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立德树人视域下高职心理健康课程思政实施路径探究

作者

姜泽文

临沂职业学院 山东省临沂市

引言

在当前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中和经济转型的需求下,我国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日趋复杂。高等教育教学的新形势与当代经济发展对高职院校提出的严要求,对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双提升”的目标。高职院校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贯彻成为高职院校教学的重要课程,进一步突出高职教育的本质内涵。

一、立德树人视域下高职心理健康课程思政的意义

(一)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从立德树人角度看,心理健康课程既关注学生心理品质,更要将思政育人落实到实处,增强思政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心理教育在培养大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同时可以提高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在高职院校日常教育生活中,高职学生面临的压力较大,很容易产生一些心理问题及不良情绪 [1]。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社会、自我及他人,在思想上给予学生动力,使学生能够从容面对生活及工作中诸多困难,提高学生的自我调整水平,从而使学生身心健康、思想道德同化得到提升。

(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高职院校除了重视学生的知识技能的培养以外,还应该致力于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的发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项会影响学生身体健康和心理发展的科目,思政课教育将有意识地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让学生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通过思政与心理健康课程的综合,在课程学习中得到思想和道德上的熏陶,在自身心理素质得到良好提高的同时,也能使自身的亲和力和应变力得到增强,在未来的工作环境中应对复杂的环境,能够做到身心合一,道德情操与社会道德相结合。

(三)提高高职教育的社会责任感

随着社会对高职院校诉求标准的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不仅仅是高素质技能人才,同时要服务于社会,为社会培育出道德品质好,思想有素养的公民。通过立德树人视角下的心理健康课程思政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具备为社会做贡献,为社会做服务的思想[2]。高职院校学生大部分以后都从事基层性质的工作及服务类行业,基层工作岗位对从业人员的社会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有一定要求。在心理健康课程中结合思政教育,可以提升学生负责意识及社会责任感,推动高职教育培养出素质更高,技能水平更高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担当者。

二、高职心理健康课程思政在立德树人视角下的实施方法

(一)完善课程设计与教学内容

第一,课程内容的多元化,心理健康不只是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人际处理能力、情感调控等,还需增加社会责任、个人责任、价值等方面。授课过程中,教师可结合心理学的问题,引导学生从哲学、社会学、伦理学的角度思考、讨论,如在压力管理的教学中不仅要讲授缓解压力的技巧,还要引导学生如何在社会中肩负个人责任,如何通过自己的调节提高面对挫折的能力等,既能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又能增加社会责任感。

第二,课程内容应该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环境,在学生学习心理学知识的同时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教师在进行心理健康教学的时候,可以结合相关热点事件和社会现象来扩展学生思维,加强对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生活和人生态度。比如通过分享如何运用积极的情绪调节缓解社会压力的时候,可以结合社会热点事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积极的个人状态不仅仅有助于个人进步,也能够在社会层面上以个人的进步为出发点积极改善周围的社会,个人和社会做到和谐发展。

(二)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

第一,教学方法要突出学生主体性和互动性。在心理健康相关教学方面,可借助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方法模拟真实情境,让学生模拟真实生活中的社会情境下如何处理心理困扰与压力,如模拟职场压力情境的课堂设置,帮助学生通过模拟活动,演练情绪调节的方法,并结合思政内涵引导其在面临个人情绪时能以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的视角看待问题。如此,既让学生成为情绪调节的“行家”,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思想政治教育 [3]。

第二,信息化技术为心理健康课程思政的实现创造了新的机遇。在数字化时代,网络平台、网络课程、心理测验给学生带来的丰富教学体验不可忽视,如网络平台的自我心理测量,通过自助测试让学生知晓自身的心理状况,教师可根据数据结果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帮助学生发现自己存在的心理问题,并改善问题等;利用网络平台结合心理、思政的知识,开阔学生视野的同时加深他们对社会、自我以及他人认识,提升综合素质。

(三)加强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素养

第一,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基础要扎实。理论水平深厚的教师,其讲的课自然就隐含了思政内容。心理健康课程中教师不仅要介绍心理学的基础知识,还要融入思想政治理论,引导学生正确、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这就要求教师丰富自身的政治理论水平,可以通过培训、研讨会、讲座等各种形式提高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

第二,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自身特点,灵活有效地渗透思政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不仅教育学生学会应对和管理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还希望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来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道德感。比如教师在开展心理健康管理这部分的教学时,可以联系思政内容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从集体主义、责任感等角度思考如何在社会中扮演好自身角色,从而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完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功能。

三、结语

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是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中的重要课程,也是学生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及劳动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要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培养和提升。心理健康课程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在课程设计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建设等方面,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化落实,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结合的可行之道。

参考文献

[1] 张晓 .“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心理育人的路径研究 [J]. 科技风 ,2021(31):192-195.

[2] 孙莹 . 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融入“课程思政”的思考 [J]. 辽宁高职学报 ,2019,21(9):100-103.

[3] 谢敏芳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 [J]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19(39):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