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生活化音乐律动促进智力障碍学生康复的实践研究

作者

王晓月

牡丹江市特殊教育学校  157000

引言

智力障碍学生在认知、社交、运动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发展障碍,康复教育对其融入社会意义显著 , 传统康复手段在实践中存在局限,难以充分调动学生兴趣与潜能。音乐律动作为兼具趣味与互动的干预形式,已被证实对特殊群体康复有效 , 将音乐律动与生活场景结合形成的生活化音乐律动,更贴近智力障碍学生生活经验,能为康复教育拓展新路径,需深入探究其在康复实践中的具体运用与价值。

一、康复现状与问题

在特殊教育范畴,智力障碍学生康复工作一直面临复杂严峻挑战 , 现行康复模式常困于传统训练框架,把认知提升和肢体功能强化机械分割,课堂满是重复的数字辨识、单调的手指操练习。这类程式化训练内容,似脱离现实土壤的标本,既不能激发学生探索欲,也难和其熟悉的生活场景建立关联 , 学生在康复课堂常呈被动接受状态,眼神游离、动作迟缓,即便完成训练任务,也难将所学技能用到真实生活中,使康复训练与实际需求间出现明显断层。

困境加剧,康复教育资源短缺与学生个体差异冲突激烈 , 特殊教育学校内,康复器械陈旧且数量不足,专业师资配备远远达不到需求,现有康复方法多基于通用框架构建,缺少对智力障碍学生特殊认知模式和个人兴趣倾向的深入剖析 , 学生群体中,语言表达存在明显滞后、肢体运动协调能力欠佳、情绪控制不稳定等多种康复需求交织并存。面对如此复杂的情况,标准化康复方案难以应对,在实际操作中问题频出 , 这种状况导致许多学生在当前康复体系下,无法获得适配自身的有效干预,康复进展陷入僵局 , 也促使教育工作者清晰认识到,唯有挣脱传统模式束缚,积极探索创新康复路径,才有望为智力障碍学生康复工作打开全新局面。

二、律动实施与策略

生活化音乐律动推行依靠合理且变通的策略。在内容创设阶段,教师群体长时间留意智力障碍学生全天活动,从清晨睁眼到晚间入睡,全程记录生活点滴 , 日常行为中,起床后不自觉搓手、吃饭时握勺不稳、外出时排队歪斜等举动,均被纳入创作范围 , 教师运用专业能力,将这些生活片段转化为富有节奏的肢体表达。进行洗漱训练,把刷牙动作匹配欢快的三拍子节奏,播放音乐同时,学生念着“左右左”的节奏短句,配合节奏做刷牙模拟动作;开展出行练习时,教师选取真实公交车报站声音,与动感旋律融合,编排专门的上下车律动操 , 学生身处搭建的仿真站台场景,依照音乐节奏依次完成排队候车、刷卡检票、上下车等动作,使得原本乏味的生活技能练习,转变为充满乐趣的音乐互动项目。

实际教学中,教师践行个性化教育,依据每个学生特质规划成长路线,针对基础薄弱的学生,教学从感官唤醒入手:在舒缓轻柔的音乐声中,引导他们仔细聆听节拍,尝试用稚嫩的小手有节奏地拍打膝盖,或是跟着鼓点轻轻跺脚 , 这些看似简单的动作,在日复一日不间断的练习中,慢慢帮助学生建立起对节奏的初步感知。随着学生能力逐步提高,教学难度也相应递进。训练内容从单一的拍手动作,逐步发展为拍手与踏步的协调配合;练习形式从个人独立完成,进阶到双人节奏互动。课堂上,清脆的铃铛声、沙沙的沙锤声与轻快的音乐交织在一起 , 学生们手握各类乐器,在有规律的敲击碰撞间,切实感受节奏的强弱变 , 每一次成功把握节奏,他们眼中都会闪烁出发现音乐奥秘的欣喜光芒,展现出对音乐律动学习的浓厚兴趣。

教师通过创设沉浸式主题情境提升课堂吸引力 ,“超市购物”主题音乐响起,教室化为热闹卖场,学生推迷你购物车,按节奏在货架间选物、排队结账;“医院就诊”情境里,学生分饰医生、护士与患者,随舒缓音乐完成挂号、问诊、取药等动作,于角色扮演中习得生活技能。音乐律动课与其他康复课程深度融合,语言康复课上,学生依轻柔乐声做发音练习,借旋律感知气息;运动康复课里,欢快节奏为平衡训练添活力,学生跟节拍练习站立、行走,强化肢体协调能力。

三、实践成效与作用

生活化音乐律动实践收获突出成果,切实推动智力障碍学生康复进程,在感知能力层面,往昔对声音刺激无明显反应的学生,如今能快速分辨音乐节奏强弱,当轻快旋律响起时抬手舞动,遇到低沉节奏则缓慢摆动身体;运动能力方面,肢体协调性差、行走摇晃的学生,经过持续参与律动课程,不仅可以配合复杂音乐节奏完成抬手、转身、踏步等连贯动作,日常上下楼梯时能扶稳栏杆保持平衡,独立行走时步伐也更稳健。尤为瞩目的是社交能力的提升,曾经不敢开口、总是躲避他人的学生,在集体音乐律动活动中,会自然伸手拉住身边同伴,跟随音乐节奏共同舞动;进行互动游戏时,主动说出“换我”“一起”等简单词汇,主动用眼神寻找同伴,微笑着传递参与活动的愉悦,逐渐建立起与他人的互动联结。

音乐律动于情绪管理彰显独特效能, 往昔稍遇不顺便哭闹不止的学生,在熟悉乐声响起时,会停止躁动静静聆听,继而随节奏摆动身体,借由肢体律动释放负面情绪;曾经对周遭事物漠不关心的学生,不仅主动参与律动课程,还在跟拍舞动中不自觉展露笑颜。这些细微变化从课堂延续至生活日常:他们会哼着韵律帮家人收拾碗筷、摆放桌椅,晨起主动摸索着叠被穿衣,洗漱时也尝试独立接水、刷牙 , 在学校与同伴相处时,更愿意参与集体律动活动,通过共同跟乐舞动增进互动 , 生活化音乐律动切实成为智力障碍学生对外沟通的有效渠道,让他们在节奏感知与肢体运动中,逐步提升社会适应能力,以更积极的姿态融入生活。

结语

生活化音乐律动为智力障碍学生康复提供新可能,于提升学生综合能力成效显著, 今后,要更深入探究生活化音乐律动,拓展其应用场景和形式,打造更多元、个性化的律动方案。强化跨学科联动,融合心理学、教育学等理论,完善理论体系与实践模式。还要积极推广,让更多智力障碍学生享受这种康复方式,推动特殊教育康复事业稳步前行。

参考文献

[1] 李丹。音乐治疗在智力障碍儿童康复中的应用研究 [J]. 现代特殊教育,2020 (14):68-71.

[2] 王雁,冯超。智力障碍儿童教育康复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J]. 中国特殊教育,2018 (03):33-38.

[3] 赵斌。律动教学在特殊教育中的实践与探索 [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39 (29):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