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项目在乡村文化品牌建设中的应用价值与发展对策
沙依兰别克·毛开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地区富蕴县文化馆,富蕴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富蕴县美术馆,新疆阿勒泰 836100
引言
在全球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乡村文化面临同质化与断层风险,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其独特性与地域性成为重塑乡村文化认同的重要依托。非遗不仅承载着历史记忆与集体情感,也具备转化为文化品牌的潜力。当前非遗在融入乡村文化品牌建设过程中仍存在多重障碍,亟需从机制、制度与实践层面进行系统探索。如何突破现有瓶颈,实现非遗资源的活化利用,已成为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非遗赋能乡村文化品牌的现实基础与功能定位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民族历史记忆与地域文化基因的重要载体,深植于乡村社会的日常生活与精神结构之中,构成了乡村文化品牌建设的深厚资源与独特优势。在当前国家大力推进乡村振兴与文化自信建设的战略背景下,非遗以其鲜明的地方性、独特性和传承性,为乡村文化品牌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内容支撑和价值引领。从现实基础来看,非遗项目普遍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与广泛的社会认同,能够有效彰显乡村地区的文化特质与精神风貌。
许多传统技艺、民俗活动、口头文学和节庆仪式等非遗形态,直接来源于乡村生活实践,承载着地方群体的情感归属与集体记忆,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符号系统。这些资源不仅具备较高的美学价值和传播潜力,而且能够在现代语境中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成为具有辨识度的文化品牌内容。随着国家对非遗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大,政策支持体系逐步完善,资金投入、平台搭建和人才培育等方面都为非遗资源的活化利用提供了良好的制度环境,为非遗赋能乡村文化品牌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功能定位上,非遗不仅是乡村文化品牌的构建要素,更是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核心驱动力。
一方面,非遗项目通过其具象化的表现形式和可感知的文化体验,能够增强乡村文化的吸引力和传播力,有助于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产业集群,提升乡村整体的文化软实力。另一方面,在品牌塑造过程中,非遗项目能够激活乡村的文化自信心与主体意识,激发村民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需求之间的有机衔接。这种以文化为核心竞争力的品牌发展模式,不仅有助于实现乡村文化的可持续传承,也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推动文化价值向经济价值的有效转化。
二、非遗转化过程中的结构性困境与制度障碍
在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乡村文化品牌建设的过程中,非遗资源的转化面临一系列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与制度性制约,这些问题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交织,构成了影响非遗有效利用的关键障碍。从整体来看,非遗转化所遭遇的困难不仅体现在资源保护与市场开发之间的张力,也反映在机制设计、利益分配和传播路径等多个维度。非遗项目的传承方式多以口传心授或师徒制为主,这种传统的传承模式虽然有利于保持文化原真性,但在现代传播体系中难以形成规模化、标准化的内容输出,导致其在文化品牌建构中的应用受限。
许多非遗项目因缺乏系统的整理与分类,尚未建立完整的数据库或知识产权体系,在品牌化过程中容易出现内容碎片化、表达模糊等问题,削弱了其作为核心文化资源的整体竞争力。在制度层面,现行的文化管理体制仍存在条块分割、职能交叉的现象,非遗保护工作往往由文化部门主导,而乡村文化品牌建设则涉及宣传、旅游、农业等多个领域,跨部门协作机制不健全,造成政策执行中的资源分散与效率低下。非遗保护专项经费虽逐步增加,但资金使用范围和审批流程较为僵化,难以适应市场导向下的灵活运作需求,导致非遗项目在品牌孵化阶段缺乏可持续的资金支持。更为突出的是,非遗转化过程中相关主体的利益协调机制尚不完善。村民、传承人、地方政府以及市场主体之间在资源占有、价值认知和发展目标上存在差异,缺乏有效的沟通平台和利益共享机制,容易引发资源争夺、产权不清等问题。
特别是在商业化开发过程中,部分非遗项目被过度消费甚至误读,损害了其原有的文化内涵与社会价值,进而影响乡村文化品牌的公信力与持续性。与此同时,非遗传播渠道相对单一,传统媒体依赖度高,数字技术应用不足,使得非遗内容难以适应当代消费者的接受习惯与媒介环境。加之专业人才储备薄弱,既懂非遗保护又具备品牌运营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稀缺,进一步加剧了非遗资源向高质量文化产品转化的难度。
三、构建协同机制下的文化品牌创新路径与实践探索
在推动非遗融入乡村文化品牌建设的过程中,亟需突破传统单一主体主导的局限,转向多元协作、系统集成的发展模式,通过建立高效的协同机制,实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和创新驱动。这种协同不仅涵盖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与村民群体之间的多方联动,也包括政策引导、市场运作、文化传播与技术支撑等多个层面的有机衔接。在组织架构层面,应推动形成以地方政府为统筹核心、专业机构提供智力支持、市场主体参与运营、村民作为文化主体深度参与的多元共治格局。通过设立专门的文化品牌建设协调平台,整合文旅、农业、教育等相关职能部门的力量,打破条块分割的管理模式,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与政策协同。
在此基础上,鼓励引入专业化的品牌策划与运营管理团队,提升非遗资源转化的专业化水平,增强乡村文化品牌的整体竞争力。制度设计方面,应着重完善非遗资源的登记、评估与授权机制,明确文化产权归属,防止因过度商业化而导致的文化误读或滥用。建立规范的资金管理与激励机制,优化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非遗项目的孵化与开发。可通过设立专项基金、税收优惠、项目补贴等方式,激发各类主体投身乡村文化品牌建设的积极性。还需健全非遗传承人培养体系,推动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理念的融合,提升其在品牌内容创作中的表达力与适应性。
传播与推广路径上,应加快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传播矩阵,充分利用数字技术拓展非遗内容的呈现形式与传播边界。搭建区域性非遗数字资源库,推动非遗元素在文创产品、影视动漫、文旅体验等领域的深度融合与跨界应用。借助新媒体平台的信息传播优势,打造具有地方特色、富有时代感的文化IP,增强乡村文化品牌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强化非遗品牌的内容策划与叙事表达,深入挖掘文化价值,激发情感共鸣,使其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乡村与城市的重要文化桥梁。
通过支持本土手工艺人、培育乡土文化讲解员、开发文创产品等途径,推动文化资源转化为具有市场价值的文化产品,不仅助力乡村经济增收,也提升了村民参与文化建设的主动性。这种“以文促旅”“以文育人”的融合模式,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文化馆在文化活化过程中发挥引导作用,增强公众对本土文化的认知与认同。通过开展社区文化活动、青少年文化教育和乡村文化志愿团队建设,进一步强化居民的文化归属感与自豪感,助力形成文明乡风,为构建和谐稳定的乡村文化生态注入持久动力。
参考文献
[1] 陈晓红 .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价值重构 [J]. 文化软实力研究 , 2023, 9(4): 56-63.
[2] 周文斌 , 李思远 . 地方非遗资源与区域文化品牌融合策略探析 [J].民族艺术研究 , 2022, 35(2): 112-119.
[3] 王振华 . 非遗活态传承视角下的乡村振兴路径研究 [J]. 农村经济与科技 , 2024, 35(1): 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