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作业优化策略研究
白颖娟
承德县六沟学区中心校 河北省承德市 067406
引言
伴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师在做好专业知识讲解工作的同时,还需为学生实现全面发展不懈努力。在此过程中,教师需在明确“双减”政策要求的基础上,基于“双减”政策下,对小学数学作业展开科学优化,进而减轻学生作业负担,提升学生数学学习质量。
1 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原则
1.1 趣味性原则
小学生性格天真烂漫,对新鲜事物有着较强的好奇心,更容易被具有趣味性的内容吸引注意力。教师在设计小学数学作业时应遵循“趣味性”原则,可以极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让学生在完成作业时,会保持较强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体会到作业的魅力与乐趣,全身心投入其中。
1.2 实用性原则
作业是巩固学生所学知识的有效途径,具有一定的实用性,教师在设计小学数学作业或安排教学活动时,必须要遵循“实用性”这一原则,以学生知识、能力发展为前提进行设计,使课堂整体质量与水平得到提升。
1.3 全面性原则
作业也是学生检验自身对知识掌握情况的重要手段,考察点较为全面的作业能发挥出更大的优势。教师在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环节中,应不断丰富作业的主要内容,结合教学重难点及学生反馈信息,对作业主要内容加以调整,为学生提供内容更加全面的数学作业。
2 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现状
2.1 数学作业整体缺乏趣味性
小学数学教师在设计数学作业时缺乏趣味性,现阶段,一些数学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会设计大量的计算题,这种数学作业较为枯燥无法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还有部分数学教师未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对作业进行设计,容易布置一些内容较难的题目,不仅无法突出作业的趣味性,同时也欠缺一定的丰富性。小学数学教师在作业设计中若要体现出“双减”政策目的,需要对现有的数学作业设计模式进行优化,应将数学作业中的趣味性体现出来。
2.2 忽视了学生的差异性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属于独立的个体,班级中每一位学生的性格、特点、学习能力各不相同,看待数学问题的解题思路以及解题方向也不同。但是小学数学教师在设计数学作业时,只是布置固定的题目类型,通过固定的解题方法进行解答,这种模式的作业设计中,小学数学教师忽视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学生在固定的解题思维下无法将个人解题意识以及解题思维体现出来,长久以往学生也是通过固定的解题思路对数学题目进行解答。
3“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作业优化策略
3.1 把作业数量降低,将作业质量提高
在“双减”背景下,教师在设计学生作业时首要考虑的应该是如何减少作业量,并在此基础上有效提高学生作业质量,这样可以达到减轻学生课后压力的目的,也可以进一步发挥家庭作业的作用,帮助学生更好地吸收和巩固所学知识。在“双减”背景下,教师应该对此进行改进,结合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兴趣和心理,重新设计作业,以减少不必要的重复练习,使作业变得越来越少、越来越精确。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三位数乘两位数”一课时,教师就可以设计生活化的课后作业,既起到帮助学生理解算法、巩固学生计算能力的目的,又能让作业更加精妙,更具趣味。教师可以这样设计作业,让学生先收集最近的购物小票,然后根据小票上的物品数量与单价,求出每个物品的总价,最后将其相加,看一看是否等于小票上的最终金额。这样的作业既结合了学生的实际生活,可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又避免了让学生重复进行大量的单调运算,从而能够达到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的目的,提升学生作业效率。
3.2 明确作业目标,做到重点清晰
对当前的小学数学作业而言,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提升能力才是其核心任务。数学教师对作业目标的设计应做到心中有数,紧扣目标,设计相关的作业,符合“双减”政策的要求。例如,在教授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后,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周长的内涵和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对此,教师为学生设计了这样的作业:有 2 块正方形木板,周长都是 24 分米,将它们拼在一起,周长是多少分米?作业出示后,学生很快就解答出了结果:24×2=48 (分米)。显然,学生对周长的理解不够深刻,对此,教师追问:“所拼长方形的长是多少分米?宽是多少分米?”问题驱动学生进入了思考,学生首先计算出原正方形的边长: 24÷2=6 (分米),在此基础上,得出所拼长方形的长是12 分米,宽是6 分米。然后依据课堂中所学的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得出了最终结果。
3.3 先做后学,延展前置性作业的知识维度
新知识教授之前,教师非常有必要事先弄清楚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知识储备,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开始教学。前置性作业的设计就是要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再利用知识经验有效迁移,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自我建构与生成。学生在前置性作业完成的过程中,可以获得充分的思想与知识储备,进而拓展课堂中交流探讨的深度,活跃了课堂上的学习氛围。同时,还能让学生拥有更多倾听、诉说的意愿与动力,更易于表达内心真实的想法,学习效果自然也就更好。教师针对性地设计这样的前置性作业,学生在完成的过程中,对于涉及关联的重要知识点进行有效探究,使学生更易于掌握新知。
3.4 乐中探究,转变趣味作业的设计形式
在布置小学数学作业过程中,教师应多设计一些趣味性浓的作业,这样的趣味作业能充分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成为数学学习中的乐学者。例如,在完成“质数与合数”的学习后,临近下课时教师设计作业(口述):“今天请大家按老师的要求分批下课,每个同学走之前都要大声说‘我的座位号是多少,我的座位号是一个质数或者合数’,请大家互相监督有没有按老师要求的方法下课。”这样的作业让学生兴趣盎然,互相监督有没有同学报错自己的座位号是质数还是合数,即使先走出教室的同学,也在窗外观望、监督。直到最后教室里只留下一位座位号为 1号的同学,教师马上追问理由,并在这种情境下强调“1 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在此轻松愉悦的氛围里,用富有趣味性的作业使新授的知识得以反馈与巩固,让学生印象深刻的同时也让学生对完成作业充满期待,有趣的作业让教学变得生机勃勃。
结语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优化作业设计是落实“双减”政策的新途径,有助于开创崭新的局面,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体验心智成长的快乐。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应践行“双减”政策的要求,设计多元化的数学作业,更好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自主性,实现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 李明洪 . 小学数学趣味性课堂教学策略 [J]. 读写算 ,2018(09):228.
[2] 康乐乐 . 如何提升小学一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J].当代家庭教育 ,2019(08):68.
[3] 杨富梅 . 突出趣味性 提高有效性——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探索 [J]. 新课程 ( 上 ),2019(04):140.
[4] 李红霞 . 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技巧与方法分析[J]. 考试周刊 ,2020(85):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