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探索科学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的育人策略研究

作者

陈丽霞

满洲里市教研培训中心 021400

一、加强师资培训,强调科学教学中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

作为一名科学教研员,我深深地明白要使科学教师在教学中能自主地渗透劳动教育,得让老师明白劳动教育在科学教学中的重要性,确保科学教师理解劳动教育在科学教育中的价值和意义,明确在科学知识教育中渗透劳动教育的具体目标和要求。于是我通过组织培训,让科学教师充分认识到在科学教育中渗透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科学教育中的实验、探究等活动,需要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操作,这与劳动教育的实践性相契合。通过科学教育中的实践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未来的工作和生活奠定坚实基础。

能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劳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勤劳、刻苦、创新的品质,这与科学教育中的创新精神相辅相成。例如,我提醒老师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引用《大国工匠》中的一些事例,在科学教育中渗透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设计融合劳动教育的科学课程,组织实践活动

组织科学教师,利用全市集体备课时间结合课程内容和特点,设计融合劳动教育的科学课程。深入研究科学课程和劳动教育的内在联系,将劳动教育的相关元素融入到科学课程中。例如,在学习有关生物学课程时,利用各学校的种植园,引导学生参与植物的种植和养护,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这一方面第二小学和第六学校做的较好。充分利用校园的种植基地让低年级学生认识不同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让高年级的同学区分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在翻地、种植、灌溉、观察的过程中既学习了知识又培养了坚韧的品质。

又如,在学到有关鸟类、环节保护有关的课程时,第十二学校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同时开展实践活动——“为鸟儿安家,让爱温暖整个动天”。 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思考、感知和行动,并获得最直接、最真实的经验。通过此次实践活动,拉近了学生和大自然的距离,让更多的学生加入爱护生态环境、爱护家园的行列,吸引更多的鸟儿来到满洲里市第十二学校“安家落户”,共同建设鸟语花香的美好校园。

像这样的例子很多,通过学校组织,与劳动基地联合教育等多种多样形式,逐渐使科学从“”课本到“生活”,在劳动中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每个班级每周都会安排课科学实践劳动课,每一位任课教师都认真备课,抓好常规实践课教学。

其次是通过家校合作共建,让科学劳动教育走入家庭。各学校通过家长会、班会、钉钉群布置作业。如:学习水单元时让学生回家帮父母洗袜子、毛巾等;学习微生物时让学生回去自制酸奶;学习水结冰时让学生回家自制冰激凌或冰棍。慢慢传递科学课中融入劳动教育的理念,提升家长对科学教育和劳动教育的认识,争取家长的支持和配合。通过学习科学知识让学生在家学会洗涮、做饭、做零食、整理等技能。使学生从家庭劳动的“旁观者”成为建设家庭的“参与者” ,既学到了知识,又能在家大显身手。通过拍照、录像等方式记录劳动过程,分享劳动经验,弘扬了优良家风,传承劳动优良品质。

三、建立健全评价和反馈机制

在实施科学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的过程中,为了激发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我带领全市教师建立健全科学的评价和反馈机制,对科学教师在科学知识教育中渗透劳动教育的效果进行评价和反馈。通过调查学生的反馈意见和表现情况,了解教学效果和存在的问题,为教师提供改进方向和建议。

在评价科学教育融入劳动教育的效果时,我们从多个维度进行考量:

考察学生实践能力是否提升

技能掌握程度:通过学生在科技制作、实验操作等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评估其技能掌握程度。例如,观察学生在完成灌溉或种植项目时,是否能够熟练运用相关知识和技能。

作品质量:讲课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课程内容留一些实践作业。学生完成的作品可以作为评价其实践能力的重要依据。作品的质量可以从创新性、实用性、美观度等方面进行评价。例如,评估学生在家或科学实验室中制作的实验装置或模型的质量。

考察学生劳动精神的培养

1.参与度和积极性:观察学生在科技劳动教育中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包括是否愿意主动承担任务、积极参与讨论和合作等。通过学生的行为表现,可以评估其劳动精神的培养情况。

2. 责任感:学生在科学劳动教育中的责任感也是评价其劳动精神的重要指标。例如,在有机种植系列课程中,学生是否能够认真照料植物、按时浇水施肥等,都反映了其责任感的培养情况。

四、考察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

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考察。

1. 知识掌握程度:通过期末测试的笔试方式,评估学生在科学教育中的知识掌握程度。例如,出一篇科学测试题进行全市统考。设计一些与课程内容相关的题目,让学生进行测试,以了解其知识掌握情况。

2. 问题解决能力:通过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观察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包括是否能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等。可以评估其科学素养的提升情况。

(四)综合评价

1. 综合成绩评定:将学生在实践能力、劳动精神、科学素养等方面的表现进行综合评定,设置科学课学生学业评价,按掌握的基本的科学知识、形成的初步的科学观念、具备的初步的科学思维和拥有的初步探究实践能力四方面给出综合成绩。最后根据综合成绩给出等第。

2. 学生反馈: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学生对科学教育中渗透劳动教育的反馈意见。学生的反馈意见可以反映教育活动的实际效果和存在的问题,为改进教育活动提供依据。

在科学教育中融入劳动教育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需要教研员、教师、学生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上述方法只是在研究科学教育中融入劳动教育的一些初步思考,而正如习总书记指出的那样:“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的加法,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想象力、探究欲,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原因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是我们科学教育工作者一直的追求目标。

参考文献:

1. 教育现代化背景下我国劳动教育实施路径研究 学位论文库

2. 新时代背景下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问题与建议 学术期刊库

3. 对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评价的一点思考 学术期刊库

4. 刑事诉讼法教学实验课程体系的构建 学术期刊库

5. 生活化教学应用于小学科学教育中的策略分析 学术期刊库

6. 学期职业师范教育中劳动教育开展侧略研究 学术期刊库

7. 混合式教学方法在力学课程中的有效应用研究 学术期刊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