保障结构质量的前提下提升作业效率,二者平衡面临显著技术难题。喷射混凝土施工中存在的回弹料浪费问题直接影响材料利用率,人工喷射方式易导致厚度不均与强度离散。衬砌台车定位精度不足可能引发错台或接缝质量问题,传统人工养护难以保证混凝土早期强度均匀发展。采用机械化湿喷工艺配合减水剂可降低回弹率至 12% 以下,三维扫描技术实现喷射面数字化质量控制。自走式衬砌台车集成模板定位系统将拼装误差控制在 ±5mm 内,智能温控养护系统通过实时监测保证混凝土强度发展曲线符合设计要求。
3 水利工程隧洞衬砌及喷锚支护加固施工技术优化提升策略
3.1 智能化施工体系构建
水利工程隧洞支护施工正经历智能化转型,其核心在于构建多技术融合的数字化作业体系。基于 BIM 平台的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可精确还原断层带、软弱夹层等不良地质体的空间分布,为支护参数动态设计提供可视化决策支持。隧道掘进智能调控系统整合地质超前预报、围岩变形监测与机械臂施工终端,实现 " 探测 - 分析 - 施工 " 闭环控制,典型工程应用表明该系统可将支护参数调整滞后时间从 24 小时压缩至 4 小时。数字孪生技术的引入构建了虚实交互的施工管理平台,通过实时数据驱动模型更新,准确预测不同支护方案下的围岩变形趋势。实际监测数据显示,采用智能施工体系的隧洞工程超挖量控制在 5cm 以内,喷射混凝土厚度合格率提升至 95% ,同时施工效率提高 40% 。智能化工法的发展方向是建立具备自学习能力的决策系统,逐步实现复杂地质条件下支护方案的自主优化。
3.2 新材料复合应用
现代水利隧洞工程对支护材料的性能要求日益提高,促使新型复合材料技术快速发展。纳米二氧化硅改性喷射混凝土通过优化颗粒级配和添加活性矿物掺合料,显著提升早期强度和耐久性,实验室测试显示其 3 天抗压强度可达35MPa,较传统配比提升 40% ,同时碳化深度降低 60% 。针对高腐蚀性地下水环境,玻璃纤维增强聚合物锚杆展现出优越性能,其抗拉强度达 700MPa 且完全耐腐蚀,已在 pH 值 2-12 的极端环境中成功应用。超高性能混凝土 (UHPC) 衬砌技术采用钢纤维和微硅粉复合增强,极限拉应变超过 0.3% ,有效抑制裂缝开展。工程实践表明,新型材料组合应用使支护结构寿命延长至 80 年以上,维修频率降低 75% ,其中某深埋隧洞采用纳米改性混凝土配合 GFRP 锚杆体系后,年维护成本减少 300 万元。材料科学的持续突破为复杂环境下的隧洞长效支护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
3.3 全周期质量控制
隧洞支护工程的质量控制已从传统抽检模式发展为覆盖设计、施工、运维的全过程管理体系。基于红外热成像技术的混凝土缺陷检测系统可实时识别喷射层空鼓、厚度不足等质量缺陷,检测精度达到 ±2mm ,较人工敲击法效率提升 10 倍。区块链技术的引入构建了不可篡改的质量追溯链,从原材料进场到支护成型的各环节数据均上链存储,实现责任可追溯。智能养护系统通过埋入式传感器监测混凝土温湿度变化,自动调节养护参数,确保强度发展符合设计要求。某大型输水隧洞应用全周期质量控制体系后,衬砌混凝土 28 天强度合格率从 89% 提升至 99.5% ,喷射混凝土回弹率控制在 8% 以下。
结束语
隧洞衬砌与喷锚支护技术的创新融合,标志着水利工程地下结构加固进入精细化、智能化阶段。未来,需进一步结合BIM 建模、实时监测等技术,实现支护参数的动态优化。通过材料科学与施工工艺的协同突破,将有效应对高地应力、渗流侵蚀等极端工况,为水利基础设施的长效安全运营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马兵成 . 水利工程隧洞衬砌及喷锚支护加固施工技术 [J]. 黑龙江水利科技 ,2025,53(05):156-159.
[2] 王治淞 . 水利工程隧洞衬砌及喷锚支护加固施工技术应用研究 [J].工程机械与维修 ,2025,(03):152-154.
[3] 郭领兵 . 水利工程隧洞喷锚支护及衬砌加固施工技术 [J]. 科学技术创新 ,2024,(23):183-186.
[4] 代龙 . 水工隧洞衬砌与喷锚支护加固设计及施工分析 [J]. 江西建材 ,2024,(09):162-164.
[5] 陈宇 . 水利工程隧洞衬砌及喷锚支护加固施工探讨 [C]// 冶金工业教育资源开发中心 .2024 精益数字化创新大会平行专场会议——冶金工业专场会议论文集(上册). 云南省滇中引水工程有限公司;,2024:368-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