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数字赋能视域下地方高校音乐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路径研究

作者

彭云 刘君

湖南城市学院 湖南益阳 413000

引言

地方高校音乐学科作为培养区域音乐人才的重要基地,其人才培养质量直接关系到地方文化事业的发展。然而,当前地方高校音乐学科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仍存在着与数字时代脱节、与地方需求不符等问题。如何借助数字技术的力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既具备扎实音乐专业素养,又掌握数字技术工具,且能服务地方文化产业的复合型人才,成为地方高校音乐学科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数字技术与社会需求变更下的音乐学科人才培养

(一)数字技术重构音乐教育生态

数字技术的迭代升级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力度推动着音乐艺术从创作、传播到消费的全链条变革,进而深刻重构音乐教育生态。从虚拟合唱、AI 作曲到 VR 音乐表演,从数字非遗数据库建设到直播演艺产业的兴起,音乐领域的技术融合呈现出全方位、深层次、跨领域的特征。

据中国传媒大学《数字音乐产业发展报告(2024)》显示,我国数字音乐用户规模已达9.8 亿,音乐科技相关岗位年增长率超过 30% ,其中既懂音乐专业知识又掌握数字技能的复合型人才缺口显著。这一数据充分表明,数字时代对音乐人才的需求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传统的音乐人才培养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地方高校作为区域音乐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其传统培养模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课程设置方面,数字技术内容占比不足,钢琴、声乐等传统技能课程仍占据主导地位,数字音频编辑、音乐编程等与数字时代紧密相关的课程严重缺失。在教学方法上,仍以传统的课堂讲授为主,缺乏对数字技术的有效运用,学生难以在数字技术场景下进行创作与传播实践。在实践环节上,与数字音乐产业脱节,学生的实践能力无法得到有效的锻炼和提升。

(二)社会需求呈现多元化与专业化趋势

社会需求的更新对音乐人才能力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呈现出多元化与专业化的趋势。一方面,基础音乐教育领域亟需数字+美育双能教师,这类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音乐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还能熟练运用在线教学平台、音乐教育 APP 等工具开展教学活动,以适应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学新模式。

另一方面,文化产业领域对音乐 + 科技复合型人才需求旺盛。数字音乐制作人、非遗数字化保护专员、虚拟演艺导演等新兴岗位不断涌现,这些岗位要求从业者兼具音乐专业素养与数字技术应用能力。以湖南地区为例,桑植民歌的数字采集、长沙花鼓戏的直播传播、皮影戏的 VR 演绎等实践活动,都凸显了对既懂地方音乐文化又掌握数字技术的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

地方高校音乐学科若不能及时回应这种需求,将面临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脱节的风险。因此,地方高校必须顺应社会需求的变化,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复合型音乐人才。

二、地方高校音乐学科人才培养现状与矛盾

(一)传统培养模式的路径依赖

当前地方高校音乐学科人才培养仍存在着三重三轻现象,严重制约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重技能训练轻技术应用,钢琴、声乐等传统技能课程占比过高,数字音频编辑、音乐编程等与数字时代紧密相关的课程缺失。这种课程设置导致学生虽然具备一定的传统音乐技能,但缺乏数字技术应用能力,无法适应数字音乐产业的发展需求。

重理论传授轻实践创新,课堂教学以知识灌输为主,缺乏数字技术场景下的创作与传播实践。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无法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的锻炼和提升,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也受到了抑制。

重统一培养轻个性发展,人才培养方案同质化严重,未能结合学生兴趣与区域产业需求实现差异化培养。这种统一的培养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发展需求,导致学生的创新潜力无法得到充分发挥,也难以满足区域产业对不同类型音乐人才的需求。

(二)数字技术融合的表层化困境

部分地方高校虽尝试引入数字技术,但存在着技术工具化倾向,未能实现技术与音乐教育的深度融合。这些高校仅将数字设备作为传统教学的辅助工具,如用多媒体课件替代板书,用在线平台发布课程资料等,没有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在教学理念、课程体系、评价机制等方面的变革作用。

师资队伍数字素养不足成为突出瓶颈。45 岁以上教师中,能熟练运用 VR 教学、数字音频工作站的比例严重不足,难以支撑复合型人才培养需求。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其数字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数字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由于师资队伍数字素养不足,地方高校难以开展高质量的数字音乐教学活动,学生的数字技术应用能力也无法得到有效的培养和提升。

三、数字技术赋能与社会需求更新的双重驱动机制

(-) 数字技术赋能的教育变革逻辑

数字技术为音乐教育提供了三维赋能,推动着音乐教育的深刻变革。在教学内容上,数字技术突破了传统乐谱、乐器的限制,将教学内容拓展至数字音频、虚拟乐器、AI 作曲等新领域。学生可以通过数字技术接触到更丰富、更多样的音乐素材,拓宽了音乐视野,提高了音乐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在教学方法上,通过 VR 技术构建沉浸式教学场景,如模拟非遗音乐的表演现场,让学生直观感受音乐与民俗的关联。这种沉浸式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音乐的魅力,增强了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悟,提高了教学效果。

在教学空间上,数字技术打破了课堂边界,形成了线上线下融合、校内校外联动的泛在学习环境。学生可以通过在线学习平台随时随地学习音乐知识,参与音乐讨论和实践活动,与教师和同学进行互动交流。这种泛在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和更广阔的学习空间,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社会需求更新的人才能力导向

社会需求的更新推动着音乐人才能力结构的重构,形成了 “三维能力模型”。核心能力,即音乐专业素养,包括作曲、表演、理论研究等方面的能力,这是音乐人才的立身之本。数字能力,即数字工具应用能力,如音频编辑、虚拟制作、数据分析等,这是音乐人才适应数字时代的必备能力。跨界能力,即产业对接能力,如非遗项目策划、数字音乐产品运营等,这是音乐人才实现自身价值、服务社会发展的重要能力。

四、数字赋能境域下高校音乐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一)课程体系上,构建技术、文化、产业三维融合模块化课程群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载体,地方高校音乐学科必须打破传统音乐技能训练的单一逻辑,以数字技术为纽带,构建三维融合的模块化课程群,实现音乐专业能力、文化传承能力与产业适配能力的协同培养。

在核心课程的数字化重构方面,要在传统专业课程中嵌入数字技术应用模块,形成 技术工具、音乐本体、文化表达的融合教学内容。如,在声乐课程中增设 “数字录音与声学分析”单元,学生通过专业录音软件录制演唱作品,利用频谱分析软件可视化发声频率,精准修正气息与共鸣问题,提高演唱水平。

搭建阶梯式数字技术课程链,依据技术难度与应用场景,构建从基础到进阶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基础层开设《数字音频原理》《音乐软件操作基础》等课程,培养学生的数字工具使用能力;进阶层设置《音乐编程入门》、《VR/AR 音乐场景设计》等课程,提升学生的技术创新能力;应用层开设《非遗音乐数字化保护》《数字音乐产业运营》等课程,强化学生技术在文化传承与产业实践中的落地能力。

可建立 “微课程超市” 平台,按“数字工具应用”“区域文化研究”“产业项目实践”三大方向分类,包含《田野录音技术》《湖南民歌数据库建设》《短视频音乐策划》等微课程。开发基于学生职业画像的智能推荐系统,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职业规划等因素,为学生推荐合适的课程组合,实现个性化培养。

(二)实践平台上,打造虚实共生的沉浸式教学与孵化载体

实践教学是连接理论与应用的关键环节,地方高校音乐学科需依托数字技术构建立体化实践平台,打造虚实共生的沉浸式教学与孵化载体,提升学生的技术应用与创新实践能力。

可建设“数字音乐创新实验室”,整合 VR、动作捕捉、全息投影等技术,为学生提供一个全方位的数字音乐创作与实践空间。构建校地协同的线上线下实践基地网络。线上平台联动,将校内虚拟实验室接入地方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开发面向中小学的数字美育课程包,学生在参与课程开发与教学实践中提升数字技术的教育应用能力。线下产业对接,与地方文化企业、演艺集团共建实践基地,

(三)师资队伍上,实施跨学科转型工程

教师是数字赋能人才培养的核心力量,地方高校音乐学科必须实施跨学科转型工程,通过系统化培训与跨学科团队建设,打造兼具音乐专业素养、数字技术能力与产业实践经验的双师型队伍。​建立“内外联动”的培训体系,实施 “数字音乐师资能力提升计划”。每年选派教师赴高校企业进修,重点学习 AI 作曲、虚拟制作等前沿技术。联合计算机学院开设 “数字工具工作坊”,定期开展音乐数据分析、音乐游戏开发等实操培训,激励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数字素养。打破学科壁垒,组建音乐、科技、 文化复合型教研室。实现跨学科知识的有机融合,提高教学质量。

(四)评价体系上,建立多元参与、能力导向、动态反馈的综合评价机制

科学的评价体系是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地方高校音乐学科必须突破传统以知识考核为主的模式,建立多元参与、能力导向、动态反馈的综合评价机制,构建适应数字时代的能力评价框架。

在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协同方面,构建“学校、企业、行业、社会”” 的多元评价共同体。企业评价方面,联合数字音乐企业制定《数字音乐项目评价标准》,从技术应用、文化表达、商业潜力三个维度对学生作品进行评分。

行业认证方面,对接地方音乐家协会,将学生的数字创作能力纳入音乐科技技能认证体系,通过现场答辩,展示作品创作逻辑与技术实现过程,授予相应等级证书,证书可作为职业资格认定的参考依据。社会反馈方面,将学生数字作品,如非遗音乐主题短视频,在抖音、B 站等平台的传播数据,纳入评价评估社会对作品文化价值的认可度。

数字技术赋能与社会需求更新为地方高校音乐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供了历史机遇。地方高校音乐学科必须摆脱传统路径依赖,立足区域特色,在未来的发展中,地方高校音乐学科还需要不断关注数字技术的发展趋势和社会需求的变化,持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业、行业协会的合作,形成协同育人的良好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高素质音乐人才,为推动我国音乐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中国传媒大学 . 数字音乐产业发展报告(2024)[R].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2024.

[2] 张大龙 . 数字时代音乐教育的变革与发展 [J]. 中国音乐教育,2024(5):12-16.

[3] 李明 . 基于数字技术的音乐创作与传播研究 [D].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23.​

[4] 张慧 . 非遗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实践探索 —— 以湖南地区为例 [J]. 文化遗产,2024(3):105-112.

项目基金:2024 年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湖湘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研究》(项目编号 24C0460);2025 年湖南省社科联项目《新质生产力视角下数智赋能湖湘传统音乐传播研究》(“项目编号:XSP25YBC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