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学生课外阅读习惯养成与写作能力渐进提升的策略研究
严家祺
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北城中学 浙江省台州市 318020
前言
初中语文学习中,课外阅读和写作是相辅相成的重要部分,它们能帮助学生积累语言素材,开阔认知视野,让学生在表达的时候更有内容可说,更有方法可用。
农村地区的学生们接触课外读物的机会会相对城市学生要少一些,很多孩子在家里没有太多藏书,学校图书馆的书籍更新也不够及时,他们在选择阅读材料的时候并不知道哪些书适合自己,即便拿到一本好书也不知道如何深入阅读,难以从中汲取有用的表达素材,久而久之就容易对阅读和写作失去兴趣。
其实,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能为写作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学生们在阅读里接触到的精彩段落和生动表达,都会在潜移默化里影响他们的写作,因此,农村初中语文教师有必要结合当地学生的实际情况,探索适合他们的阅读和写作教学策略,让学生们在有引导的课外阅读中养成良好习惯,在循序渐进的练习中提升写作能力,为他们的语文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一、用教材引阅读,培养定时阅读的习惯
农村地区的初中生在课外阅读时常常不知道该选什么书,他们面对众多课外读物会感到无从下手,而教材里的课文是他们日常学习中非常熟悉的内容,这些课文能让他们在熟悉的语境里自然过渡到相关的课外读物,帮助他们更加轻松地走进阅读的世界。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有不少适合延伸阅读的课文,教师可以在讲解这些课文的时候顺势向学生们推荐相关的课外读物,比如在教学完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秋天的怀念》后,向学生们推荐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告诉他们这本书里有更多关于生命和母爱的深刻思考,文字风格跟课文一样真挚动人。再比如教学完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九课《桃花源记》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陶渊明集》里其它的田园题材的诗文,让他们在感受“采菊东篱下”的悠然意境之中,体会古典文学里简洁而富有画面感的表达。
教师还可以跟学生约定每天早读时用30 分钟进行阅读,给每个学生发一个“阅读手账”,让他们每天记录阅读的内容以及几句简单的感受,教师可以每周用语文课的十分钟开展课外阅读分享活动,让学生们轮流说说自己的阅读收获,比如有的学生提到《我与地坛》中描写母亲等待的段落,教师可以引导他们留意文中如何通过动作细节展现情感,以后自己在写亲情主题作文的时候可以怎么样运用类似的方法。
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们能在教材的牵引下找到贴合自己认知的课外读物,在定时阅读中慢慢养成习惯[1],让阅读成为每天都能积累力量的小事。
二、借阅读积素材,夯实基础写作的功底
农村初中学生写作时常常觉得没内容可写,写出的句子也大多干瘪平淡,这往往是因为他们脑海里缺少足够的素材积累,课外阅读正是为写作储备素材的重要途径,学生们在阅读里遇到的鲜活事例以及优美词句,都能成为写作时的素材库,让他们在动笔的时候有具体的内容可以呈现,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的时候有意识地积累素材,比如在阅读《我与地坛》的时候,让他们用阅读手账专门记录文中描写景物的句子,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并标注出里面用得好的词语,像“苍幽”“自在坦荡”这些词。学生在阅读《陶渊明集》里的田园诗文的时候,可以让他们摘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这类充满生活气息的句子,体会其中白描手法的妙处。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们在日常的写作练习中有意识地运用这些积累的素材,比如在写“家乡的傍晚”的时候,引导学生们借鉴摘抄的景物描写的句子,用自己的话描述夕阳下的村庄还有归家的炊烟,写“难忘的瞬间”的时候,教师可以鼓励他们参考《我与地坛》中细节描写的方法,记录亲人一个细微的动作或眼神。教师也要及时点评学生对素材的运用情况,肯定他们把课外读物里积累的好词好句用进作文里的尝试。
通过这样的积累和运用,学生们的写作素材会越来越丰富,写出来的内容也会逐渐充实生动,慢慢夯实他们基础写作的功底。
三、以读写相结合,推动写作能力的进阶
初中学生在积累了一定的阅读素材后,往往会在表达的深度和创意上遇到瓶颈,他们知道该用哪些素材,却难以把这些素材有机融合并赋予个人特色。读写结合的训练能让学生们在阅读中学习表达逻辑和构思技巧,再通过有针对性的写作实践把这些技巧内化成自己的能力,让写作从简单的素材堆砌走向富有个性的创作[2]。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们阅读的内容设计递进式的读写任务,比如在学生读完《我与地坛》中关于生命思考的章节之后,让他们以家乡的某一处老地方为对象,模仿文中景物描写与人生感悟交织的写法,先描写老槐树的树干,树皮上的纹路,再联系自己在树下玩耍还有听长辈讲故事的经历,写出对时光流逝的体会。学生读完《陶渊明集》里的田园诗文后,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写一篇家乡的农事场景,先借鉴诗里简洁勾勒事物形态的笔法描述播种、收割这些动作,再加入自己参加劳作时候的感受,让客观描写与主观情感自然地融合。
教师在学生们完成了这些写作任务以后,要重点分析他们的作品,关注他们是否能够阅读里学到的表达技巧跟自己的生活体验结合起来,比如看到有学生在描写老槐树时只罗列了树的样子而没有融入情感,就可以引导他们再读《我与地坛》中“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的段落,思考作者是如何让景物带上个人心境的。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们互相点评作文,让他们说说同伴的文章里哪些地方体现了阅读的影子,哪些地方有让人眼前一亮的原创表达,在交流中共同发现读写结合的更多可能。
学生们在这样的读写互动中能逐渐掌握从课外阅读里提炼写作方法的技巧,在不断的实践中形成自己的表达风格,让写作能力实现从基础到进阶的跨越。
结语
农村初中学生课外阅读习惯的养成与写作能力的提升是一个需要耐心和方法的过程,它关系到学生能否真正体会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和价值。教师通过用教材引导阅读帮助学生找到合适的课外读物并养成定时阅读的习惯,借助课外阅读积累素材让学生的写作内容逐渐充实生动,再以读写结合推动学生的写作能力实现从基础到进阶的跨越,这一系列策略环环相扣,为学生搭建了从课外阅读到写作的成长阶梯,也为他们今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陈小娟 . 农村初中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思考 [J]. 科教导刊 ,2020,(06):158-159.
[2] 吴熠晖 . 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与写作的有机融合 [J]. 嘉应文学 ,2024,(09):18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