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从“ 抵抗” 到“ 融合” :青年亚文化背景下高校共青团“ 一核心两建设” 的价值引导路径

作者

汤靖

桂林学院 桂林 541006

一、引言

随着全球化与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青年亚文化作为边缘群体文化形态日益凸显,在高校中呈现出网络文化、二次元文化、粉丝文化等多样形式,深刻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部分亚文化中的个人主义、享乐主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冲突,可能导致学生价值观扭曲,甚至引发网络暴力等问题。高校共青团作为党联系青年的桥梁,加强价值引导既是抵御不良亚文化侵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三观的关键,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维护校园稳定的必然要求。

国外对青年亚文化的研究始于 20 世纪 60 年代,芝加哥学派聚焦消极文化,伯明翰学派强调亚文化的抵抗性,后伯明翰学派视角更趋多元,但均未深入结合高校组织引导实践;国内研究近十年集中于网络亚文化、衍生产业及社会心理,却多强调其负面效应,对高校共青团创新引导路径的系统性研究不足。

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梳理理论成果,结合案例分析实践经验,通过问卷调查掌握学生亚文化认知现状。创新点在于突破“管控思维”,提出 “融合式引导”框架,并将“思想政治引领核心 + 团组织建设 + 校园文化建设”与亚文化特征精准匹配,构建可操作的实践路径。

二、青年亚文化的内涵、特征与发展趋势

青年亚文化是边缘青年群体创造的社会文化形态,与主流文化既抵抗又合作,反映青年对社会现实的认知与诉求。从文化结构看,主流文化代表社会核心价值观,通过多渠道传播;亚文化则是青年为表达自我、反抗权威形成的边缘文化,二者冲突与融合并存。其产生既与青年青春期追求独立、寻求归属感的心理特点相关,也得益于互联网普及带来的信息传播便利。

青年亚文化具有鲜明特征:边缘性使其价值观常不被主流认可,如朋克摇滚的反叛风格与传统审美差异显著;创新性体现在网络用语创造、艺术形式突破等方面,“YYDS”等词汇快速传播便是例证;批判性通过街头涂鸦等形式表达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娱乐性让网络游戏、二次元文化成为青年放松方式;群体性则使粉丝群体等亚文化组织具备强凝聚力与传播力。

当前,青年亚文化呈现三大发展趋势:与主流文化互动融合,嘻哈文化走进主流舞台、主流媒体引导亚文化发展便是双向渗透的体现;传播途径多元化,线上依托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线下通过动漫展、音乐节,形成线上线下联动模式;表现形式多样化,虚拟偶像、国潮文化等新兴形态不断涌现,满足青年多样化需求。

三、青年亚文化对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双重影响

青年亚文化为高校共青团工作带来多维度积极赋能,成为创新工作模式的重要助力。其一,为思政教育提供创新思路,亚文化中动漫、短视频、互动游戏等流行形式,与青年认知习惯高度契合,共青团可借此将主流价值融入其中,例如制作党史动漫、开发核心价值观答题 H5,打破传统思政教育的刻板印象,让正能量传播更具青春活力与吸引力。其二,助力精准贴近学生需求,亚文化社团是青年兴趣与情感的聚合体,共青团通过参与、指导社团活动,能直观把握学生的精神需求与现实困惑,进而开展针对性服务,比如围绕汉服社团的文化传承需求开设专题工坊,针对电竞社团的职业迷茫搭建学长分享平台,让服务更接地气、更具温度。其三,拓展工作覆盖平台,亚文化传播依赖的网络社群与新媒体平台,可成为共青团“线上+ 线下”联动的工作矩阵,通过校园新媒体账号发布亚文化风格的宣传内容,利用圈层社群开展线上活动,打破传统工作的时空限制,显著扩大工作覆盖面与影响力。

与此同时,青年亚文化也为高校共青团工作带来不容忽视的现实挑战。在价值引导层面,“躺平”“摆烂” 等消极观念通过网络传播渗透,弱化学生进取精神,部分青年对“奋斗精神”“理想信念”等主题教育产生抵触,甚至出现解构红色经典、调侃英雄人物的现象,严重冲击主流价值观教育效果。在组织凝聚力层面,亚文化群体的强兴趣认同与情感共鸣,让青年更倾向于在其中寻求归属感,导致对团组织活动的参与意愿下降,部分学生将大量时间投入亚文化活动,对团日、志愿服务等组织活动参与率偏低,削弱共青团的组织向心力。在活动吸引力层面,共青团传统的讲座、文艺晚会等形式,与亚文化活动的互动性、体验感、个性化特点相比存在明显差距,难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热情,直接降低工作实效性,凸显出活动形式创新与青年需求匹配的迫切性。

​四、高校共青团“ 一核心两建设” 的内涵与价值

“一核心两建设”是共青团主动应对青年亚文化冲击、破解工作难题的关键路径,其内涵围绕“引领”与“支撑”形成有机整体。“一核心”即以思想政治引领为根本遵循,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仅通过主题团日、青年大学习等常规形式开展教育,还注重结合青年认知特点创新内容呈现,比如将理论解读与社会热点结合,引导学生在思辨中坚定理想信念,切实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与情感认同。“两建设” 作为支撑 “一核心” 落地的重要抓手,包括团组织自身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前者需从制度、队伍、架构三方面发力,既要完善团内决策、考核等体制机制,也要加强团干部的理论素养与亚文化应对能力培训,更要根据学生群体分布优化组织设置,如在亚文化社团设立功能型支部,为思想引领工作开展筑牢组织基础;后者则通过举办多元化文化活动、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将思政教育潜移默化融入校园生活,让主流价值在文化浸润中自然传递。

在青年亚文化日益多元的背景下,“一核心两建设”对高校共青团工作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从思想引领维度看,它能帮助学生建立主流价值判断标准,进而抵御负面影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从组织发展维度看,通过团组织自身建设的优化,既能提升团干部服务青年的能力,也能让组织架构更贴合学生需求,再结合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的归属感,有效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团的活动,显著提升团组织的凝聚力与战斗力;从学生成长维度看,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仅能填补学生课余生活空白,避免其过度沉迷单一亚文化圈层,还能通过文体、志愿、实践等多元活动形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助力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

五、青年亚文化背景下高校共青团 “ 一核心两建设” 的价值引导路径

本研究以为案例分析对象,结合其在亚文化引导中的初步探索,从 “一核心两建设” 维度展开具体实践路径阐述,为同类高校提供可参考的操作方向。

以思想政治引领为核心,需结合学生特点增强价值引导针对性。共青团可围绕学生关注的二次元、国潮等亚文化类型,通过问卷调研、班级访谈等形式,摸清不同年级、专业学生的亚文化参与频率与认知倾向,尤其关注本地文化融入亚文化的新动态,如学生自发创作的“山水 + 国潮”设计作品,为教育工作提供本土化依据。创新教育方式时,可依托新媒体中心,制作“红色故事 + 抗战历史”短视频、“时事解读 + 校园生活”话题推文,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校园内粉丝追星行为案例,分析理性追星与个人成长的关系;还可在二次元文化节、国潮设计展中设置“红色主题创作专区,引导学生用亚文化形式诠释红色精神。此外,需优先从学校社团中选拔亚文化领域学生骨干,如动漫社团负责人、国潮设计团队带头人,通过专题培训提升其政策理解与组织能力,助力其在宿舍、社团中宣传团的思想、反馈学生需求。

加强团组织自身建设,要立足实际提升价值引导实效性。在组织设置上,打破传统班级团支部界限,在动漫社、电竞协会、汉服社等亚文化社团中建立功能型团支部,同时依托学校“智慧校园”平台搭建线上团支部,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参与团务活动;在团干部队伍建设上,定期邀请校外亚文化研究学者、本地文创从业者为团干部开展培训,鼓励团干部参与学生亚文化活动,如担任校园电竞比赛评委、指导国潮设计项目,并将团干部对亚文化的认知与引导能力纳入年度考核;在工作机制上,通过“团干部接待日”“线上意见箱”收集学生对亚文化活动的建议,联合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宣传部建立亚文化风险监测预警机制,针对校园内可能出现的消极亚文化倾向及时干预,同时加强与教务处、学生处协作,将亚文化引导融入课程思政、社会实践等环节,形成育人合力。

推进校园文化建设,需结合校园特色营造价值引导良好氛围。共青团可牵头举办青年亚文化节,设置动漫作品展、说唱表演、电竞友谊赛等板块,在活动现场布置“红色文化”宣传展板,引导学生在参与亚文化活动时感受本土红色基因;开展“红色文化创意大赛”,鼓励学生以湘江战役、八路军办事处等历史为素材,创作漫画、短视频、文创产品等亚文化作品。加强阵地建设时,既要在校报、校园广播开设“亚文化观察”专栏,解读健康亚文化内涵,也要运营好学校抖音、B 站账号,发布学生亚文化优秀作品;同时指导亚文化社团开展“国潮设计进社区”“动漫普法宣传”等公益活动,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还需培育特色校园文化精神,通过“主题班会”“校园文化展览”等形式,结合“向学、向善、自律、自强”的校训,引导学生在亚文化爱好中坚守正确价值观,提升文化鉴别力与素养。

六、结束语

本研究系统分析了青年亚文化对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双重影响,提出“一核心两建设”的价值引导路径。通过以思想政治引领为核心增强针对性,以团组织建设提升实效性,以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氛围,共青团可实现从 “抵抗” 亚文化到“融合”亚文化的转变,提升价值引导实效。

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深化:探究不同学科、地域、类型高校中亚文化的差异及影响,为精准引导提供依据;动态跟踪亚文化发展趋势,提前布局应对策略;完善“一核心两建设”效果评价体系,量化评估工作成效;还可跨学科整合社会学、心理学等理论,为共青团工作提供更全面的理论支撑,助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郭喻楠,青年亚文化背景下高校共青团如何实现对青年的思想引领 [J]. 河南教育 ( 高教 ). 2016(02).

[2] 李桂花 , 梁金风 . 青年亚文化背景下高校共青团思想政治工作路径论析 [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 2021,37(06).

[3] 郑茗戈 , 马梦怡 . 全媒体时代高校共青团网络思政育人的现实困境及路径探索 [J]. 创造 . 2024,32(12).

[4] 梁晓杰 . 网络新媒体时代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困境与提升策略[J]. 传播与版权 . 2025(13).

项目资金:本文系 2022 年校级思政课题“青年亚文化背景下高校共青团“一核心两建设”思想政治工作路径探索”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