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探究热能与动力工程的应用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作者

冯阳

国家电投集团山东能源发展有限公司 山东济南 250000

引言

热能与动力工程的进步既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亦是一把双刃剑。火力发电厂为城市提供光明,汽车引擎缩短了时空距离,但化石燃料的燃烧也导致雾霾频发与气候异常。近年来,可再生能源与余热回收技术的突破为这一领域注入了绿色活力。例如,生物质能发电和燃料电池的应用,展现了低碳未来的可能性。面对能源安全与生态保护的矛盾,亟需从政策、技术与社会意识多维度协同发力,重塑可持续发展的能源图景。

1 热能与动力工程对环境的影响

热能与动力工程在推动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其对环境的影响同样深远。传统化石燃料(如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燃烧会释放大量二氧化碳( CO2 )、二氧化硫( SO2 )和氮氧化物( NOx ),加剧温室效应、酸雨和雾霾问题。此外,热力发电厂和工业锅炉的冷却过程可能造成水体热污染,影响水生生态系统。内燃机排放的颗粒物(PM2.5)和挥发性有机物(VOCs)则直接威胁人类健康。然而,技术进步正在缓解这些负面影响。高效联合循环燃气轮机、碳捕集与封存(CCS)技术以及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热发电、生物质能)的应用,显著降低了碳排放。余热回收系统提升了能源利用率,减少资源浪费。未来,随着氢能源、核聚变等清洁技术的发展,热能与动力工程有望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同时,实现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2 热能与动力工程的主要应用领域

2.1 热能与动力工程在电力生产领域的核心应用

热能与动力工程在电力生产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其核心技术体现在大型火力发电厂的能量转换系统中。现代燃煤电厂通过高效锅炉将燃料化学能转化为高温高压蒸汽,驱动汽轮发电机组实现能量转换,这一过程涉及复杂的热力学循环优化。超临界和超超临界机组的广泛应用显著提升了发电效率,使单位发电煤耗持续降低。同时,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技术通过燃气轮机和余热锅炉的协同配合,实现了能源的梯级利用。在核能发电领域,热能与动力工程负责反应堆热能向电能的转换系统设计,确保核能安全高效利用。随着可再生能源并网比例提高,火力发电机组正在向深度调峰方向转型,这对热力系统的灵活性和响应速度提出了更高要求。

2.2 交通运输动力系统的技术创新方向

在交通运输领域,热能与动力工程推动着各类动力装置的持续革新。汽车发动机技术正经历从传统内燃机向混合动力系统的转型,燃烧优化、热管理、能量回收等关键技术不断突破。航空发动机作为热能与动力工程的尖端应用,通过提高涡轮前温度、优化气动设计等手段持续提升推重比和燃油效率。船舶动力系统则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从传统柴油机到LNG 双燃料发动机,再到燃料电池等新能源动力,都离不开热力循环理论的指导。轨道交通领域的大功率牵引电机冷却系统、制动能量回收装置等,同样体现了热能与动力工程的创新应用。未来智能网联汽车和电动航空器的发展,将进一步推动热管理系统的技术革新。

2.3 工业热能系统的能效提升路径

工业领域的热能利用构成了热能与动力工程的重要应用场景,在钢铁、水泥、化工等高耗能行业,高温工艺热能的供给与回收直接影响整体能效水平。工业锅炉系统的燃烧优化、余热锅炉的热能回收、热管技术的推广应用,都是提升工业能效的关键技术。流程工业中的换热网络优化通过夹点技术等方法,实现了热能的最大限度回收利用。工业窑炉的热工控制技术不断进步,从燃烧控制到温度场优化,显著降低了单位产品能耗。此外,工业领域的压缩空气系统、制冷系统等辅助能源设备的能效提升,也属于热能与动力工程的应用范畴。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工业热能系统正逐步实现智能监测与优化运行。

2.4 建筑环境调控的能源解决方案

建筑节能领域为热能与动力工程提供了广阔的应用空间。集中供热系统通过区域锅炉房或热电联产方式,实现了能源的规模化高效利用。地源热泵技术利用地下恒温层作为热源 / 热汇,大大提高了空调系统的能效比。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设计、双层玻璃幕墙的热工性能优化,都直接影响建筑的能耗水平。智能楼宇控制系统通过实时监测室内外环境参数,动态调节供暖通风设备的运行状态。太阳能热水系统、光伏 -光热一体化技术等可再生能源利用方式,正在改变传统建筑能源供给模式。未来,近零能耗建筑将综合运用各种热工技术,实现建筑能源的自给自足。

3 节能减排技术与可持续发展趋势

3.1 高效能量转换技术的创新发展

现代节能减排技术的核心在于提升能量转换效率,这涉及多个层面的技术创新。在燃烧技术领域,低氮燃烧、分级燃烧等先进燃烧方式显著降低了污染物排放,同时提高了燃料利用率。热力系统优化方面,通过改进热力循环参数、采用中间再热等技术手段,使能源转换效率得到系统性提升。新型换热设备的研发应用,如微通道换热器、相变传热装置等,大幅提高了热能传递效率。材料科学的进步为高温部件性能提升提供了支撑,耐高温合金和陶瓷涂层的应用延长了设备寿命并降低了热损失。智能控制技术的引入实现了系统运行的实时优化,通过动态调节运行参数确保设备始终工作在最佳工况点。

3.2 清洁能源替代的技术路径探索

氢能技术的发展为深度脱碳提供了重要解决方案,从灰氢到绿氢的制备工艺革新,再到储运和应用技术的突破,构建了完整的氢能产业链。生物质能源的多元化利用,包括生物质气化、生物燃油制备等技术,实现了碳中性循环。核能技术的创新,特别是第四代核反应堆和小型模块化反应堆的研发,提供了稳定可靠的低碳基荷电源。可再生能源与传统能源的协同利用模式,如风光储一体化、多能互补系统等,提高了清洁能源的消纳能力。

结束语

热能与动力工程的未来,注定是一场效率与环保的博弈。从传统能源的优化到新能源的开拓,科技的力量正在改写环境承载力的边界。无论是碳捕集技术的成熟,还是氢能源体系的构建,人类已迈出向清洁化转型的坚定步伐。这场变革不仅需要工程师的智慧,更依赖全社会的共识与行动。唯有将技术创新与生态伦理深度融合,方能实现能源利用与地球健康的双赢,为后代留下一个更具韧性的世界。

参考文献

[1] 胡哲饴 . 热能与动力工程在锅炉应用中的问题探析 [A]2024 智慧施工与规划设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C]. 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 , 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 ,2024:3.

[2] 杨辉 . 火电厂热能动力工程中的节能技术研究 [A] 全国绿色数智电力设备技术创新成果展示会论文集(一)[C]. 中国电力设备管理协会 ,中国电力设备管理协会,2024:3.

[3] 胡祥兴 . 火电厂热能动力工程中的节能技术分析 [J]. 中国设备工程 ,2023,(19):242-244.

[4] 肖超 , 龚德鸿 , 钱进 . 热能与动力工程测试技术课程教学浅析 [J]. 科教导刊 ,2023,(25):110-112.

[5] 钱水兵 , 曹冬敏 , 崔凯峰 . 热能动力工程在电厂锅炉中的运用 [J].中国科技信息 ,2023,(17):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