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数字化时代职教电子商务专业产教融合教学构建策略研究

作者

蒋德见 于春影

单位: 浙江省嵊泗县职教中心

数字化浪潮正以颠覆性力量重塑电子商务产业格局,正推动电子商务成为海岛经济突破地理限制的核心动能。嵊泗作为浙江海岛县代表,拥有" 东海鱼仓" 的渔业资源与" 列岛风光" 的旅游资源,但长期面临 " 海产品出山难、旅游淡旺季失衡、电商人才短缺 " 的三重困境。传统职教模式因课程脱离海岛产业实际、实践场景缺乏地方特色,难以培养出" 懂电商、懂海岛、能扎根" 的复合型人才。传统职教模式因课程更新滞后、实践场景缺失等问题,难以满足行业对“技术+ 商务”双核能力的需求。

产教融合作为破解这一矛盾的核心策略,其价值在数字化时代被赋予新内涵。基于此,嵊泗职教中心以 " 政校企联动 " 为核心,将产教融合与海岛产业需求深度绑定:一方面,依托与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的 "3+2" 电子商务专业合作办学基础,引入高校科研资源;另一方面,联合本地海产品加工企业、旅游民宿协会,构建 "课堂进渔港、实训进民宿 " 的实战场景。这种 " 校地共生 " 的融合模式,既可以解决海岛电商 " 人才引不进、留不住 " 的难题,又通过学生参与海产品直播、旅游套餐设计等实战项目,直接带动渔民增收与民宿营收提升,为海岛电商高质量发展提供了" 职教方案"。

一、数字化时代职教电子商务专业产教融合的意义

(一)推动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

数字化浪潮下,电子商务行业技术迭代加速,企业亟需既掌握数据分析、智能营销等新技术,又熟悉供应链管理、客户服务等传统业务模块的复合型人才。职教电子商务专业通过产教融合,将企业真实项目引入课堂,如共建直播电商运营中心、海岛乡村电商实训基地等,使学生在实战中理解行业最新技术工具与业务流程。这种“做中学”模式缩短了人才培养周期,使毕业生能快速适应企业岗位需求,有效缓解了行业人才供需错配的结构性矛盾。

(二)促进教学资源动态更新与技术反哺

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其数字化转型经验为职教内容迭代提供了鲜活素材。通过产教融合,学校可实时获取企业使用的智能选品系统、用户画像分析工具等数字化平台,将其转化为教学案例与实训项目。企业将自主研发的电商数据分析模型共享给合作院校,教师据此开发“数据驱动的营销决策”课程模块,使学生掌握行业前沿技术。这种双向互动不仅避免了教材滞后问题,更推动了企业技术标准向教学标准的转化,形成“技术革新—教学升级—人才反哺”的良性循环。

(三)构建协同创新生态提升职业竞争力

产教融合打破了学校与企业的物理边界。学生团队与电商企业合作开发智能客服机器人,在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既锻炼了 AI 算法应用能力,又深化了对商业逻辑的理解。这种深度合作模式培养了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使其在就业市场中具备差异化竞争优势。同时,企业通过提前介入人才培养,可储备符合自身文化与技术路线的高潜力人才,降低招聘与培训成本,实现校企双赢。

二、数字化时代嵊泗职教电子商务专业产教融合的现实挑战

(一)产业规模有限导致实践场景" 供给不足"

嵊泗电商企业以小微企业为主(2023 年数据显示,全县电商企业中注册资本 50 万元以下的占比 78% ),难以提供充足的实战项目。例如,嵊泗县职教中心曾计划与本地跨境电商企业合作开展" 海产品跨境直播" 实训,但因企业订单量不稳定、海外物流成本高,最终仅能简化为 " 模拟选品 " 教学,学生无法接触真实跨境运营全流程。这种 " 企业能力有限 — 实践场景简化 — 教学效果打折扣 "的链条,制约了融合深度。从电商销售额构成来看,小微企业的有限规模限制了大规模电商项目的开展,2024 年小微企业的电商销售额虽有增长,但在全县网络销售总额中的占比与企业数量占比不匹配,反映出其对产业带动的局限性。

(二)海岛特性加剧" 教学与产业" 的适配难度

一是产业季节性波动大:旅游业旺季(7-10 月)企业忙于运营,无暇参与教学;淡季(12-3 月)虽有合作时间,但缺乏真实业务场景,导致实训 " 旺季跟不上、淡季没内容 "。二是技能需求碎片化:海岛电商需兼顾" 海产品保鲜包装(物流)"、" 渔家故事营销(内容)"、" 旅游套餐设计(服务)" 等复合技能,而现有课程多按" 运营、客服"等单一模块设置,难以覆盖海岛产业的多元需求。在旅游旺季,民宿、景区等相关企业业务繁忙,参与学校教学指导的时间大幅减少,导致学生实践指导不足;淡季时,相关企业业务量锐减,学生实践项目缺乏真实业务支撑,如 2024 年旅游淡季部分民宿相关实践项目因业务量少,学生实践操作次数不足旺季的 30% 。

(三)人才双向流动存在" 地理与机制" 双重障碍

教师层面,海岛交通不便导致企业导师 " 进不来 "—— 本地电商骨干多为个体户,缺乏系统教学能力;外地企业专家因往返成本高(如从杭州到嵊泗需 3 小时车程 + 1 小时船程),年均到校指导仅 2-3 次。学生层面,实训期间的 " 在地化留存 " 缺乏激励:虽有企业提供实习岗位,但因海岛生活配套(如青年社交、职业晋升)弱于城市,实习后留任率不会很理想,可能会形成" 培养 — 流失"的恶性循环。由于交通及配套问题,外地企业专家到校指导时间受限,导致知识与经验传递不充分,影响学生实践技能提升,而学生低留任率也不利于本地电商人才队伍的稳定建设。

(四)协同效应缺失,专业衔接松散

电子商务专业产教融合实践中,各专业内容零散、资源共享不足的问题突出。学校在推进融合时,未将电商与物流、市场营销、数据分析等相关专业的课程进行有机整合,导致学生难以形成跨领域的知识体系。例如,中职学校虽开设了电商直播课程,但未与物流管理专业联动设计“直播选品—仓储配送—售后反馈”的全流程实训项目,学生仅掌握单一环节技能,无法适应企业综合岗位需求。此外,院校与企业间的资源壁垒也阻碍了协同效应的发挥,如企业提供的真实业务数据因涉及商业机密,难以完全开放给院校用于教学分析,导致实践场景与真实工作环境的脱节。

三、嵊泗职教电商产教融合的优化策略

基于海岛产业特性与现有实践基础,学校积极探索 " 以海岛特色项目为核心、以政校企协同为支撑" 的融合路径,具体策略如下:

(一)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深化机制协同创新

以理事会形式构建学校、企业、行业协会三方共管机制,清晰明确各方在人才培养、技术攻关、资源共享中的权责边界。通过开设直播基地、新媒体创作中心等实体平台,把企业“用户至上、创新驱动”的文化理念深度融入课程体系。双方共同开发具有重大行业影响力的实战项目,学生直接投身企业大型促销运营活动。从选品策略的精心制定、流量投放的细致优化,到售后数据的全面分析,全程都有企业导师进行一对一指导,切实保障技能训练与真实业务场景实现无缝对接。这种合作不仅为区域输送了大量数字商务人才,还助力企业产值大幅增长。

(二)开发实战化项目载体,破解技能脱节难题

在数字商务运营中心、快手电商直播基地等平台构建“教学—实战—孵化”一体化场景。以创新创业大赛、省市直播电商营销比赛为例,学生需独立完成产品拍摄、视频剪辑、 SEO 优化、用户画像分析等全流程操作,直接对接“短视频 + 直播销售”“跨境平台选品”等岗位需求,避免传统实训中“技能模块割裂”“场景模拟失真”的问题。依托政府牵线,学校与嵊泗一些海产品个体户合作开发 " 渔家特产电商化 " 微项目:学生分组负责单一产品(如嵊泗虾米、贻贝干)的包装设计(突出 " 东海原生态 " 卖点)、短视频拍摄(记录渔船捕捞场景)、朋友圈社群运营(建立 " 渔家老板娘" 人设),单个项目周期 2-3 周,既降低企业参与门槛,又实现 "小而精 " 的实训效果这种“项目进课堂”模式将企业真实需求转化为教学案例,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行业前沿技术,显著缩短了从校园到职场的适应周期,为区域电商产业升级提供了人才支撑。

(三)构建“岗课赛证”融通体系,提升教学适配性

学院依托阿里巴巴橙点同学,以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开发和制定职直播电商服务专业教学标准,将网店运营、视觉设计、客户服务等核心岗位能力拆解为模块化课程,形成“基础技能—专项能力—综合素养”的递进式课程体系。联合县文旅局开发 " 海岛旅游数字化 " 模块课程:将 " 淡季引流 "、" 民宿线上运营 "、" 旅游特产带货 " 等需求拆解为多个更细的技能模块(如 " 短视频剪辑 —旅游攻略文案—小程序预订系统操作"),学生通过" 完成模块任务—获得产业认证—对接企业岗位 " 的路径,实现技能与岗位的精准匹配。

(四)打造" 在地化双师团队",强化人才留存与流动

针对海岛人才流动难的问题,构建 " 本土培育 + 外部联动 " 的双师体系。一是鼓励校内专业教师 " 产业扎根 ":要求专业教师每学年深入渔港、民宿开展实践不少于 1 个月(纳入职称评审考核)。一些教师参与 " 嵊泗贻贝电商标准制定 " 项目后,开发《海产品直播选品与保鲜》特色课程,将 " 贻贝捕捞后 2 小时内预冷 " 等产业经验转化为教学知识点。二是企业导师 " 本土化培养 ":联合县电商协会开展" 海岛电商导师孵化计划",从本地优秀电商从业者(如" 渔家直播达人 ")中选拔学员,由学校教师培训教学方法,再由其担任兼职教师。

通过双师团队建设,学生在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结合方面得到更好指导,相信未来毕业生在电商岗位的实操能力考核优秀率一定有所提高,且因熟悉本地产业情况,在本地电商企业的留任率也会有所提高。

(五)建立" 淡旺季联动" 机制,破解海岛产业周期性制约

依托 " 政校企联动 " 机制,针对旅游业淡旺季设计差异化融合方案:一是旺季(7-10 月):推行" 跟岗实训 + 数据复盘" 模式。组织学生进驻民宿、景区游客中心,承担线上咨询、订单处理、直播带游(如实时直播海岛日出场景)等工作,企业导师记录学生操作数据(如咨询响应速度、直播观看时长);旺季结束后,校企联合召开 " 数据复盘会 ",将实战问题转化为教学案例(如 " 如何通过话术降低游客退订率 ")。二是淡季(12-3 月):开展 " 预研 +储备" 工作。与旅游企业合作开发次年产品(如" 春季海钓套餐"、" 渔家年味礼盒 "),学生参与市场调研(通过电商平台分析用户偏好)、产品设计(如套餐组合、价格策略)、预售推广,既填充淡季实训内容,又为企业旺季销售储备资源。

(六)依托数字化平台突破地理限制,链接内外资源借助与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的中高职一体化合作优势,搭建" 云端融合平台"。资源端引入高校科研资源(如阿里巴巴电商数据分析工具)、合作企业资源,通过平台共享给本地企业和学生。这样利用高校提供的 " 海产品物流成本测算模型 ",为本地企业设计 " 多岛联合配送方案 ",使物流成本得到降低。教学端构建 " 数字孪生课堂 "。将嵊泗渔港、民宿等场景数字化,模拟 " 海产品直播 "" 民宿订单处理 " 等场景,学生线上操作后,由高校教师、本地企业导师联合点评。针对海岛网络不稳定问题,开发 " 离线实训包"(含录制的企业操作视频、练习题),保障教学连续性。

数字化平台的运用,有效提升了教学资源的丰富度与教学的便捷性,2024 年学生通过平台参与外部资源学习后,在相关电商技能竞赛中获奖数量较以往也有所增长,为本地电商发展储备了更多优秀人才。

结语:

数字化时代为职教电子商务专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挑战,产教融合教学构建则是应对这一时代变革的有效策略。回顾过往的实践探索,我们在多个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从教学标准与课程体系的构建来看,以岗位需求为导向,将行业标准融入教学内容,实现了“岗课赛证”的有机融通,确保了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数字化教学平台的搭建,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通过实时数据采集与分析,为教学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提升了教学效率与质量;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通过教师企业实践与企业骨干进校园的双向流动,弥补了教师实践经验的不足,强化了教学的实战性;利益共赢机制的创新,激发了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内驱力,形成了校企命运共同体,为产教融合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姗姗 . 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研究 [J]. 南方金属 ,2025,(04):115-119.

[2] 王利锋 . 新形势下电子商务专业职业教育教学创新研究 [J].现代职业教育 ,2025,(19):149- 152.

[3] 凌雪莹 . 产教融合视角下跨境电子商务专业“ 高水平教学创新共同体” 的构建与策略研究 [J]. 中国电子商情 ,2025,31(10):31- 33.

[4] 尚蕾 , 康博涵 , 龙霞 , 等 .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模式构建 [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0,33(09):39-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