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N”科学研究教学主题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刘继煌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山腰盐场美发中学 362800
引言
在当前中学生物教育中,传统教学模式主要侧重于知识传授, 却往往忽视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与创新思维的培养。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寻找更有效的教学策略变得尤其重要。本文探讨并评估了“1+N”科学研究教学模式在初中生物教育中的应用,该模式结合基础知识讲授与多样化的研究主题,旨在激发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并提升其科学探究和问题解决能力。研究表明,这一教学模式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生物学成绩及创新思维。此外,教师的支持与资源的有效利用,对于该教学模式的成功实施具有重要影响。本文为初中生物教育提供了一种新的教学视角,期望能够帮助学生培养更全面的科学素养。
一、教学模式概述
1.“1+N”教学模式解析
1+N 教学模式是一种新颖的教学方法,旨在通过将基础知识教学与多元化研究主题相结合,提升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思维[1]。这种教学模式在初中生物教育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N 教学模式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将知识教学与实际问题相结合,促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基础知识的系统讲授有助于学生建立坚实的学科基础,而多元化研究主题的引入则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实践探究,学生将学会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复杂问题,提高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1+N 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素养。多元化的研究主题涉及到不同领域的知识,要求学生具备跨学科思维能力,能够从不同角度思考和分析问题。学生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不断接触新领域知识,激发出他们的创新思维,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2]。这有助于学生树立科学探究的意识,培养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综合型人才。
再者, 1+N 教学模式对教师的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具备广泛的知识储备和跨学科的学科背景,能够指导学生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实践探究。教师还需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能力水平设计不同的研究任务,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只有教师具备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才能够成功实施1+N 教学模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N 教学模式是一种富有活力和创新性的教学方法,在初中生物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相信这种教学模式将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综合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 初中生物教育的现状与挑战
初中生物教育是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关键阶段,但当前存在着一些挑战。目前初中生物教育普遍侧重于传统的知识灌输和死记硬背,缺乏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这种教学模式容易导致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和学习动力不足,影响其全面发展。初中生物课程内容相对狭窄,没有很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和兴趣,缺乏多样化和跨学科的教学方法。这样的教育模式难以激发学生对生物科学的深入探究和跨学科学习的热情,难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所需的综合素养。
另外,当前初中生物教育教师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参差不齐,部分教师缺乏前沿科学知识和教学方法的更新,无法很好地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和创新实践。这种情况也影响了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和学习效果。初中生物教学资源分配不均衡,一些学校缺乏实验室设备和科普资源,限制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的培养。这种资源匮乏的情况使得教学内容更加偏重于理论知识传授,难以将学生的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影响了教学效果的提升。
总体而言,当前初中生物教育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方面都存在一定的不足和挑战。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适应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和现代科学素养的培养要求,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学探究精神。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资源条件也制约了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提升。急需探索创新的教学模式和策略,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初中生物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综合能力,使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未来生物科学人才。
二、教学模式效果与实施关键
1. 教学成效对比分析
通过的实验比较,“1+N”科学研究教学模式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展现出了明显的教学成效,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取得了显著的优势。实验组学生在生物科学成绩方面取得了显著提高。他们不仅掌握了基础知识,还能运用这些知识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提高了对生物学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与之相对应的是,对照组学生在成绩上的提升相对较低,仍停留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学习水平。
在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方面,实验组学生也表现出了明显的优势。他们通过“ 1+N′′ ”教学模式获得了更广泛的研究主题,培养了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验中,他们展现出了更大胆的探究精神,更锐利的问题分析能力,以及更富有创造性的解决方案。相比之下,对照组学生在思维方式和问题解决能力上的提升不如实验组显著,仍较为依赖传统的教师引导和知识传授。
总体来看,“1+N”科学研究教学模式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教学成效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模式。通过提供多元化的研究主题和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此教学模式有效激发了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提高了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帮助学生在知识层面上取得更大进步,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为其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关键成功因素探讨
教学模式的实施成功与否,离不开多方面的因素的共同作用。教师的专业支持至关重要。教师在“ ′1+N′′ 教学中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和教学技能,还需要具备较强的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够恰如其分地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推动教学的深入开展。
充分利用资源也是实施“
”教学模式的关键因素之一。资源的合理配置对于教学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需要为教师提供充足的教学资源,包括实验设备、科研资料、图书馆资源等,以保障教学的顺利进行。教师还需要善于整合利用各类资源,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拓展他们的科学视野。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深入探讨了“1+N”科学研究教学模式在初中生物教育中的应用,并验证了其在提升学生生物科学兴趣、科学探究能力以及综合科学素养方面的显著效果。尽管此教学模式在提高学生生物科学成绩、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方面表现出色,但研究也揭示了教师专业支持的重要性和资源充分利用的必要性。
参考文献
[1] 赵生忠 .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探究[J]. 启迪与智慧 : 上 ,2023,(06):15-17.
[2] 黄云萍 . 科学素养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渗透 [J]. 成长 ,2020,(12):168-168.
本文系属泉州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第二批)研究课题《初中生物“1+N”科学研究教学主题实践研究》(课题编号 QG1452-057)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