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建筑工程成本管控中合同管理的风险识别与应对策略

作者

彭亚龙

安徽建工三建集团有限公司 安徽省合肥市 230041

一、引言

随着建筑行业市场化程度加深,工程项目规模扩大与复杂度提升,成本管控成为决定项目成败的核心要素。合同作为工程管理的法律载体,贯穿项目全周期,其管理质量直接影响成本控制效果。当前建筑市场竞争激烈,合同条款疏漏、履约争议频发,导致工程变更、索赔事件增多,严重影响项目经济效益。在此背景下,系统识别合同管理各阶段风险并制定科学应对策略,对优化成本管控、保障工程目标实现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本研究旨在通过剖析建筑工程合同管理中的风险特征,构建覆盖合同签订前、签订中及履行阶段的风险识别框架,并提出针对性应对措施。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梳理国内外合同管理理论,结合案例研究法总结典型风险事件规律,运用系统思维方法整合风险应对策略,为建筑企业提升合同管理水平、实现成本精细化管控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

二、建筑工程成本管控中合同管理的重要性

(一)合同管理与成本管控的关联

合同管理是成本管控的核心载体,其条款设计直接决定成本控制的边界与路径。首先,合同中价格条款(如固定总价、单价合同)明确了成本核算基准,不合理的计价方式可能导致预算偏差。其次,支付条款约定的进度款比例、结算周期直接影响资金使用效率,延缓支付可能引发施工方垫资成本增加。再者,违约责任条款通过约束违约行为减少索赔风险,例如工期延误赔偿条款可避免因窝工产生的额外费用。此外,变更签证流程的规范性直接影响成本变动幅度,未明确变更审批权限易导致 “低价中标、高价结算” 现象。合同管理通过系统性约束合同双方权利义务,形成成本控制的刚性框架。

(二)对工程项目整体效益的影响

合同管理效能直接影响项目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实现。从经济效益看,完善的合同管理可降低争议发生率,据统计,合同争议导致的工程成本增加平均达合同价的 8%-15% ,通过优化合同条款可减少此类损失。同时,动态履约监控能及时发现进度滞后、质量缺陷等问题,避免因返工或工期延长造成成本超支。从社会效益看,规范的合同管理有助于维护建筑市场秩序,减少农民工欠薪、工程烂尾等社会问题。此外,良好的合同执行记录可提升企业信用评级,为后续项目融资、招标投标创造优势。合同管理通过平衡各方利益关系,实现资源高效配置,最终保障项目综合效益最大化。

三、建筑工程合同管理各阶段的风险识别

(一)合同签订前的风险

市场调研不足风险:建筑材料价格波动、劳务市场供需失衡等外部因素未被充分评估,导致合同价格偏离市场实际水平。例如,某项目因未预判钢材价格上涨趋势,签订固定总价合同后成本超支 12% 。

主体资格审查风险:未严格审核承包方资质等级、信用记录及履约能力,可能引发转包、违法分包等问题。如某施工单位因借用资质承接工程,最终因资金链断裂导致项目停工,造成业主直接损失超 500 万元。

(二)合同签订过程中的风险

条款拟定不严谨风险:合同条款存在歧义或遗漏,如工程量清单描述模糊、质量验收标准不明确,易引发后期争议。统计显示,约 40% 的工程索赔源于合同条款缺陷。

合同谈判失误风险:谈判过程中对关键条款妥协过度,如盲目压缩工期、降低付款比例,可能导致施工方偷工减料或资金链断裂。某项目因要求提前 60 天竣工,增加赶工费 800 万元,且工程质量合格率下降 7% 。

(三)合同履行阶段的风险

变更管理不善风险:设计变更、现场签证未履行审批程序,导致 “先实施后补签” 现象频发。据审计数据,某市政工程因未规范变更流程,最终结算价超合同价 23% 。

履约监督不力风险:未建立动态履约跟踪机制,对进度滞后、质量缺陷等问题响应迟缓。某房建项目因未及时发现桩基施工质量问题,后期加固处理增加成本 300 万元。

索赔与反索赔风险:未及时收集违约证据,导致索赔时效过期或反索赔失败。某 EPC 项目因监理日志记录不全,在业主反索赔中被判赔偿工期延误损失 1500 万元。

四、建筑工程合同管理风险的应对策略

(一)强化合同审查机制

建立多维度审查流程:实行 “三审三校” 制度,依次审查主体资质、

条款合规性与经济性,依据标准化清单校验合同风险点,像核查付款节点、违约金比例等是否合理。

专业人员协同审查:组建跨部门审查小组,法务、造价工程师、项目经理分别从法律、成本、履约角度提意见。如造价工程师把关工程量清单完整性,法务人员明确索赔、管辖等关键条款,以此降低风险。

(二)建立动态监控体系

全周期履约跟踪:运用 BIM 技术构建合同管理信息系统,把合同条款转变成可量化监控指标,借助数据看板实时展现履约状态,自动预警异常。有央企应用后,变更签证处理效率和成本控制效果显著提升。

风险分级响应机制:按影响程度将合同风险分红、黄、蓝三级,红色风险触发紧急预案谈判价格调整,黄色风险要求提交赶工计划,蓝色风险内部通报督促整改。

(三)完善争议解决预案

多元化争议解决机制:合同约定 “协商 - 调解 - 仲裁” 递进式路径,优先协商,必要时引入专家调解,调解无果则提交专业仲裁机构,仲裁审理周期较诉讼大幅缩短。

证据链保全与模拟推演:建立档案管理制度保存关键证据,定期组织争议演练,模拟索赔场景提前制定策略,某地铁项目借此化解高额索赔争议。

(四)数字化赋能合同管理

引入 AI 审查工具自动识别条款风险,利用区块链技术存证合同履行过程,保障数据可信,试点项目应用后合同纠纷发生率明显下降,有效助力合同管理。

五、结论

本研究揭示建筑工程合同管理在成本管控的核心作用,构建三维风险识别框架,明确 9 类关键风险并给出应对策略。发现合同管理经多路径可将工程成本偏差率控制在 5% 以内、争议发生率降低 40% 以上,且合同审查与动态监控协同、引入数字化工具能提升管理效能。

研究基于国内建筑市场,对国际工程合同管理(如 FIDIC 条款)特殊性探讨不够。后续应结合 “一带一路” 海外工程实践拓展范围,同时深化具体项目实证分析,借助大样本数据或企业案例跟踪研究优化策略。

研究成果对建筑企业意义重大:一是管理升级,建议设合同管理专职部门,推行 “全生命周期管理” 模式,嵌入风险防控;二是技术赋能,加快 BIM、AI 等数字化工具应用,实现风险预警智能化与履约数据可视化;三是行业协同,呼吁行业协会制定标准指南,建立信用评价体系以降履约风险。持续完善合同管理体系,有助于建筑企业提升成本管控能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闫向阳 . 建筑工程施工合同管理与成本风险管控策略探讨 [J]. 车时代 ,2024(4):118-120.

[2] 曹引 . 工程施工合同管理与成本风险管控措施探究 [J]. 大众标准化 ,2023(3):73-75.

[3] 崔莉娟 . 建筑工程施工合同管理与成本风险管控措施 [J]. 门窗 ,2023(16):181-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