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网络背景下廉政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作者

王丹

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上海 200444

   

近年来,我国科技成果显著,深刻影响着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当前,以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网络信息技术正在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社会生活,互联网已经成为新时代最具活力和创新力的领域,这也给新时代我国的反腐倡廉工作带来了诸多机遇与挑战。“互联网 + 廉政建设”成为新时代加强我国廉政建设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互联网 + 廉政建设”的概念

互联网是一个面向公众的社会性组织平台,世界各国的人民都可以利用互联网进行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也可以通过检索获得各个方面的知识、经验和信息。“互联网 +′′ ,顾名思义就是“互联网 + 各个传统行业”,是把互联网与不同传统行业相结合的具体实践,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网络信息技术运用与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社会领域,提升全社会的生产力与创新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

在互联网发展新形态下,“互联网 +′′ 正在渗透各个领域,廉政建设也将不可避免受到“互联网 +”的影响。“互联网 +′′ 廉政建设并不是二者的简单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各种网络平台,让互联网与廉政建设深度融合。“互联网 + 廉政建设”的主要目的是把网络信息技术运用到国家反腐倡廉建设的过程中,增强廉政建设实效性,加强廉政建设是党的自我革命的一个重要方面,学者苏瑾,姚伟华,蒋艾琳在文中指出,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是促进党成长和进步的重要法宝。[1] 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为廉政建设的加强带来了诸多机遇,使“互联网 + 廉政建设”更具可行性。

二、互联网背景下廉政建设面临的机遇

(一)扩大民主参与,增加廉政透明度

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有权利也有义务参与国家治理。在网络技术运用到廉政建设之前,很多人民会觉得廉政建设距离自己太过遥远,心有余而力不足,但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各种网络平台为人民参与国家建设提供了可能,扩大了民主参与的覆盖面,拓宽了人民表达民意的渠道,也提升了民意传达的效率。学者赵又莹在文章中指出“互联网 +”带来了思维观念的变革,强调了参与意识、沟通意识、服务意识、跨界思维和资源共享,同时也强调了开放、自由和平等的精神,且网络本身具有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等特点,随着网民规模的扩大和网络普及率的提升,若廉政建设可以搭乘“互联网 +′′ 的顺风车,形成“互联网 +′′ 廉政廉政新模式,将会事半功倍。[2] 也就是说网络的普及会直接扩大民主参与,人民参与决策和监督将会更加便捷,廉政建设的数据也会更加真实,有利于提高廉政建设的透明度。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党的自我革命,他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党的自我革命是跳出历史周期律的“第二个答案”。党的自我革命必须贯彻落实廉政建设,互联网除了为民主参与提供平台之外,也为党政的信息公开拓宽了渠道,提高了廉政建设透明度。

(二)规范完善网络民主监督

网络信息的传播速度快、范围广,一旦民众发现公职人员有任何不当的行为可以直接通过网络检举揭发,国家上级机关也会委派专职人员核实情况,将民主监督落到实处。也就是说,网络的发展运用加强了政府信息公开,完善了网络民主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一直以来,腐败都是社会发展的一颗毒瘤,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对腐败零容忍,建设廉洁政治,保证权力的正确行驶和党的先进性,始终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新时代“互联网 + 廉政建设”是对我国反腐败体制机制的创新发展,想要建立健全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和舆论监督体系,必须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借助互联网技术,打造全新、有力的惩治和预防腐败的新阵地。学者何铭、孙亮亮在文章中指出现如今以互联网的这场革命正在改变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网络反腐是互联网时代的一种群众监督新形势,借助互联网人多力量大的特点,携方便快捷、低成本、低风险的技术优势,为群众搭建一个更加便利、快捷、直接的监督平台,集中群众智慧、凝聚群众力量、形成无处不在的监督网,逐步建立“互联网 + 反腐倡廉”工作新模式。[3]

(三)多种网络软件为廉政建设提供平台阵地

新时代网络发展迅速,各种先进技术在我国廉政建设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国家廉政建设期间,反贪污腐败问题尤为重要,网络媒体的发展不仅可以加强廉政信息交流,还能降低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运行成本,提高廉政建设。现如今抖音、快手、夸克、微博等多个网络软件客流量巨大,信息传播十分迅速,为党政机关颁布通知、宣传还有网民监督权力的运行等等都提供了多个平台阵地,可以更好地保证民主参与、保持廉政建设。

网络平台有不同专业相关人员通过文案或者短视频的方式向群众普及不同专业知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也提高了群众包括廉政建设在内的知识储备量。此外,各种政务小程序的设置,可以提前了解相关办事流程或是登记个人信息等等,更加便民利民。学者赵爱珍在描述电子政务对检察院建设的作用时提到检察院的廉政建设与政务信息的公开具有直接联系,以前的政务公开信息传播速度慢、时效性相对较差,群众对信息的了解也不够全面,但是电子政务的落实,即根据互联网技术创建良好的信息交流系统平台,可以实现检察院各个机关与群众之间保持高效交流与沟通,更加了解民意,自觉接受人民监督,加强廉政建设。[4]

(四)网络舆论传播的威慑力

近年来我国的科学技术成果显著,国家利用网络平台和舆论传播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尤其是网络热点事件携带的负面情绪会给群众造成一定影响,同时网民针对舆论传播的事件也会凝聚社会共识,表达社会正义感,宣传中华优秀传统美德,而这些事件所表达的情感、美德和内容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群众价值观的形成。网络热点事件中网络舆论的威力巨大,对廉政建设的威慑力不容小觑。学者杨晓蕾认为网络监督是通过新媒体传播信息、引导舆论来实现的,所以党的领导干部也要充分认识到网络舆论传播在民主监督和廉政建设层面的重要作用,例如利用新媒体表达党的主张,宣传党的路线和政策,进而增加民众对党的支持与认同,同时也要尊重媒体和舆论自身的发展规律,新媒体发出的声音代表着党和政府、人民群众以及新闻媒体操作者自身,从根本上来说,这三者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成果显著,但是反贪污腐败的工作形式依然严峻复杂,每年都会有各种腐败案件,包括疫情期间地方官员、医院高层职员等不作为或是乱作为,高校领导、政府官员受贿贪污等等,不仅损害了单位形象造成资产流失,也给国家长治久安和社会稳定和谐带来负面影响。网络时代有一个天然的优势就是,一旦检举揭发贪污腐败现象,就会引起社会的重视,经查证属实国家相关机关会出官方布告,接受人民的审视。比如 2022 年 6 月的唐山烧烤店打人事件一经网络舆论宣传马上引起社会公愤要求相关部门必须查明事情原委,严惩加害者,为受害者讨回公道。党政机关和公职人员深知网络舆论传播的威力,也会自觉遵纪守法,拒绝贪污腐败,加强廉政建设。

三、互联网背景下廉政建设面临的挑战

(一)网络传播自身的缺陷

网络是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网络信息传播过程中,信息的真实性、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等若得不到证实就会影响到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对廉政建设产生负面影响。网络背景下,网民可以及时地针对各种腐败案件发表自己的意见,但是由于参与者数量庞大,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情绪宣泄者、恶意散布谣言者或者是有意无意地侵犯他人名誉者,届时廉政建设的网络民主参与和民主监督的效果会大打折扣,相关部门要消耗更多的财力物力和精力去核实审查。

不同的人因为年龄、性别、学历、职业、立场等不同,对同一件事情的看法观点也不同,当网络群体事件爆发时,网民在微博、贴吧等平台发布的观点或多或少会带有个人情感色彩,其中有些言论是从辩证的角度理性判断,一般是由相关专家、相关知识领域人才或者高学历知识分子发表,为网络舆论引导指明正确的前进方向。同时也需要预防一些有心之人利用舆情恶意抹黑国家党政机关或者公职人员,一些缺乏判断力、不明真相的网民在无形中也加剧了网络传播的危害。此外还有一些违背职业道德的网络媒体,试图把网络民主监督引入歧途,对我党和政府网络监督机制产生严重影响,削弱我国廉政建设的信誉,给廉政建设带来严峻的挑战。

(二)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对廉政建设的影响

互联网从诞生之日起就伴随着安全问题。自 1944 年 4 月 20 日我国正式全面接入全球互联网体系以来,我国日益融入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由互联网引起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也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曾在网络信息安全的座谈会上说过:“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①,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不仅关乎国家总体安全,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对我国的廉政建设影响巨大。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政治冲突在互联网诞生以后愈演愈烈,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一直把互联网作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输出工具,试图在不违背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两大时代主题的情形下以和平演变的方式发起意识形态安全的严峻挑战。[6] 西方意识形态和资本主义价值观传入我国可能会冲击本土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侵害公职人员的共产主义信仰,加剧廉政建设的风险。在网络背景下,每个人都平等地享有话语权,也就是说谁在互联网上更具有意识形态话语权,谁对网络舆论的引导就更具有说服力和公信力,所以党和国家在运用网络加强廉政建设的同时也要处理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问题。

四、“互联网 + 廉政建设”的实践路径

(一)正确引领舆论导向,弥补网络传播的缺

把网络信息技术融入廉政建设在享受互联网带来机遇的同时也要重视其带来的挑战,无比正确引领舆论向导,弥补网络传播的缺陷。任何发酵的网络群体事件都会引发一些列共鸣话题的产生,不同立场人的观点就是话题讨论的焦点,但是焦点势必会引发舆论,舆论双方各执一词,难以分辨。在“互联网 + 廉政建设”的过程中,正确引导舆论向导,是为了给群众一个相对公平、公正的事实真相,舆论双方辩论的目的都是尽可能的证实己方的观点是合法合理的观点,获得更多的舆论话语权,引起社会共鸣以引导舆论偏向一方。然而事实是,舆论偏向辩论的任何一方都是不公平不公正的,也不会有绝对的公平公正,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能做到的就是寻求更多的证据还原事情的真相,引导群众有理有据地评判客观事实,维护党政机关的公信力和形象,为廉政建设提供条件。

(二)推进网络反腐教育,提高社会反腐意识

政府应该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作用,利用多个网络学习平台推进网络反腐教育,提高整个社会的反腐意识。学者张鹏和管育超认为“互联网 +′′ 反腐倡廉教育可以建也可以设网上廉政教育系统,一是利用网络视频平台和多种软件给党员和群众定期开展书记廉洁党课、廉洁从业专项教育、典型案件通报警示,召开党风廉政专题会议等等;二是建立“网络反腐倡廉媒体群”,通过OA、IM 等办公系统和QQ、微信等宣传教育载体及时分享反腐教育资源;三是在节假日、党政廉政宣传教育月等特别节点通过网络平台、社交软件等发布与廉政建设相关的信息以警醒众人;四是建立领导干部网上学习平台,让反腐倡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五是开展文明上网专题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文明上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六是利用公司网络纪检的窗口宣传反腐倡廉教育内容,强化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意识,提高社会反腐意识。[7]

(三)健全信息公开机制,增加政府公信力

网络媒体可以让党政机关的公开信息传播的更加便捷快速,也有利于更多公民参与监督,保证党和政府工作的规范性、民主性和科学性,增加政府的公信力。在确保信息传播的时效性基础上,将贪污腐败的次数降到最低,最大限度地加强廉政建设。在网络背景下建立健全信息公开机制是“互联网 + 廉政建设”的重点举措,各个部门将本部门相关的办事流程和工作状况公布在网络平台,有利于政务更加便捷地上传下达,简化中间环节。

在推进政务信息公开的过程中,可以充分保证信息的透明度和可信度,保障公民的知情权,更好的行驶监督权,利用网络平台,促使人民深入了解党政机关的权利与义务,提升相关部门开展工作的透明度,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推进我国的廉政建设,增强政府公信力。

五、小结

在当前“互联网 +′′ 时代,运用互联网平台加强党和政府的廉政建设, 是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的重要方面,也是加强社会反腐倡建建设的重要内容。新时代新征程廉政建设把握网络发展的机遇,建构廉政建设新平台、新阵地。同时也要重视网络背景下廉政建设过程中的严峻挑战,准确把握网络舆论传播的特点与缺陷,因地制宜地提出解决办法,全面推动廉政建设跟随时代潮流,着力提升廉政建设成效,为加强党的各方面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一个健康的环境。

注释

[1] 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16 年4 月26 日。参考文献

[1] 苏瑾 , 姚伟华 , 蒋艾琳 .“互联网 +′′ 背景下高校廉政文化建设路径研究 [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7(15):150-153+163.

[2] 赵又莹. “互联网 +′′ 背景下公职人员廉政教育模式构建研究[D]. 云南大学,2021.

[3] 何铭 , 孙亮亮 .“互联网 新模式下反腐理念和方式的创新研究 [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