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建筑工程中混凝土开裂性能与防治技术

作者

刘海燕

131028197905011221

1 混凝土开裂的常见类型及成因

1.1 温度裂缝

混凝土在浇筑后,其内部水泥水化反应会产生大量的水化热,使混凝土温度升高。当混凝土表面与内部温差过大时,会产生温度应力。若温度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则会导致温度裂缝的产生。此外,外界环境温度的剧烈变化,如昼夜温差、季节变化等,也会使混凝土表面和内部的温度不一致,进而引发温度裂缝。

1.2 干缩裂缝

混凝土在硬化过程中,水分会逐渐蒸发,导致混凝土体积收缩。当混凝土的收缩受到约束时,内部会产生拉应力,当拉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就会出现干缩裂缝。影响干缩裂缝的因素主要有混凝土的原材料、配合比、施工工艺及养护条件等。例如,水泥用量过多、水灰比过大、养护不及时等都会加剧混凝土的干缩裂缝。

1.3 塑性裂缝

塑性裂缝通常发生在混凝土浇筑后不久,此时混凝土尚未硬化,处于塑性状态。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有:混凝土在终凝前几乎没有强度或强度很小,受高温或较大风力的影响,混凝土表面失水过快,造成毛细管中产生较大的负压而使混凝土体积急剧收缩,而此时混凝土的强度又无法抵抗其本身收缩,因此产生龟裂;此外,混凝土原材料质量差、配合比不合理、施工操作不当等也会导致塑性裂缝的产生。

1.4 沉降裂缝

当建筑物地基不均匀沉降或基础结构发生变形时,会在混凝土结构中产生附加应力。若这些附加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则会导致沉降裂缝的出现。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软土地基、填土地基或地基处理不当的建筑物中。

2 混凝土开裂性能的影响因素

2.1 原材料因素

水泥:水泥品种、强度等级、安定性等对混凝土开裂性能有重要影响。如铝酸三钙含量高的水泥,水化热释放快且总量大,易导致温度裂缝;水泥的安定性不良,会使混凝土内部产生不均匀的体积变化,从而引起裂缝。

骨料:骨料的品质、级配、含泥量等会影响混凝土的性能。骨料颗粒形状不好、级配不良,会使混凝土拌合物的和易性差,容易离析和泌水,导致混凝土收缩增大,进而引发裂缝;骨料中的有害物质,如泥块、云母等,会降低混凝土的强度和粘结力,影响混凝土的抗裂性能。

外加剂:外加剂的种类和质量对混凝土性能影响显著。减水剂能降低混凝土的水灰比,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和抗裂性,但如果减水剂的掺量不当,可能会导致混凝土泌水、离析或增加混凝土的收缩;缓凝剂可以延缓混凝土的凝结时间,但如果使用过量,会使混凝土早期强度增长缓慢,增加塑性开裂的风险。

配合比因素:混凝土的配合比是影响其性能的关键因素之一。水灰比过大,会使混凝土的强度降低,干缩增大,容易产生裂缝;水泥用量过多,会增加混凝土的水化热和收缩,从而加大开裂的可能性;砂率过大或过小,都会影响混凝土的和易性和密实性,进而对混凝土的抗裂性能产生不利影响。

2.2 施工工艺因素:

搅拌与运输:混凝土搅拌不均匀,会使材料分布不均,导致局部强度不足或应力集中,容易产生裂缝;运输过程中,若混凝土受到颠簸、碰撞或过度振荡,会使混凝土产生离析,影响其均匀性和密实性,增加开裂风险。

浇筑与振捣:浇筑速度过快、不均匀浇筑或振捣不足,会使混凝土内部存在气泡、孔洞等缺陷,降低混凝土的强度和抗裂性;而过度振捣则会导致混凝土离析,使骨料与水泥浆分离,同样不利于混凝土的性能。

养护因素:养护是混凝土施工中的重要环节。养护不及时、养护时间不足或养护方法不当,会使混凝土表面水分过早蒸发,导致干缩裂缝的产生;此外,在冬季施工时,若混凝土受冻,会使混凝土内部的水分结冰膨胀,破坏混凝土的结构,导致裂缝的出现。

3 混凝土开裂的防治技术

3.1 原材料选择与配合比优化

优先选用低水化热的矿渣水泥、粉煤灰水泥等拌制混凝土,并适当掺入缓凝减水剂,以降低混凝土的水化热和早期收缩。在保证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的前提下,通过合理调整配合比,适当降低水灰比和水泥用量,同时选择级配良好的骨料,控制其含泥量和泥块含量,提高混凝土的密实性和抗裂性。根据工程需要,可在混凝土中掺入适量的微膨胀剂或膨胀水泥,使混凝土产生适当的膨胀,以补偿其收缩,减少混凝土的温度应力和干缩应力。

3.2 施工工艺控制

模板与支架:确保模板和支架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避免在混凝土浇筑和硬化过程中发生变形或沉降,导致混凝土裂缝的产生;同时,在模板拆除时,要遵循先支后拆、后支先拆的原则,避免对混凝土造成冲击和振动。

混凝土浇筑:合理安排混凝土的浇筑顺序和速度,避免混凝土堆积过高或浇筑不均匀;在浇筑过程中,要分层振捣,确保混凝土振捣密实,同时注意避免漏振和过振现象。

混凝土养护: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应及时进行养护,覆盖保湿材料,如塑料薄膜、湿草帘等,保持混凝土表面湿润,减少水分蒸发;在冬季施工时,应采取保温措施,如覆盖保温材料、搭设暖棚等,确保混凝土在适宜的温度下硬化。

3.3 其他防治措施:

设置后浇带:对于大面积的混凝土结构,如筏板基础、楼板等,可在适当的位置设置后浇带,将混凝土分割成若干块,减少混凝土的收缩应力和温度应力,后浇带的宽度一般为 800-1000mm ,间距一般为 30-40m

加强配筋:在混凝土结构中适当增加构造钢筋,尤其是对于易产生裂缝的部位,如梁板的负弯矩区、柱的根部等,可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能;同时,应尽量避免使用大直径钢筋,采用小直径、小间距的配筋方式,以提高钢筋的约束作用。

控制约束条件: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应尽量减少对混凝土的约束,避免因约束过大而导致混凝土产生裂缝。例如,在基础与主体结构连接处,可设置滑动层或采用柔性连接;对于混凝土墙体,可在适当的位置设置变形缝,以释放混凝土的收缩应力和温度应力。

4 结论

综上所述,混凝土开裂是建筑工程中常见的质量问题之一,其产生的原因复杂多样,包括温度变化、收缩变形、不均匀沉降、施工工艺不当等。为了有效防治混凝土裂缝的产生,需要从原材料选择、配合比设计、施工工艺控制、养护管理等多个方面采取综合措施。同时,对于已经出现的裂缝,应根据其性质、严重程度及对结构的影响,选择合适的处理方法,如表面处理法、灌浆法、结构加固法等,以确保混凝土结构的质量和安全。在今后的建筑工程中,应不断加强对混凝土开裂性能的研究,推广应用先进的防治技术和工艺,提高混凝土结构的抗裂性能和耐久性,为建筑工程的质量和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 王振华 . 建筑工程施工中混凝土裂缝的成因与治理措施 [J]. 建材发展导向 ,2024,22(21):91-93.

[2] 魏来 . 建筑施工工程混凝土开裂性能与防治技术 [J]. 中国建筑金属结构 ,2025,24(04):9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