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的合同规范与权益保护问题分析

作者

李红媛

陆良县小百户镇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  云南曲靖 655608

农村土地流转不仅提高了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更为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制度基础。通过土地流转,可有效破解小农经济分散、机械化程度低、科技投入难等传统瓶颈,推动农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发展,增强农业综合竞争力。尤其是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土地集中流转使得农业企业、合作社等组织具备稳定的土地资源支撑,从而更容易吸引资金和技术投入,推动农业向产业链延伸和价值链提升。在我国推动城乡一体化、农业规模化经营的背景下,土地流转成为提升农业产出和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农村土地流转中,合同管理是保障流转双方合法权益、规范交易行为、防控流转风险的关键环节,必须加强合理管理,切实保障流转双方,特别是农户的合法权益。

一、农村土地流转的主要方式

土地作为农村最核心的生产资料,其流转行为直接关系到农户的切身利益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我国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制度的不断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日益成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支撑手段。近年来,各地不断探索土地托管、反租倒包、土地入股等多样化流转模式,土地经营权向规模化、专业化经营主体集中趋势明显。根据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截至 2023 年底,全国农村土地流转面积已超过 5 亿亩,占家庭承包地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流转方式以出租、转包为主,合作经营、入股分红等方式逐渐兴起,表现出由零散向集中、由粗放向规范的演进态势。

二、当前农村土地流转中合同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合同文本缺乏统一标准

在实际操作中,农村土地流转合同多由村集体、中介或双方私自拟定,缺乏统一模板与规范格式,内容随意性强,法律条文引用不准确,易导致履约争议。部分合同甚至仅为口头约定,缺乏法律效力,一旦发生纠纷,农户维权难度极大。

(二)合同条款权责不清、内容模糊

当前农村土地流转中,部分合同在土地用途、租期、付款方式、违约责任等关键条款上表述模糊,未能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特别是在遇到自然灾害、政策调整等特殊情况下,责任归属不明,容易引发履约纠纷,损害农民利益。

(三)合同履行过程中的监管缺位

在农村土地流转合同签订后,监管机制未能有效跟进,部分村集体未建立健全流转档案,导致合同执行流于形式。一旦出现违约、毁约等情况,缺乏及时的干预与处理机制,难以及时化解风险,损害合同严肃性和执行力。

(四)农户维权意识和能力薄弱

农村土地流转时,多数农民法律意识淡薄,对合同条款缺乏审阅能力,流转前未进行充分咨询,流转后对自身权利缺乏保障手段。特别是在面对资金实力强、话语权大的流入方时,农户容易处于被动,维权路径不畅,权益难以保障。

三、完善土地流转合同规范与权益保护的对策

(一)制定统一的土地流转合同范本

为规范农村土地流转行为,应由农业农村部门牵头,组织法律、土地管理、农业经济等相关专家,制定统一的农村土地流转合同范本,并推广使用。该范本应涵盖土地权属确认、流转方式、流转期限、租金标准及支付方式、双方权利义务、违约责任、争议处理机制等核心条款,确保法律依据清晰、责任明确。语言表述应力求通俗易懂,便于广大农户理解和应用,避免因专业性强导致的误解或权利忽视。同时,应在乡镇或村一级设立合同备案制度,推动流转合同由备案机关留存、监督与调解,增强合同的规范性与执行力。在此基础上,还应根据不同流转类型(如转包、出租、入股等)设计相应合同模板,满足农村多样化流转需求,真正实现“有据可依、规范可循、纠纷可解”。

(二)强化村集体与中介组织监管职能

村集体经济组织和乡村治理主体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应当承担起监管与服务的双重职责。一方面,村集体要建立土地流转台账,实行合同登记备案制度,防止私下交易、无证流转等行为;另一方面,应对合同内容进行审查,重点核实土地权属、用途是否合规、租金是否合理等关键条款。同时,应引导社会中介组织参与土地流转服务,推动形成“村集体 + 中介机构 + 农户”的三方协同机制。中介机构应具备一定法律与政策知识,提供信息发布、法律咨询、市场评估等综合服务,减少农户在流转中因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风险。此外,还应推动土地流转平台建设,实现流转信息的透明化与公开化,提升市场运行效率。在制度建设和服务支撑的共同作用下,构建起权责清晰、运行高效的土地流转管理体系。

(三)健全纠纷调解与法律援助机制

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常因合同内容理解不一致、履行不到位等问题引发纠纷,为此应建立健全多元化的纠纷调处机制。一方面,在村委会、乡镇政府等基层单位设立土地流转调解小组,组成人员应包含法律顾问、村干部、老党员等具有公信力的代表,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及时化解矛盾。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农村法律援助资源的投入,鼓励法律服务机构进村入户,为农民提供免费的法律咨询、合同审查、代理诉讼等服务。同时,建立“法律明白人”队伍,培育一批具备法律素养、愿意服务乡村的本地居民,常态化开展土地流转相关普法工作,增强农民依法维权意识。通过行政调解与法律援助双结合,有效提高农村土地流转纠纷的处理效率和满意度,减少因合同不规范引发的后续法律风险。

(四)加强农户法律意识与维权能力培训

农户作为土地流转的重要主体,其法律意识与合同理解能力直接影响合同履行的质量与权益保障水平。因此,要把农民法治教育和能力提升作为基础性工作来抓。首先,应依托农村党员干部、村委会成员、驻村法律顾问等资源,定期组织合同法、土地管理法、民法典等法律知识宣讲,内容要贴近实际、通俗易懂。其次,可通过模拟签约、典型案例分析等方式提升农民识别风险、处理争议的实战能力。各地还可开展“合同月”“法律宣传进农户”等活动,形成普法教育常态机制。此外,鼓励农业高校、农技推广机构与村镇合作,建设农村法律教育基地,将法律服务融入农业科技服务体系。通过多措并举,提高农户对土地流转合同的理解能力和依法维权能力,真正实现“签得明白、用得规范、维权有力”。

结语:农村土地流转是推动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合同规范与权益保护是保障流转秩序与农民利益的制度基础,基层应从合同制定、监管执行、法律服务、农民宣教培训等方面系统发力,强化法治保障,提升农户参与能力与维权意识,推动土地流转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晓红 . 农村土地流转合同法律问题研究 [J]. 农业经济 , 2022(06):87-89.

[2] 王振峰 , 刘玉梅 . 农村土地流转中农民权益保护的路径探析 [J]. 法制与社会 , 2021(22): 112-113.

[3] 李芳 . 农村土地流转法律制度完善探讨 [J]. 中国集体经济 ,2023(04): 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