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 食” 之有礼

作者

陈怡琳

慈溪市白沙路街道第二中心幼儿园实验园区

案例背景:

幼儿期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通过对本班幼儿在一日生活中进餐环节的观察,发现他们有许多不良的进餐习惯,在进餐常规、进餐习惯、进餐速度和餐后整理方面需要加强。《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针对幼儿的生活习惯与能力有以下要求:“不偏食不挑食不暴饮暴食”、“吃东西时细嚼慢咽”等。中国是个礼仪之邦,而我们的饮食文化不仅博大精深同时也深藏着丰富的传统礼仪。作为教师,我们以幼儿的进餐习惯为切入点,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礼仪。

案例描述:

和往常一样,我们先在餐前邀请了小小播报员为孩子们进行餐前播报,今天吃的菜名、制作的方法、出示菜的图片,同时还简单阐述了各个菜的营养价值,激发孩子们对餐点的喜爱之情。接着,孩子们自主盥洗如厕,准备取餐。

镜头一:

1. 我先来的,不对是我

雨泽和思涛同时从盥洗室跑出来,来到取餐的桌子旁边,只见他们互相推挤,好像发生了争执。于是,我瞧瞧地走到边上进行观察,只见他们两嘴里不停地嚷嚷“我先来的!”“不对,明明是我先来的!”,两个人谁也不肯让谁,两只手推着对方,俨然一副互不相让的样子。我将他们俩分开,然后对雨泽说:“你先打饭吧。”又对思涛说:“现在盛汤的人比较少,你先去盛汤吧。”两个人各自开始取餐,不一会儿,只听砰地一声,是餐盘和碗掉落的声音。原来,两个人都很不服气,一个端着餐盘往这走,一个端着汤碗往那走,依旧谁也不让谁,在将餐食放回桌子去的途中碰到了一起,饭和汤洒落了一地。

2. 她的饭跑到我汤里啦

当孩子们都拿好餐点回到桌子旁后,开始享受起美味啦,大部分的孩子都在安安静静并且细嚼慢咽地吃着,葡萄组却传来阵阵笑声,于是我走到他们的不远处静静地看着他们。通过倾听与观察,他们似乎是在讲周末的快乐见闻,今天是周一,昨天在家的欢快时光好像意犹未尽,他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跟同伴讲着自己去哪里玩了,碰到了什么有意思地事情,讲到激动处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这时予澄突然大叫起来:“老师,她的饭跑到我的汤里啦!”而那个笑得把饭喷出来的孩子,则不停地咳嗽起来,我连忙走过去拍拍她的背,又对予澄说:“你再去重新打一碗汤吧。”

案例分析: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以上两个镜头是我们在进餐过程中常常会遇到的。镜头一中幼儿的争抢行为是幼儿在一些情境下对维护自身利益或者表达内心情感的一种方式,但个别幼儿还不能很好地正确处理和同伴只见发生的争抢行为。镜头二中吃饭时究竟能不能聊天,这个讨论似乎已经持续了二十多年,幼儿处在口语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交往需求强烈,而绝对的安静规则似乎也有背于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但进餐过程中幼儿交流的声音和行为如果如案例中的一般失去了恰当分寸,激动地大笑不仅伴随着不卫生的习惯,同时也有一定地安全隐患,所以我们需要在这“能和不能”间,找到一种双向奔赴地平衡感。

案例反思:

造成幼儿不良进餐礼仪的原因有很多,但是作为教师,我们也可以采用许多办法来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进餐礼仪,同时,家长的配合也必不可少,只有形成良好的教育合力,才能达到好的效果。

在幼儿园中我们创设舒适整洁的用餐氛围,在日常用餐环节鼓励幼儿自主按需取餐,用榜样激励法肯定有序排队取餐的幼儿,给予小红花等奖励。给孩子们建立用餐规则,播放一些轻音乐,引导幼儿合理把控吃饭时聊天的音量,通过实例分析、图文结合的方式让幼儿了解就餐时激动大笑所带来的安全隐患和不良的卫生习惯,并运用日常生活行为训练或自我控制训练等方法强化对进餐规则的意识。对于安静用餐,从原来吃饭时大声喧哗到有小声交流改变的幼儿用有形或无形的奖励来激励幼儿。

在家里引导家长与幼儿园保持统一教育步调,在家用餐时也让幼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除了给自己拿取餐具,也可以帮家人们分发好餐具,服务自己服务家人。家长也要在进餐时以身作则,不大声喧哗,用自身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

总之,养成良好的用餐礼仪是幼儿园生活教育的重要目标,希望我们的孩子都能够“食“之有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