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时期年轻群体存款行为特征研究

作者

李明娜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北京 100029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年轻一代消费行为更加活跃,自身个性特征更为凸显,围绕存款行为更是表现出了不同于以往的特征。以央行的最新统计数据为例,2024 年国内住户新增存款达到 14.26 万亿元,整体层面居民表现出了更高的存款意愿,本质上和年轻人特别偏爱低风险理财有着直接关系。为更好研判年轻人表现出的存款行为特征,有必要突出统计学的基础支撑,落脚于宏观经济数据、社会调查及行为模式等不同层面剖析,才能更加透彻掌握年轻人存款行为的基本特征,清晰把握影响年轻人存款行为的实际因素。

1 数据和方法

1.1 数据来源

首先,宏观经济数据。数据是科学、精准研判年轻人存款行为的关键支撑,可有效利用央行公布的存款增量数据,也可参考其他研究院公布的利率变动报告等,具有更强的宏观说服力。其次,社会调查数据。《2024 年轻人十大理财趋势盘点》建立在对年轻人群体系统、深入调查基础上,获取到的数据信息具有非常强的代表性,同时蚂蚁财富平台发布的系列用户行为数据,具备较强的规律性、特点性分析特点 [1]。再次,行为模式数据。小红书、豆瓣等社交平台,有不少关于存钱话题的讨论量,以存钱搭子为例,当前浏览量已经突破 15.79亿次,还有不同领域、类型的自述案例。

1.2 统计分析方法

首先,描述性统计。所谓描述性,主要是聚焦存款基本规模、整体利率变动、理财产品种类选择分布等,以描述性研判整体情况、剖析当前现状,结果呈现上更具形象性。其次,回归分析。主要是依托计算机技术、大数据技术等的支撑,发挥面板数据模型的作用,深层次剖析当前人口结构、利率水平和实际储蓄率的基本关系,分析具备明显技术性特点[2]。再次,聚类分析,主要是落脚于存钱方式进行探讨,涵盖特种兵存款、12 存单法等,注重探讨基本分类,并有效统计频率。最后,时间序列分析。主要是对货币基金的实际收益率进行追踪,以余额宝为例,年化收益率从最初的 2.39% 一直下降到 1.29% ,多层面剖析对存款行为带来的影响。

2 年轻群体存款行为基本特征

年轻群体,在新时期存款行为具有自身明显特殊性,把握好基本特征,既有助于深层次引导年轻群体,也有助于推出更具针对性的金融服务政策,对拉近年轻群体持续活跃现代市场消费都有着重要意义 [3]。

2.1 存款规模低速增长

主要从两个方面分析:绝对规模特征与收入—储蓄率关系。首先,绝对规模特征。通过组织专项统计调查,有超过 73.2% 的年轻群体(年龄分布为 20 到 30 岁),实际存款额没有超过 10 万元。具体细分,存款额没有超过 3 万元的年轻群体占比为 37.4% ,而存款额居于 3万到 10 万之间的年轻群体实际占比接近 36.4% 。虽然整体规模并不特别突出,但实际增速显著,以 2024 年为例,年轻群体人均存款实际增量达到了 1.2 万元,相比 2023 年增长率为15% ,对拉动整个国家群体性存款规模增长起到的作用愈发显著。其次,收入—储蓄率关系。研究发现,年轻群体中,实际月收入低于 1 万元的人数占比为 69% ,储蓄率中位数具体为18.4% 。而月收入在 1 万元到 1.5 万元之间的群体储蓄率显著增长,达到 24.7% (Pearson 相关系数 r 等于 0.62,p 小于 0.01)。分线性特征,以月收入超过 5 万元为例,人数实际占比非常低,仅为 1% 左右,储蓄率不升反降,下降到 12.3% ,这与高消费群体所处城市生产生活成本有直接关系。、广州、上海等一线大城市,买房、租房、买菜、子女教育等成本明显要高于二三线城市,虽然整体收入比较高,但月均支出数额也非常大,必然会直接影响这些群体的储蓄率。

2.2 低风险偏好主导

年轻群体对风险规避意识非常强,更加倾向于选择低风险资产。从年轻群体存款动机分析,占比相当高的年轻群体存款更多与购车、购房挂钩,整体占比约为 58.% 。为养老进行储备的年轻群体占比为 21.7% ,而有提前退休打算的存款群体占比为 15.2%i 。近些年,全球经济发展持续放缓,整体的经济消费并不是特别理想,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年轻群体的风险规避意识,年轻群体当中超过 84% 的受访人在存款核心目的当中更加关注“抵御突发风险”。受到诸多复杂因素的综合作用,2020 年是关键时间节点,“伤痕效应”特别突出,以此为节点消费倾向持续下滑,从原来的 71% 下降到 67% ,储蓄倾向则实现稳步提升,虽然国家持续降低存款利率,但存款倾向依然非常高,存款倾向大约提升了 15.8% 。从跨期选择理论层面分析,年轻群体对延迟满足有着更强的倾向性,相比 2019 年显著提升了 12.7% ,助推2024 年定期存款实际占比达到了 72.7% 。2024 年,受到市场等诸多因素影响,高风险理财产品实际收益存在显著波动,货币基金的实际收益率同比下降了 1.47% ,但同期短期纯债基金整体规模有了显著增加,同比增长 28.57% ,回报率平均达到 2.88% 。以卡方检验分析,可发现年轻群体在理财产品选择上,风险等级和整体性的市场波动存在明显负相关特点。

2.3 盛行创新性存钱

首先,存款上有明显社交化特点。相应额度的存款通过“存钱搭子”完成,彼此之间社交化相互监督从而确保存款目标完成。这种存款行为具备显著的群体动力学“同侪效应”特点,调查发现,“存钱搭子”相比独立存钱具备更高的成功率,最高可达到 23% 。其次,结构化存款。最为常见的即“12 存单法”,依托周期性开展操作,确保在管理上具备显著流动性特点,以特定数学模型为指导,可对不同月份累计存款额做到精准计算。再次,跨区域套利行为 [4]。围绕 T 检验可清晰得出,存款实际决策当中,会受到异地存款利率呈现差异的直接影响。

2.4 消费和储蓄两者的“双高”

以《中国青年网民社会心态调查报告》为例,可得出有相当比例年轻人同时存在既要高消费也要强基本储蓄的“想法”,对两种情况进行因子分析,可得出两大主成分:首先,防御性储蓄因子,解释方差为 38.2% ,主要是对经济社会发展可能的不确定性予以应对;其次,兴趣消费因子,解释方差为 29.7% ,比较常见的包括“悦己型”支出等。

3 新时期深化年轻群体存款行为的政策建议

年轻群体,是助力国家建设、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更是助力现代金融事业繁荣发展的关键,必须要对他们的存款行为科学分析、恰当引领,才能实现年轻群体消费需求的更好满足,对维系现代金融环境的和谐稳定也都有着重要作用。为此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

3.1 行为经济学视角

第一,开发心理账户管理工具。根据现有统计数据,年轻群体中存款核心目标为“购房或购车”的占比为 58.3% ,但储蓄真正落脚于专款专用服务于购房或购车的,实际占比不到23.6%[5]c 。以行为经济学为指导,心理账户理论充分表明,如果资金没有实现物理隔离,内在消费冲动会显著降低目标储蓄效率,以 2024 年问卷数据为力,效率会下降大约 38% 。为此金融机构需要做好以下几点:加快智能分账系统的开发,借助算法将收入实现合理性拆分,细分到不同的虚拟账户,包括应急储备或者购房基金等,依托默认规则对可能的挪用予以阻止。跟进“可视化进度反馈”,一旦储蓄额度突破 50%/80% 即可出发奖励机制,可以上浮利率的形式兑现。

第二,优化跨期选择决策框架。统计发现,年轻群体参与定期存款的实际比例为72.7% ,但存在明显提前支取的情况,比例约为 41% ,导致不同量的利息损失,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年轻群体对存款的被动看法,以双曲贴现理论为指导,必须要做好以下几点:加快阶梯式定期产品的创新进程,将特定年份锁定,满足锁定时间后可按月逐步进行本金解冻,可将年轻群体常态化需求与整体收益实现有效平衡。加快承诺机制的引入,指导用户进行提取惩罚条款的合理设置,例如,一旦提前进行支取,需要将利息 10% 向公益账户进行捐赠,借助年轻群体的损失厌恶,更能够保障储蓄稳定成效。

第三,加快风险认知参照体系重构。据统计,超过 84% 的存款人选择存款考量因素中,防范风险占比非常高,但在具体风险量化上存在明显能力不足情况,只有大约 12% 可对三个月当中的应急储备金做到精准计算,但实际存在较大缺口,大约为 34%< 。以前景理论为指导,必须要采取以下应对举措:加快动态风险预警模型的建设,充分发挥计算机技术、物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等的作用,对各种情况的资金缺口予以模拟,包括疾病或者失业等情况,依托“损失框架”更好呈现,例如清晰表明现有储备只能覆盖大约 60% 的风险敞口。做好行为锚定工具的设计,了解社交平台当中的存款情况,以人均存款中位数作为基本的参照点,发挥社会比较效应的刺激作用,从而加快储蓄进程。

第四,借助群体智慧优化储蓄策略。根据统计数据,当前“存钱搭子”实际使用率显著提升,达到了 29.4% 甚至更高,但以随机方式划分匹配组可发现实际坚持率只有 61% ,明显要比划入兴趣组的低,兴趣组的比例为 83% 。以信息级联理论为指导,需要采取以下措施:加快同质化储蓄社群的创建,在成员的具体匹配上要考虑不同地域的消费水平、收入水平等,从而确保行为具备更强的示范引领性。做好社交强化算法的创新开发,一旦成员既定存款目标完成,可实现关联成功案例的自动推送,从而实现从众效应的更好激发。

第五,矫正认知偏差的干预设计。货币幻觉是年轻群体经常性会遇到的,据统计,有接近 69% 的受访群体更加关注名义上的存款,并没有关注具体的利率。为此需要采取以下举措:对通胀调整后的实际收益做到强制披露,例如说明当前存款 10 万元,期限为 1 年,实际购买力相比以往降低 150 元。建立专门的行为实验模拟平台,满足用户比对不同储蓄组合的差异性收益情况,依托体验式学习确保对自身的认知偏差有效矫正[6]。

3.2 政策优化方向

加快不同类型金融产品的创新。在金融产品设计上,充分考虑年轻人的需求期待,将收益性与流动性纳入综合研判,让年轻人的“微赚”得到更好保障。国家及地方层面要深刻认识年轻群体的特殊性,充分发挥各级金融机构的联动助力作用,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年轻群体存款行为摸底,动态研判新的存款期待,不断推出更加多样化的存款新产品,以新产品拉动年轻群体的存款热情,妥善把握存款与消费的关系,既要满足年轻群体的高质量消费需求,也要助力存款行为的持续优化提升。为激励广大金融机构在年轻群体存款产品上创新,国家要跟进出台更加鼓励性的举措,例如,为金融机构搭建交流互动平台,为金融机构审批更多的准许经营项目,让金融机构真切体会到好处,从而加速在年轻群体存款产品等领域的创新实践 [7]。

扎实推进投资者教育工作。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年轻群体对于金融有着更加深刻的了解,尤其是高等教育的深化普及,年轻群体对于金融的把握也更加主动性、全方位。但从实际看,对于存款等的认知还是较为单一,缺少系统性、丰富性的研判与掌握,不利于年轻群体在存款选择上的丰富性、主动性,也会弱化年轻群体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交流互动。为此,必须要立足当下年轻群体的实际情况,积极做好做足各种形式的存款等金融宣贯服务活动,充分利用各种传统线下平台,既要用好传统的电视报纸广播等媒介,包括组织开展各种实体活动,向年轻人发放有关的投资介绍材料,也要发挥互联网 + 的平台助力作用,贯穿各种新型的金融产品,确保年轻人的金融理财知识更加丰富、多样。持续跟进教育指导,能够让年轻人金融信息不对称等情况得到显著改观,确保在金融消费当中具备更强的话语权[8]。

事实证明,围绕年轻人存款行为的研究,还需要持续深化,不能依赖于单一的报告等,必须要充分用好银行提供的海量交易数据。同时还需要对利率市场化在年轻群体储蓄率当中表现出的长尾效应更好考量[9]。

结束语:年轻群体,是现代金融市场的生力军,深层次剖析、掌握年轻群体的存款行为特征,对深化推进金融服务等都有重要参考指导。研究发现,年轻群体存款行为具有明显的三大特征,即稳健化、社交化及结构化,以统计学分析得出,年轻群体存款行为的特征即受到经济环境、代际文化及个体风险偏好等的综合作用决定。对现代金融市场而言,必须要正确研判、科学把握年轻群体的存款特征,才能更好服务于现代金融市场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建设,对维系现代金融环境的和谐稳定都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海军, 梁浩然. 监管沙盒模式下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之轻罪定位及其治理方略[J].湖湘法学评论 ,2024,4(03):115-127.

[2] 王少帅 .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中“存款”的理论限缩——基于规范保护目的角度 [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2,35(04):10-15.

[3] 岳燕. 基于 X-S 模型的银行长期存款产品客户认购行为预测研究[J]. 山东开放大学学报 ,2024,(04):69-73.

[4] 纪海龙 . 金融监管视角下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 : 一个比较法的考察 [J]. 中外法商评论 ,2022,2(01):107-126.

[5] 谢世飞. 定期存款会计处理:经营活动?抑或投资活动?——基于会计原理和准则的思辨 [J]. 商业会计 ,2024,(03):114-116.

[6] 李宜霖 .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法益视角转换— —“存款流动性风险说”之提倡 [J].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4,26(04):63-68.

[7] 谢世飞. 定期存款会计处理:经营活动?抑或投资活动?——基于会计原理和准则的思辨 [J]. 商业会计 ,2024,(03):114-116.

[8] 李宜霖 .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法益视角转换——“存款流动性风险说”之提倡 [J].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4,26(04):63-68.

[9] 潘照东.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需进一步缩限适用——以入罪要件及刑罚结构为切入[J].公民与法 ( 审判版 ),2024,(04):1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