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绿道节点景观的精细化营建模式分析
奥冉
包头市蒙昱园林绿化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公众对高质量城市公共空间的需求不断增强,城市绿道作为连接城市自然生态与人文空间的重要绿色基础设施,承担着生态修复、休闲游憩和慢行交通等多重功能,在此背景下绿道节点作为绿道系统中的核心交汇与功能聚集区域,其景观质量直接影响市民体验和城市形象,然而传统绿道节点建设常存在功能单一、设计粗放、缺乏地域文化表达等问题,难以满足新时代绿色城市建设的精细化发展要求,因此推动绿道节点景观的精细化营建既是提升城市品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也是实现“以人为本”城市理念的现实路径,亟需在规划设计、工程建造与运维管理等环节协同创新、精准施策。
一、城市绿道节点景观精细化营建的概念
城市绿道节点景观精细化营建是指在绿道系统中关键节点处,采用系统化、微观化、人性化的设计与建设方式对景观功能、空间形态、材料工艺、植被配置、文化表达等元素进行高标准、全周期、可持续的营造过程,它不仅关注生态功能的实现,更强调节点空间的审美价值与使用体验,通过“因地制宜”“精微入手”的策略,实现空间尺度适宜、功能分区明确、景观意境丰富、文化符号融入的高质量营建目标,因此精细化营建强调多专业协同、全流程控制和后期维护统筹体现了从“大设计”向“精营建”的理念转变,是对绿道节点空间从“建起来”到“用起来、好用、美用”的转型升级,是提升市民生活品质的重要体现[1]。
二、城市绿道节点景观的精细化营建模式分析
(一)功能复合融合模式
在城市绿道系统中,节点不仅是路径的交汇点,更是功能聚集与城市活动的承载场所,功能复合融合模式强调在有限空间内多功能叠加、资源高效利用和场景一体化设计,避免传统节点“仅供停留”或“仅作观赏”的单一定位,通过整合生态修复、文化展示、休闲娱乐、交通转换、公共服务等多元功能提升节点的复合使用价值,比如在一个绿道交汇节点中既可设置生态雨水花园进行环境净化,又可布置休闲座椅与互动艺术装置,营造适宜家庭、老年人、骑行者不同群体使用的友好空间,此模式不仅优化了空间利用效率,更强化了景观的服务性与吸引力,实现“看得见、走得进、用得上”的城市绿色场所营建目标 [2]。功能复合融合模式注重使用者的参与感与归属感,设计中可采用可变空间与模块化设施,使场地根据时段或节庆灵活切换,如平日为安静休闲角落,节假日则变为市集或演出空间,实现功能时间上的动态融合,同时功能复合融合需要充分考虑人流动线、视线引导、动静分区等细节处理,使多功能在空间上实现有序组织、无障碍衔接,例如将儿童活动区与生态展示区之间通过缓坡与绿篱自然过渡,既保证安全,又增强游览趣味,在精细化营建过程中协同景观设计师、交通工程师、环境心理学者共同参与,从微尺度出发打造真正契合市民需求、富有城市记忆的绿道节点景观,助力构建高品质城市公共空间体系。
(二)场景分区导向模式
场景分区导向模式是一种以使用场景为核心、通过空间功能的有机划分与动线组织,实现节点空间多样化、层次化、高适应性的精细化营建路径,场景分区导向模式打破传统绿道节点“单一区域、单一景观”的布局逻辑,依据使用人群的行为特征、活动需求和时间节奏,将节点空间科学划分为若干功能片区,如静谧休憩区、亲子互动区、文化展示区、运动交流区、生态观察区等,不同片区在空间布局上既独立又相互渗透,形成“人—景—活动”相匹配的有机场域,例如在绿道交汇处设置开放草坪作为公共活动区,周边配置遮荫小径与林下座椅供老年人休憩,场地中央布置装置艺术或小型舞台满足文化展示需求,利用场地边缘低洼空间布置生态湿地,达成使用功能与生态效益的双重目标。场景分区导向模式注重空间氛围的营造与过渡关系的精细控制,使人在空间中的行为和感受更具引导性与舒适性,通过视线引导、材质变化、景观节点设置等方式营造出节奏分明、动静协调的游览体验,例如在两个功能区之间设置缓冲过渡地带,如小型绿化岛、铺装变化或微地形塑造,不仅界定空间属性,还提升景观层次与美学感知,在精细化营建过程中应结合大数据分析城市人群行为热力图与使用偏好调查,动态优化空间划分比例与使用频次,提升场地利用效率,最终场景分区导向模式不仅为绿道节点提供了多元化的使用场景和精细化的空间组织方式,还通过合理分区实现了市民休闲体验、城市文化传播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协同提升,助推城市绿道建设向更具人性化的方向发展。
(三)弹性空间营建模式
弹性空间营建模式是以适应多变城市需求、应对不确定性使用场景为目标,通过空间布局的灵活性、设施布置的可变性和功能转化的适应性实现城市绿道节点景观的高效利用与长效服务,城市公共空间面临多样化用户结构、季节性变化、突发事件等不确定因素,传统固定式景观设计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复合型城市生活需求,弹性空间模式强调“可变即常态”,在绿道节点设计中融入多功能转化机制,例如使用可移动座椅、可收纳式遮阳棚、可拼装式铺装模块等方式,使空间既可在日常承载静态活动,又可快速转变为市集、展览、表演等动态用途,一个节点在清晨是健身广场,中午成为生态讲堂,傍晚则变为街头表演舞台,弹性空间的实现打破了功能固化的限制,提升了使用效率和市民参与度。此外,弹性空间营建模式强调从“使用者—管理者—设计者”三方协同出发,兼顾空间适应性与管理便利性,在设计层面应采用模块化与可持续材料构造核心空间结构,便于快速调整与重复使用,降低建造与运维成本;在使用层面鼓励市民根据活动需求自主组合设施或申请临时使用权,实现“人人可参与、人人可改造”;在管理层面借助数字化平台建立预约机制与场地监测系统,实现空间使用的动态调控与实时反馈,例如某绿道节点通过 APP 实现市民预约“开放舞台”时段,并根据大数据分析调整空间布局,提高使用响应度。
三、结语
城市绿道节点景观的精细化营建是新时代绿色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升城市空间品质与市民幸福感的关键路径,通过功能复合融合、场景分区导向、弹性空间营建等多元模式的系统推进不仅有效拓展了绿道节点的使用维度和生态效益,更实现了城市景观从“粗放建造”向“精致表达”的转型升级,在高质量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同步推进的背景下城市绿道的节点不再只是通行之点,更成为融合生态美学、文化表达与市民参与的活力空间,未来的绿道营建应进一步加强科学规划与社会共建,探索技术与文化深度融合的新范式,推动绿道景观真正成为可持续、可感知、可传承的城市公共空间典范。
参考文献:
[1] 张小凡 . 浅析信阳市乡村绿道体系的构建 [J]. 四川水泥 ,2024(8):77-80.
[2] 张颖 .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绿道建设 [J]. 建筑·建材·装饰 ,2021, 000(022):104-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