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人事档案集约化管理策略
朱敏
长沙城市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湖南省长沙市 410000
1 国有企业人事档案集约化管理现状
1.1 管控模式碎片化与组织壁垒共存
从组织管理学角度来讲,国有企业在人事档案管理当中普遍存在层级固化、权责分散的现象,使得管控体系呈现出碎片化的态势,形成部门壁垒,各个业务单元按照自身的特性去创建档案管理体系,造成管理权限界定不清、职责划分不明,这就会妨碍纵向协同和横向整合的达成,“部门本位”思维不但影响到档案资源的统筹整合效能和服务响应效率,而且约束了集约化战略目标的达成,进而明显降低了企业档案管理的总体运行效率。
1.2 专业化队伍缺失与知识更新滞后
国有企业档案治理的人才培养体系陷入诸多困境,“低配置、弱培训、浅发展”的情况急需改善,其背后原因在于:档案管理的职能大多被夹杂在人事或者行政之类的非核心事务当中,这造成了专职人员不足并且岗位职责界限不清,职业发展的道路也显得不明朗,很难吸引到高水平的专业人才;伴随着数字化转型进程和法律法规的更新变化,档案管理所需的知识范畴一直在扩展,但是多数企业尚未有效地投入资源来支撑员工的继续教育、跨学科融合以及创新能力建设,缺少一种系统化的终身学习机制;专业技能与管理需求之间存在脱节现象,“能力短板”时常出现,分类规范、资料整理以及数字存档这些关键环节常常会碰到标准不一致、流程衔接断开以及数据真实性受损之类的问题。
1.3 档案治理合法性与规范性难以保障
《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条例》为企业档案管理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依据,但是,在实际应用时暴露出规制体系同组织行为之间的“结构失衡”,有些企业将有关制度仅仅当作文本,其实施细则表现出“碎片化”或者“形式化”的情况,很难做到同业务流程和信息系统整合起来,从而造成“制度空转”现象频繁出现,在监督问责、内部审核、数据合规管理这些关键环节,现有的制度存在明显的漏洞,使得信息搜集、归类、查找、传递等具体操作缺少刚性约束,这种合规性缺失和规范性缺乏既加大了企业的法律风险,又虚弱了档案管理成为企业治理体系重要支柱的功能作用。
2 国有企业人事档案集约化管理策略
2.1 构建统一治理体系,实现档案权责一体化
破解国企档案管理碎片化难题,要构建以“组织一体化治理”理论为指导的新型档案管理体系,在该体系之中,总部应当充分施展统筹职能,推行分级管控与协同运作机制,着重改进档案资源的集中整合、流转调配以及开发利用等重要环节,而且明确各个层级的权责分配,防止出现职责不明或者职能重叠引发的低效经营状况;借助数字化平台和集约化服务模式,推动不同部门、不同层级档案数据的即时共享与高效交互,进而做到档案信息的无缝对接并精确利用。权责统一机制既改善了企业管理的科学性及其运行效率,又给战略规划、风险控制和人力资源决策提供了数据支撑,要通过创建标准的操作流程、执行分层绩效评定、推行定期审查等办法,保证档案管理架构达成制度化创建并做到动态优化,从而提升国有企业档案管理系统的整体效能和战略契合度。
2.2 建设专职档案团队,提升人才专业化水平
档案集约化管理的实质是知识治理和组织架构的再造,核心要素是高素质人才的支撑,国有企业要以“岗位能力本位”为指导思想,系统推进档案管理的专职化和专业化。从实践角度来说,要创建专项岗位责任制,按照“分层 - 分工 - 分责”的原则来配置资源,促使档案职能冲破传统行政范畴,做到岗位独立、职责分明,企业应当定时举办专题培训、案例研讨、实战演练等活动,引领档案人员参加跨学科革新和学术交流,在数字化采集、智能分类、信息安全等方面提升专业水平,而且要塑造多种绩效评定体系,将档案工作质量、流程改善、数据治理成果等归入综合评判,形成激励机制,借助梯队式的人才培育和不断赋能策略,为档案集约化管理提供人才保证,确保国有企业档案治理体系的可持续发展。
2.3 完善制度体系建设,推动标准化流程再造
国有企业要按照“流程再造理论”,全面塑造人事档案管理体系,按照国家法律条文和行业标准,设计涵盖档案全部生命阶段的管理架构,做到从收集到销毁各环节的规范化运作,通过细致化的制度规划,“三龄两历”认定、材料审核和转递查阅等主要业务流程可固化成操作准则,嵌入自动化监督和责任追查机制,从而改善执行速度和透明度,企业要加强制度宣传培训,让其渗透到日常经营流程当中,而且采用内部自查和外部检查相结合的形式,定时评判制度执行情况并不断改进,促使管理朝着智能化和协同化方向迈进,这种标准化改革既增强了管理的规矩性以及防范风险的能力,又为档案数字化转型和资源集约化利用赋予了有力支持。
2.4 推进数智平台建设,强化档案信息安全与智能利用
国有企业要按照“数据治理与智能管理”这一理论框架,加快档案数字化转型速度,促使信息技术同智能化应用紧密结合,可以整合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资源,创建统一的信息管理平台,做到多种角色协同、动态更新并且全过程可视化的监管效果;利用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区块链等先进科技手段,实现档案数据的高效采集、精准检索、自动分类以及全生命周期追踪的目的,还要形成多层次的权限管理架构和安全防护机制,保障数据存储、传输以及访问过程中的安全性与合法性,防范信息泄露和数据篡改的风险发生。促使档案管理系统同人力资源、组织架构这些关键业务平台达成深度整合,将档案数据蕴含的分析、预测以及决策辅助方面的潜力全部发挥出来;借助智能化技术手段,可以明显加强档案管理效率,而且还能为国有企业制定战略规划、评判人才状况和控制风险提供智能化支持,进而推动企业由粗放式经营转向精细化运作模式。
结语
综上所述,推动国有企业人事档案集约化管理,是提升企业治理效能和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关键举措。国有企业人事档案管理及应用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工作,需要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在高质量工作队伍的支撑下,不断革新,优化内部管理模式,加强档案信息的安全性,提高人事档案的利用效率,保持不断成长的学习状态,从而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与现代化转型。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深度应用,国有企业档案管理将更加智能化、精准化,为企业高质量发展和核心竞争力提升提供持续动力,推动人力资源管理迈向科学化与现代化的新阶段。
参考文献
[1] 张璐 . “互联网 + ”视域下国有企业人事档案管理创新 [J].办公室业务 , 2025, (02): 157-159.
[2] 江冰晶 . 国有企业人事档案专项审核对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启示 [J]. 办公室业务 , 2025, (01): 128-130.
[3] 苏雁飞 . 国有企业人事档案的管理和利用探析 [J]. 兰台内外 , 2024, (29): 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