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电力设计企业储能项目发展路径研究

作者

程星恒

山东泉舜工程设计监理有限公司 山东淄博 255000

引言

电力设计企业作为能源结构变革的重要参与者,不仅承担着技术创新与应用的责任,还面临着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储能业务作为电力设计企业未来发展的新引擎,不仅能够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还能为能源结构的优化和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1 储能技术的原理

储能技术是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将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储存起来,并在需要时再转换为电能释放的一类关键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可逆的能量转换过程,在电力系统负荷低谷时储存剩余电能,高峰时释放储存的电能,实现电力供需的时间和空间转移。目前,主流的储能技术包括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超导磁储能和电化学储能等。以电化学储能中的锂离子电池为例,其主要由正极材料(如三元材料)、负极材料(如石墨 C)、电解质(如 LiPF。)和隔膜等组成”。充电时,锂离子在外加电场作用下嵌人石墨层间,电子则经由外电路迁移至负极,储存电能;放电时则反之,锂离子脱嵌并迁移至正极,电子经外电路对负载做功,释放电能。影响锂离子电池储能性能的关键参数包括能量密度(通常 >200W⋅h/kg )、功率密度 ( 通常 >500W/kg)、循环寿命 ( 通常 >2000 次 ) 和库伦效率 ( 通常 >90%) 等。为进一步提升电池的综合性能,研究人员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如采用纳米级多孔材料、核壳结构、表面包覆等方法改性电极,优化电解质配方,引人智能电池管理系统等,这些方法使得电池的能量密度、循环稳定性和安全性等指标不断刷新,为规模化应用奠定了坚实的材料和技术基础。

2 电力设计企业储能项目发展路径

2.1 低碳导向的路径规划技术

低碳导向的路径规划技术以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评估为基础,实现电力线路规划的绿色低碳发展。在某工业园区 220kV 输变电工程中,技术人员针对线路走廊规划开展碳足迹评估。项目采用国际标准化组织ISO​14067 标准,建立涵盖材料生产、工程建设、运行维护三个阶段的碳排放核算体系。线路方案设计阶段重点考虑杆塔型式选择、导线截面优化、线路长度控制等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项目在 220kV 线路路径规划中,创新性采用碳排放约束下的多目标优化技术。规划团队通过实地踏勘,收集沿线地形地貌、土地利用、植被分布等数据,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方案设计过程中重点优化三个环节:一是采用节能型大截面导线 JNRLH4E/G2A-630/45,较常规导线运行损耗降低 15.8% ;二是优化杆塔布置,通过提升杆塔高度减少植被砍伐,保护区段采用大档距设计,使线路长度缩短 2.1km ;三是选用碳足迹较低的新型材料,塔材采用高强钢材Q420,基础采用预制装配式结构。

2.2 能源数字化转型引领者

当前,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数字技术与能源产业相互渗透、深度融合,成为引领能源产业变革、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原动力,电力设计企业往往积极关注、研究新一代数字技术,并将这些技术组合应用于规划咨询、勘测设计、工程总承包等不同场景,驱动自身数字化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2.3 多元布局储能业务

面对储能技术的多元化发展趋势,电力设计企业应积极采取多元布局策略,涵盖抽水蓄能、电化学储能、氢能储能等多个领域。抽水蓄能作为传统储能方式,具有技术成熟、容量大等优势,应继续巩固和提升其市场竞争力。同时,电化学储能和氢能储能作为新兴储能技术,具有能量密度高、响应速度快等优点,应加大研发和应用力度。同时,从投资角度而言,电化学储能等投资额低,建设期较短,收益率相对较高,电力设计企业可以参与投资,逐步扩大市场份额。此外,从技术发展的角度来看,当前较为前沿的技术还包括压缩空气储能、熔盐储能等技术,电力设计企业可以在技术引领与布局方面进一步加深研究和探索。通过多元布局,不仅可以分散风险,提高市场竞争力,还能为客户提供更加全面、灵活的储能解决方案,满足不同场景下的储能需求。

2.4 市场策略与商业模式创新

(1)市场定位与目标客户。明确企业在储能市场中的定位,根据自身的技术优势和资源状况,确定目标客户群体。例如,针对大型能源企业提供电源侧储能解决方案,针对电网公司提供电网侧储能项目服务,针对工商业用户提供用户侧储能系统集成和能源管理服务。(2)商业模式创新。探索多样化的商业模式,如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EMC)为用户提供储能项目的投资、建设和运营服务,通过分享节能效益实现盈利;开展储能项目的租赁业务,为用户提供灵活的储能解决方案;参与储能项目的虚拟电厂运营,通过参与电力市场交易获取收益。(3)市场推广与品牌建设。加强企业在储能领域的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通过参加行业展会、举办技术研讨会、发布企业宣传资料等方式,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

2.5 加大整合产业链

电力设计企业应加大产业链整合力度,形成完整的储能生态系统。通过与上下游企业的紧密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协同发展。在上游环节,加强与原材料供应商、设备制造商等企业的合作,确保原材料的稳定供应和设备的优质生产;在下游环节,加强与电网公司等的合作,推动储能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市场的不断拓展。同时,企业还应积极参与储能标准制定工作,推动储能产业的健康发展和生态系统的不断完善。

2.6 电网数字孪生构建技术

电网数字孪生构建技术,在某新型工业园区配电网工程中实现创新应用。变电站采用厘米级激光扫描技术,完成 835 个设备实体建模;输电线路采用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生成 28km 走廊带的实景三维模型。系统通过部署 1250 个数据采集点,实时采集电压、电流、温度等关键运行参数,数据刷新频率达到 100ms ,为规划设计提供准确的基础数据支撑。数字孪生系统将规划设计与运行监测深度融合。技术人员在三维虚拟环境中开展设备布置、通道选线等规划工作,系统自动评估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变电站改造工程采用数字空间预演证技术,输电线路规划实现多方案实时比选。

结语

电力设计企业在能源供应链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作用随着全球能源结构的转变以及新能源技术的迅猛发展而日益突出。电力设计企业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过程中,既是新能源解决方案的提供者,也是数字化转型的推动者,更是绿色低碳发展的实践者。电力设计企业面对技术挑战和激烈的市场竞争,应积极寻求差异化竞争策略和供应链效率提升的方法。未来,电力设计企业要继续加大技术创新力度,优化电网设计,培养专业人才,参与行业标准制定、扩大服务范围、强化风险管理,以适应能源革命新要求,促进能源电力产业可持续发展。电力设计企业将通过这些努力,为实现国家“双碳”目标、构建新型能源体系贡献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 吴敏慧 . 基于智能化的电力配网工程数字化技术研究 [J]. 光源与照明 ,2024(10):198-200.

[2] 王英 . 数字化技术在电力工程设计中的应用 [J]. 电子技术 ,2024,53(10):114-115.

[3] 吉艾德 . 新能源在城市电力工程施工中的应用与推广研究 [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电子版 ),2024(26):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