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基于心理学视角的高校辅导员心理疏导技巧与方法
廖仕娟
东莞城市学院
引言:大学生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着适应新环境、学习专业知识、人际交往、生涯规划等多重压力,心理问题发生率较高。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将直接影响其学习生活质量乃至未来发展。作为高校学生工作的第一线,辅导员肩负着教书育人和管理服务的双重职责,在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基于心理学视角系统总结辅导员心理疏导工作的技巧和方法,对于提升其专业化水平,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辅导员开展心理疏导工作的必要性
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呈现出多发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学业压力、人际关系、恋爱困惑、就业择业等多重因素交织,给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挑战。一些学生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困扰,少数甚至产生厌学、自伤的极端念头。面对这种形势,高校辅导员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心理疏导的重任。辅导员是学生的生活导师,与学生朝夕相处、频繁互动,这使得辅导员比其他教职工更有机会发现学生的心理状态变化。课堂上的走神、作业的敷衍、请假的频繁等蛛丝马迹,都可能是心理问题的征兆。敏锐的辅导员若能察觉端倪、及时介入,就可以在心理问题发展的早期阶段予以疏导缓解,避免矛盾激化、病情加重。开展心理疏导工作,既是辅导员履行日常管理职责的需要,更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辅导员肩负着引导学生成长成才的育人使命。学生的健康成长,既包括知识技能的获得,也包括人格心理的完善。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有身心同步发展,学生才能在校园生活中茁壮成长,在未来人生道路上砥砺前行。加强心理疏导,对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得到及时疏导的学生,能正视和接纳自我,以积极心态看待困境,在应对挫折中学会自我调节。这些宝贵的心理体验,对学生未来步入社会、直面人生风雨具有积极的影响。反之,心理问题若得不到疏解,学生则可能陷入消极情绪的泥沼,影响学业和生活,错过大学生涯的诸多美好。
二、基于心理学流派视角的辅导员心理疏导技巧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视角
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看来,高校辅导员在与学生互动中,要放下成见,以平等、欣赏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保持友善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专注倾听学生倾诉,给予积极的口头和非口头反馈,要接纳学生的情绪和想法,避免争辩或说教,在学生取得进步时给予称赞和鼓励。同时持续的积极关注会使学生感到被重视、被接纳,身心获得滋养,从而更愿意敞开心扉,主动探索自我成长。共情理解是人本主义咨询的核心要素,辅导员要试图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体验他们的内心世界,这需要暂时放下自己的认知框架,全身心地感受学生所感受到的。面对学生的困惑和痛苦,辅导员不急于提供意见或建议,而是要准确地反映学生的情绪,传递 " 我理解你此刻的感受 "。同时,要敏锐捕捉学生言语背后的深层情感,体会其未直接表达出的顾虑和需求。真诚一致要求辅导员在咨询中展现真实的自我,言行举止保持高度的一致性,这意味着辅导员的肢体语言、语调要与所表达的内容相得益彰,彼此印证。学生对辅导员的真诚度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只有做到内外如一、表里统一,才能真正赢得学生的信任。辅导员还要学会在适当的时机向学生表露真情实感,如坦陈对学生遭遇的同情和心疼,表达由衷的赞美和感动。
(二)认知行为心理学视角
高校辅导员可以运用认知重构的方法,帮助学生识别和纠正不合理的信念。比如面对考试失败而自责的学生,辅导员可以这样开展认知重构:首先,引导学生回顾考试的准备过程,客观分析失利原因,意识到 " 一次失败不代表永远失败 " ;其次,与学生一起探讨成功的多元标准,拓展评价自我的视角,认识到 " 考试成绩不等同于个人价值 " ;最后,鼓励学生总结经验教训,树立 " 只要吸取教训、科学复习,下次就能取得进步 " 的信念。行为训练是改变认知和情绪的有效方法,面对人际交往障碍的学生,辅导员可以开展系统的社交技能训练,向学生介绍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和技巧,如倾听、提问、赞美等,然后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实践这些技巧,体验在不同情景下的社交互动。训练中,辅导员要及时给予鼓励性反馈,帮助学生建立自信;训练后,鼓励学生到真实生活中去运用所学技能,并与辅导员分享进展和体会。在行为训练中获得的成功经验可以强化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激发他们投入人际交往的动力。面对应激事件时,人的身心常常处于高度紧张状态,辅导员可以教授学生各种放松训练的方法,帮助其及时调节生理和心理反应。比如缓慢呼吸法,引导学生采取腹式呼吸,吸气时缓慢数到 4,呼气时数到 6,如此反复几个周期,就能有效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水平。又如肌肉放松法,逐步引导学生从头到脚收缩、放松身体各部位肌肉,体会紧张与放松的感觉差异,从而学会主动放松。
(三)精神分析心理学视角
高校辅导员在与学生互动中,可以运用这一视角来理解学生的内在需求,比如面对一个总是迟到的学生,辅导员与其深入探讨,发现他总是夜里失眠到凌晨。引导学生自由联想,学生想起父母从小就争吵不断,自己常常感到被忽视。借助辅导员的解释,学生逐渐意识到" 迟到 " 背后隐藏着对关注和爱的渴望。洞察隐藏的无意识动机,有助于学生自我觉察和行为改变。情绪体验的释放是精神分析取向的重要策略。积压已久的负性情绪若得不到疏导,便会以头痛、失眠等身心症状表现出来。辅导员要为学生提供宣泄的渠道,倾听时,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倾倒苦水,不急于提供意见,而是给予支持与共情。必要时,辅导员可引导学生尝试艺术宣泄,如绘画、写日记等,在创作中释放郁结的情绪。情绪得以释放后,辅导员再与学生一起复盘体验,提炼应对情绪的新策略,学生情绪获得纾解,问题应对的能力也得到提升。
三、高校辅导员常用的心理疏导方法
(一)个别心理咨询的程序与策略
高校辅导员进行个别心理咨询时,要通过真诚、尊重、同理心等基本态度与来访学生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让学生感受到温暖、安全、被接纳,愿意敞开心扉倾诉。在此基础上,辅导员要运用倾听、提问、反映等技巧,鼓励学生充分表达内心的想法和感受,帮助其探索自我,明晰存在的心理问题和内在冲突。接下来,辅导员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审视自己的处境,拓展认知视角,可以通过分析利弊得失、比较他人经历、探寻替代性解释等方式,帮助学生突破思维定式,以更加合理、积极的视角看待问题。在此过程中重建认知,化解困扰。认知重建后,辅导员要与学生一起制定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鼓励学生尝试新的行为和应对方式,如学习放松技巧、改善人际交往、参与志愿服务等,在实践中巩固认知改变,形成良性循环。此外,辅导员要与学生共同评估咨询成效,讨论收获与不足。若已基本达成咨询目标,可考虑结束一系列咨询;若还有待提升之处,则制定下一步计划。无论何种情况,都要肯定学生的勇气和进步,强化其自主解决问题的信心。
(二)团体心理辅导的原则与技术
高校辅导员开展团体心理辅导,需要充分利用团体动力,提升团体凝聚力。一个凝聚力强的团体能够给成员带来归属感和心理支持,促进彼此互动与成长。为此,辅导员要采取一些策略,如组织破冰活动增进成员熟悉度,营造平等温暖的氛围,引导成员分享经历、给予支持与反馈等,逐步构建团体向心力。选择合适的主题是高校团体辅导的关键,主题要紧贴大学生的现实需求,如人际交往、情绪管理、学习方法等。确定主题后要设置明确的辅导目标,可从认知、情感、行为等维度入手,力求具体、可观察、可评估,如 " 学会两种舒缓压力的练习"。团体辅导开始前,辅导员要与成员共同制定团体规范,并签订参与团体的契约。规范和契约有助于维护团体秩序,保障成员利益。如规范团体内保密、准时参与、礼貌互动等,约定团体时间、地点、持续周期等。成员参与制定,会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投入度。团体辅导按阶段推进,一般分为启动期、工作期、终结期三个阶段。辅导员在各阶段的任务各有侧重:启动期注重营造氛围、确立规则;工作期侧重引导互动、促进领悟;终结期注重巩固提升、表达祝福。辅导员要根据团体发展进程,灵活采用讲解、讨论、角色扮演、个案分析等多元化技术,调动团体积极性。在团体辅导全过程中,要十分重视人际互动和沟通反馈,辅导员要鼓励团体成员之间坦诚交流想法和感受,给予建设性反馈。成员在互动中可以传递关怀、获得支持、看到自身的优缺点,学习新的思考和行为方式。辅导员则通过观察团体互动,捕捉话语背后的情绪和需求,给予适时回应。精准的沟通反馈能显著提升团体辅导效果。
(三)心理危机事件的识别与干预
高校辅导员要提高对心理危机事件的警觉,准确识别危机类型和特点。常见的危机类型有创伤事件(如意外伤害)、发展性危机(如恋爱分手)、精神疾病所致危机等。危机事件通常具有一些特点,如当事人情绪反应强烈、行为失控、出现非理性思维等。辅导员若能敏锐识别这些征兆,则可及时介入。危机干预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如确保当事人安全、尊重个人隐私、不过度承诺等。干预流程通常包含建立联系、评估问题、缓解情绪、制定计划、跟踪随访等步骤。其中建立联系尤为关键,辅导员要以真诚、关切的态度接近当事人,使其感受到支持和理解,愿意接受帮助。对危机个案要进行系统的评估,判断危险等级。辅导员可询问当事人的主观感受,如绝望无助感强烈、有无轻生念头等,也要客观了解当事人的症状表现。若评估认为有自杀、自残、伤人等风险,则要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及时联系家长、导师,必要时报警求助。对中低危个案,辅导员则侧重情绪疏导、问题化解、提供支持等。应对心理危机事件,光靠辅导员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辅导员要主动寻求资源链接,积极转介求助。如联系校内的心理咨询中心,为当事人预约咨询;联系校外的精神卫生机构,必要时陪同当事人就诊;联系社工机构,争取对特困学生的资助等。辅导员起到枢纽作用,撬动多方资源,形成援助合力。危机事件有时会波及一个群体,引发群体恐慌、应激反应等。面对群体性事件,辅导员首要任务是稳定大局,防止事态扩散。可采取召开主题班会、举办心理教育讲座、组织调适活动等方式,疏导学生情绪。要主动与当事人班级同学沟通,传递积极正能量。严重时可在校内设立心理危机干预热线,联合各方力量应对。
结束语: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需要具备扎实的心理学专业素养和过硬的心理疏导工作技能。辅导员只有不断学习心理学理论知识,掌握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技巧和方法,才能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游刃有余地应对各种心理问题和危机事件,用专业和智慧点亮学生心中的明灯。同时,辅导员还应注重提升自身心理素质,在心理疏导他人的过程中实现自我认识和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1] 彭晗 , 陈一柯 , 汪倩玉 . 高校辅导员就业指导服务能力测评与提升研究 [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 2024, (18): 22-24+37.
[2] 薛晓宇. “三全育人”视野下高校辅导员资助育人功能研究及实践探索 [J]. 作家天地,2024, (22): 185-188.
[3] 赵斌斌. 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疏导中的角色和实现路径探析 [J]. 成才, 2024, (11):70-71.
[4] 张晓阳 , 郭鹏 , 陈圣 . 浅析高校辅导员就业指导能力内涵 [J]. 四川劳动保障 , 2024, (05):1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