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浅析装备承制单位的资格审查及对策

作者

李臻

上海微波技术研究所(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研究所) 上海 200331

   

引言

装备承制单位资格审查制度作为国防科技工业质量管控的基石,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严格的准入门槛和持续监管,确保武器装备研制生产全流程的质量可控性。近年来,随着《装备承制单位资格审查管理规定》的修订实施和 " 两证合一 " 改革的深入推进,审查工作在促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在审查实践中暴露出的资格保持能力弱化、审查标准碎片化、风险管控失效等问题,已成为制约装备建设质量效益提升的关键瓶颈。

1 装备承制单位资格审查的重要性

1.1 确保装备质量与可靠性

资格审查是筛选合格承制单位的关键环节,通过对企业技术能力、生产条件、质量管理体系等方面的严格审核,确保其具备生产高质量装备的资质。只有符合标准的单位才能参与承制,从源头杜绝因技术不足或管理缺陷导致的装备性能不达标问题,保障装备在实战中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1.2 维护国防安全与供应链稳定

装备承制涉及国家安全,资格审查能有效识别并排除潜在风险,防止不具备保密资质或存在安全隐患的单位进入供应链。通过规范准入门槛,确保承制单位在技术、保密和合规性上符合国防要求,从而维护国家利益和军事机密安全,同时促进供应链的长期稳定运行。

1.3 优化资源配置与行业水平提升

资格审查通过设定统一标准,推动行业良性竞争,促使企业主动提升技术和管理能力。淘汰落后产能,引导资源向优质单位集中,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长期来看,这一机制有助于提升整个装备制造行业的技术水平和效率,推动国防工业的高质量发展。

2 装备承制单位资格审查现存问题剖析

2.1 资格保持能力结构性失衡

装备承制单位资格审查存在资质管理失范问题,部分企业将资格证书用于宣传展示,违反保密规定,某省军代室抽查发现 12% 的单位存在证书使用不规范现象。同时,部分B 类企业因军品业务萎缩导致资格“空转”,3 年内未承接军品任务或参与竞标,某装备部统计显示 62% 注销单位因业务转型丧失资格。此外,续审申报滞后问题突出,个别企业因法规理解偏差未及时提交材料,某航空企业因超期申报导致资格中断 3 个月,造成800 万元经济损失。

2.2 审查标准体系缺陷

现行审查标准碎片化,分散于 12 项军用标准中,风险管控要求被拆分至多个审查项目,导致评分尺度不统一。评价方法存在“单项否决 + 综合评议”双重缺陷,某装备部数据显示 41% 审查结论为“基本具备资格”,但整改验证通过率仅 68% ,反映综合评议有效性不足。此外,现场审查平均耗时 2.5 天,难以覆盖全部条款,某研究所抽样显示关键工序核查覆盖率不足 70% ,潜在质量风险漏检严重。

2.3 风险管控能力薄弱

中小微企业普遍存在“重订单轻管控”倾向,某调查显示 73% 企业未设专职风险管理岗,风险评估工具使用率不足 30% 。多数企业风险管控流程流于形式,某军代室审查发现风险源清单重复率达 85% ,且缺乏动态调整机制。技术手段滞后,仍依赖德尔菲法等传统方法,对蒙特卡洛模拟、故障树分析等先进技术运用不足,某航空企业案例表明 FTA 分析可使发动机可靠性提升 23% ,但普及率仍然较低。

3 优化装备承制单位资格审查的对策建议

3.1 构建“三位一体”审查体系

为优化装备承制单位资格审查,建议构建法规体系、审查模式和技术手段协同推进的“三位一体”审查体系。在法规体系方面,需整合现有分散标准,制定统一的审查技术规范,形成“1+N”标准群,并明确各审查项目的权重系数,如提升质量管理体系、风险管控等核心条款的占比。在审查模式上,推行“文件审查 + 过程验证 + 能力评估”三维审查机制,强化对研发设计、供应链管理等关键环节的穿透式审查,确保审查结论更加精准。在技术手段方面,开发智能辅助系统,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实现审查材料的自动比对,并运用数字孪生技术模拟生产过程,提高审查效率和准确性。通过系统性优化,使资格审查从静态评估向动态监管转变,增强审查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3.2 推行量化评价模型

建立科学、量化的评价体系是提升资格审查有效性的关键。建议构建包含多层级指标的评价模型,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如产品实物质量、风险管控能力等核心指标的占比。优化评分标准,实行“基础分 + 附加分”双轨制,对质量追溯能力、创新研发等表现突出的企业给予加分激励,促进良性竞争。同时,建立动态信用评级制度,将评价结果与采购份额挂钩,形成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通过量化评价,使资格审查从定性判断转向数据驱动,提高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引导企业持续提升综合能力。

3.3 强化全生命周期监管

资格审查作为装备承制管理的核心环节,必须突破传统静态评估模式,建立覆盖准入、运行、退出的全生命周期监管体系。在准入阶段,除常规资质审核外,应重点关注企业的技术储备、质量文化等软实力指标,确保其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能力。运行阶段需构建 " 三位一体 " 监管网络:建立企业自主报告、军事代表机构日常监督、第三方专业机构评估相结合的监管机制,实现多维度的能力监测。重点完善重大事项报告制度,细化报告内容标准,明确质量事故、关键技术人才流失、核心设备更新等关键信息的报告时限与方式,确保监管机构能够及时掌握企业真实状况。在监管方式上,应推行差异化监管策略。对 A 类重点企业实施 " 双随机、一公开" 飞行检查,重点核查其质量体系运行的有效性;对 B 类企业强化过程监督,定期开展质量能力复核。同时,运用数字化手段构建监管大数据平台,整合企业质量数据、装备使用反馈等信息,通过智能分析实现风险预警。在退出机制方面,建立科学的资格保持能力评价模型,设置人员稳定性、设备完好率、技术创新投入等量化指标,对长期处于能力临界状态的企业实施黄牌警示,对持续不达标的企业建立平稳退出通道。通过构建闭环管理的全生命周期监管体系,实现资格审查从" 重准入" 向" 全过程" 转变,从" 被动应对" 向" 主动预防" 升级,切实提升装备质量保障能力。

结束语

装备承制单位资格审查制度的优化升级,是适应新质战斗力生成需求的必然选择。通过构建系统化审查标准、推行量化评价模型、强化动态监管,可有效破解当前审查工作中存在的标准碎片化、评价主观化、监管滞后化等难题。未来需重点推进审查员职业化建设、深化审查大数据应用、完善军地协同监管机制,为建设世界一流军队提供坚实的装备质量保障。

参考文献

[1] 陈皓 , 项华春 , 李若宁 , 等 . 装备承制单位可靠性系统工程能力评价研究 [J]. 新技术新工艺 ,2022,(10):5-9.

[2] 王建军 , 吴伟伟 , 杨磊 . 关于进一步完善装备承制单位资格审查工作的几点思考 [J]. 中国军转民 ,2017,(01):52-54.

[3] 朱云鹏 . 装备承制单位资格审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J]. 装备学院学报 ,2013,24(02):53-56.

[4] 巩传华 , 白凤凯 . 浅析装备承制单位的资格审查及对策 [J]. 装备制造技术 ,2010,(11):97-99.

[5] 刘 伟 . 装 备 承 制 单 位 资 格 审 查 工 作 研 究 [J]. 国 防 技 术 基础 ,2009,(08):3-7.

作者简介:李臻,1990.7,性别: 女,民族: 汉,籍贯: 河南新乡,学历:大学本科,职称: 工程师,研究方向: 资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