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地方高校师德师风评价现状研究
冯默 田清波
玉溪师范学院 云南玉溪 653100
一、研究背景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魂。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也再次强调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提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师德师风建设能否真正收到实效,构建科学合理的师德评价体系是关键。
自2011 年起,教育部发布了《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等指导性文件,各地方高校也据此制定了各自的师德师风评价实施细则,但均存在一些不足。如评价指标单一、考核内容空洞、评价理念不科学、评价结果运用度不高等。
因而,本研究着眼于云南地方高校教师师德师风评价的现状,以云南省地方高校管理者、师生、家长等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访谈等多种研究方法开展调查。
二、文献综述
国外教师师德师风评价建设主要从以下方面展开研究:评价依据、评价主体、评价方法。
1. 评价依据。现行的美国《教育专业伦理规范》是由全美教育协会于 1975 年颁布的,该规范成为美国最有影响力的规范,一直沿用至今。《教育专业伦理规范》的内容主要强调教师职业的专业性以及特殊性,侧重对教师专业道德方面的关注,而且还列出教师不能违反的具体行为。Strike K.A(1988)认为,英国《教师:迎接变化之挑战》文件的出台使教师专业化问题受到了重视,从而成为改革的焦点,尊重、责任、诚实和承诺等教师职业道德内涵逐渐被提出。许明(2012)通过对2012 年英国颁布的《教师标准》进行研究,发现该标准对教师提出了三点要求:第一,教师为了维持公众对专业的信任,在校内或校外都要保持良好的道德行为。具体而言,主要包括:教师要做到尊重学生、保障学生的福祉、尊重他人的权利、维护自身的价值观等。第二,教师不仅要严格遵守学校的相关规定,还要做到守时、保持高出勤率。第三,教师要了解有关专业职责的具体要求,以此为依据来开展相关的教育教学工作。
2. 评价主体。Cranton.P(2001)认为,自我评价是说明性评价的一个部分,也是批判性评价的核心内容,除教师自评外,评价中的其他利益相关者,比如学生的家长、校长、学生等主体也应该参与到评价过程当中。Kenneth D.Peterson,Christine Wahlquist,JulieEsparza Brown 和 Swapna Mukhopadhyay(2003)通过进行 12 次有关教师表现方面的家庭调查,发现在评价过程中,家长所关注的教师是否善待学生,是否和家长进行沟通与合作,是否支持学生的学习等问题对教师评价非常重要。所以,家长应该成为教师评价中的主体之一。
3. 评价方法。Nye B,Hedges L.V 和 Konstantopoulos S(2001)
从宏观的角度出发,认为师德师风评价不仅要注重发展性评价方式的运用,还要注重终结性评价方式的运用。John P(2012)分析了增值性评价法以及标准本位评价法在评价过程中的优点和缺点之后提出了档案袋评价。Murphy R(2013)认为,为了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师,应该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比如增值性评价法、课堂观察、学生调查等方法。
我国关于教师师德师风评价的文献不多,且多融入在教师评价相关的研究中。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教师师德师风评价的作用、教师师德师风评价指标和内容以及师德师风评价存在的问题。
1. 师德师风评价的作用。瞿鹤鸣、吴佳(2007)指出: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是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手段和途径,是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动力,是优化教师队伍质量的牵引力,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道德修养,塑造教师的良好形象,更有助于提升学校的办学绩效和声誉。曹盈(2018)认为教师作为高校主体力量的教师,不仅要能够传道授业解惑,还要能够做学生成为合格公民的引路人。针对当下教师队伍道德素质的层次不齐,师德师风的整顿和提升势在必行,科学的师德师风评价体系至关重要。
2. 教师师德师风评价指标和内容。瞿鹤鸣、吴佳将高等学校教师师德评价内容及指标归纳为:“遵纪守法、教书育人、政治品德、为人师表等七个方面,并赋予了权重系数。2023 年,王俊等人根据2018 年教育部印发实施了《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将师德师风评价内容分为 10 个一级指标,20 个二级指标 , 二级指标第一项内容为对正面师德的描述 , 第二项内容为师德负面行为底线, 并对指标内容做出释义。
3. 师德师风评价存在的问题。2021 年,李刚基于四川省的实证调查发现,高校师德师风建设评价体系存在下列问题:评价体系公平但仍存在结果不实现象、评价导向清晰但效能不佳、评价体系满意度较高但标准单一。2023 年,王俊等人研究发现,高校师德师风评价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评价理念的时代性与引领性不足、评价指标过于笼统、定性、定量评价未能有效统一、评价主体构成科学性不足。
国外的教师师德师风评价研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相对成熟。评价指标较为清晰,对应的条目内容也更为具体,机制实际操作性较强,对我国的师德师风评价体系构建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国内师德师风评价研究起步相对较晚,但也能为本研究提供较为丰富的参考资料,有利保障本研究的顺利开展。
三、云南地方高校教师师德师风评价体系调查
本研究通过云南地方高校教师师德师风评价体系问卷(后简称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方式对云南地方高校师德师风评价体系开展研究。
1. 受访者基本情况
表 1

共计发放问卷 60 份,回收有效问卷 56 份,有效回收率93.33%, 。从中随机选择 3 名管理者、4 名教师参与了深度访谈。
问卷 1 受访者有 12 人,其中管理者身份 2 人,教师 10 人;楚雄师范学院受访者有 12 人,其中管理者身份 2 人,教师 10 人;普洱学院受访者有 11 人,其中管理者身份 2 人,教师
9 人;红河学院受访者有12 人,其中管理者身份2 人,教师10 人;
滇池学院受访者有9 人,其中管理者身份1 人,教师8 人。
2. 云南地方高校教师师德师风评价体系现状(1)师德师风评价主体不完整
表 2

结果显示,学生或学生代表成为最主要的评价主体,而家长或家长代表的参与度最低,仅有 10 名受访者选择了这一选项,选择教师本人、管理者或考核机构以及同事的受访者分别为 36 人、25人和15 人。
这种评价主体的失衡状态在后续的深度访谈中得到了进一步印证。受访者普遍反映,各高校在师德师风评价过程中未能构建一个涵盖多元主体的科学评价体系。
尽管学生评价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反应教师的教学态度、师生互动、教学能力等情况,然而单纯依赖学生评价存在诸多局限性。教师自评本应促进教师的自我反思与改进,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常常流于形式。同事评价和管理者评价虽然在形式上被纳入评价体系,但在实际操作中也存在诸多问题。家长作为学生成长的重要关联方,参与度却极低。
(2)师德师风评价方式和时间安排单一
表 3


表 4
您所在高校师德师风评价时间?(问卷单选)

从调查数据来看,云南五所高校在评价方式和评价时间上呈现出明显的单一化倾向。在评价方式方面,四所高校完全采用定性评价,仅滇池学院有 1 人选择定量评价;在评价时间上,除滇池学院有9 人选择" 不定时" 外,其余四所高校均集中在年终。
多名受访的人员表示:“学校一直采用传统的民主评议方式,因为上级没有明确要求必须量化(某高校管理者 C)” 。这些反映出当前高校师德师风评价体系建设中存在的相似困境,亟需引起重视。
定性评价虽然能够捕捉师德中难以量化的情感性、道德性维度,但其弊端同样明显:评价标准模糊不清,不同评价者可能给出差异较大的评判;评价结果缺乏可比性,难以进行横向对比和纵向追踪;更容易受到人际关系、个人好恶等非客观因素影响。
(3)评价结果运用不全面
表 5

根据上表所示,尽管云南五所地方高校均将师德师风评价结果运用于评奖评优、职称晋升等环节,但深度访谈显示,评价结果的实际运用仍存在形式化、表面化问题,未能充分发挥激励作用。
首先,评价结果缺乏分级运用机制。" 优秀 " 名额有限且轮流分配,大多数教师集中在 " 合格 " 档次,难以体现差异性。其次,评价结果与教师发展的关联性不足。各校普遍缺乏基于评价结果的针对性培训或帮扶措施。对于评价中反映的问题,往往停留在 " 反馈了事 " 层面。再次,评价结果的约束力有限。对于师德评价较差的教师,除严重违纪外,很少实施实质性惩戒。这种 " 只奖不惩 "的倾向削弱了评价的严肃性。
(4)师德师风评价指标不完善
表 6
您所在的高校师德评价指标是否完善?(问卷1 单选)

数据显示,当前云南地方高校师德评价指标体系的完善性受到普遍质疑。
认为评价指标 " 不完善 " 的受访者比例占 80% 以上。根据后续的访谈调查,现行的师德师风评价方式主要是定性评价,在评价表格中也过度注重“教学纪律”“廉洁从教”等底线指标,而忽视了“学术诚信”“社会贡献”等发展性指标,导致评价流于形式。简言之,云南省地方师范院校教师师德评价体系缺乏具体、明确的指标,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评价指标不完整,区域性特点不足。另外,评价指标权重分配的随意性进一步引发教师对评价公正性的质疑,难以形成对教师队伍师德养成的整体性牵引。这种评价体系的不足,使得师德建设要求在实际操作层面被弱化消解。
四、云南地方高校教师师德师风评价体系生态失衡原因
1. 评价主体不完整,缺乏多元参与。
当前云南地方高校师德评价体系存在评价主体结构性缺失问题,单一化的评价主体构成严重制约评价的客观性和生态效果。评价权过度集中于学生及行政管理系统,未能整合家长、同行等重要生态因子的评价,导致教师的社会贡献、科研转化能力等难以被客观衡量。且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大多流于形式,未能真正纳入评价体系的核心指标。
2. 评价方式和时间安排单一,缺乏动态性。
当前云南地方师德评价仍过度依赖静态化、终结性的单一考核模式,评价方式以考核表、报告为主,缺乏多样化的评价手段和动态监测机制。导致评价的过程性与发展性功能双重缺失,难以全面捕捉教师真实的师德表现,造成评价结果与真实教育情景严重脱节。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能够有效弥补单一评价方法的局限性,形成优势互补的科学评价体系。既能通过数据锚定师德底线要求,又能通过叙事评价彰显师德高线追求。既增强了公信力,也保留了师德评价的人文温度。
3. 评价结果运用不全面,激励与约束机制不足。
师德师风评价的最终目的在于促进教师队伍的整体提升。而当前云南地方高校对师德表现优秀的教师缺乏实质性奖励,对教师失范行为的惩处也往往未形成有效震慑,结果运用存在显著的运用度不足问题,导致评价机制陷入“为评而评”的形式主义,亟需构建“评价- 反馈- 整改- 提升”的结果运用生态链。
4. 培训效果落实不到位,师德建设流于形式。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培训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多数培训停留在政策法规的照本宣科,缺乏对教师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师德困境的具体指导。其次是评价反馈机制的缺失,培训后既没有相应的考核机制,也没有对教师行为改进的跟踪评估,导致培训流于形式。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当前师德培训 " 高开展率、低实效性 " 的尴尬局面,不仅浪费了宝贵的教育资源,更影响了师德师风建设的整体效果。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从培训内容、组织形式、评价机制等多个方面进行系统性改革,真正发挥师德培训在
教师队伍建设中的应有作用。
5. 评价指标不完善,指标权重不明确。
在评价指标层面,即未建立省级统一的指标框架,又未能有效融入“民族文化传承”“农村振兴”等本土化要素,使得评价指标既缺乏规范性又缺乏针对性。在评价权重分配上存在随意性分配,导致评价结果的失真。当评价指标不能准确反映师德本质,权重分配无法体现价值导向时,评价体系必然陷入生态失衡的恶性循环。
云南地方高校师德师风评价体系的生态失衡,是评价指标不完善、评价主体不完整、评价方式单一、结果运用不充分、培训落实不到位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云南地方高校教师师德师风评价由于国家政策引导等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待改善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受培训体系不健全、评价指标模糊等的影响。未来需要从加大资源投入以优化评价机制等方面综合施策,以推动师德师风评价优化、师德师风建设长效发展、助力地方高等教育质量提升。
参考文献
[1]C ranton P.Interpretive and C ritical Evaluation[J].New Directions for T eaching and Learning,2001.
[2]Kenneth D.Peterson, C hristine Wahlquist, Julie Esparza Brown, Swapna Mukhopadhyay. Parent Surveys for T eacher Evaluation[J].Journal of Personnel Evaluation in Education,2003.
[3]John.P, R efocusing the Debate:Assessing the Purposes and T ools of T eacher Evaluation[J]. Harvard Educational R eview, 2012.
[4]Murphy.R , T esting T eachers:W hat W orks Best for T eacher Evaluation and Appraisal[M]. London:Sutton T rust, 2013.
[5]Nye.B, Hedges.L.V , K onstantopoulos.S, Are Effects of Small C lasses C umulative? Evidence from a T ennessee Experiment[J].T he Journal of Education R esearch,2001.
[6]Strike.K A ,T he E thics of T eaching[J]. N ew D irections for T eaching and Learning,1988.
[7] 曹盈,高校教师师德师风评价体系实证研究[J]. 黄山学院学报 , 2018.
[8] 李刚,高校师德师风建设评价体系研究—基于四川省的实证调查分析[J]. 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
[9] 瞿鹤鸣 , 吴佳 , 高等学校师德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J]. 湘潭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
[10] 王俊 , 王晓丹 , 侯刚 , 新时代地方高校师德师风评价体系构建与实践—以许昌学院为例[J]. 许昌学院学报,2023.
[11] 许明, 英国教师专业新标准述评[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
本文系 2024 年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 教育生态学视角下云南省地方高校教师师德评价体系优化研究” (2024J0908)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