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策略研究

作者

冀科

陕西省商县城关小学  726300

一、引言

“双减”政策的实施,旨在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推动教育回归本质。然而,小学数学学困生因知识基础薄弱、学习方法不当等问题,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学习积极性不足。如何在“双减”背景下实现学困生的有效转化,是小学数学教育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小学数学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分析

(一)知识基础薄弱

部分学生在前期数学学习中存在知识漏洞,如基本计算能力不达标、数学概念理解模糊等。例如,乘法口诀记忆不熟练,导致乘除法计算错误频出;对分数、小数的基本概念掌握不扎实,影响后续复杂运算的学习。

(二)学习习惯与方法不当

学困生普遍存在注意力不集中、课堂参与度低的问题,缺乏主动思考和归纳总结的能力。同时,作业完成敷衍了事,错题不及时订正,导致知识漏洞不断积累。

(三)学习兴趣与信心不足

数学学科的抽象性和逻辑性容易让学困生产生畏难心理,长期的学习挫折使其逐渐丧失学习兴趣和信心,形成“不想学—学不会—更不想学”的恶性循环。

(四)家庭与外部环境影响

部分家庭缺乏有效的学习监督和辅导,家长过度施压或放任不管,都可能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此外,校外培训减少后,学困生缺乏额外的知识巩固途径,进一步加剧了学习困难。

三、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学困生转化策略

(一)优化课堂教学,实现分层提质

1. 分层教学,精准定位

依据学生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制定分层教学目标和任务。例如,在“三角形面积计算”教学中,学困生需掌握基本公式应用,中等生尝试推导公式,学优生则解决组合图形面积问题。课堂提问和练习也进行分层设计,确保学困生能够参与课堂,逐步提升能力。

2. 直观教学,化解难点

利用教具、多媒体等资源将抽象知识直观化。如通过几何模型演示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过程,借助动画视频讲解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帮助学困生理解核心概念。

(二)开展分层辅导,补足知识短板

1. 个性化作业设计

遵循“双减”政策要求,控制作业总量,为学困生设计基础巩固型作业,减少机械重复练习。例如,每日布置 10 道计算题和 2 道简单应用题,并设计错题重做环节,强化薄弱知识点。

2. 课后精准辅导

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开展“一对一”或小组辅导。针对学困生的共性问题,如进位加法、应用题审题等,进行专项突破;同时鼓励学优生与学困生结对帮扶,通过同伴互助提升学习效果。

(三)激发学习兴趣,重塑学习信心

1. 游戏化与生活化教学

将数学知识融入游戏和生活场景。例如,通过“数学大闯关”游戏练习四则运算,设计“超市购物”情境题让学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让学习变得生动有趣。

2. 多元评价,正向激励

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关注学困生的点滴进步。设立“进步之星”“计算小达人”等奖励机制,及时表扬学生在课堂参与、作业完成等方面的积极表现,帮助其重建学习信心。

四)加强家校协同,形成教育合力

1. 有效沟通,明确责任

定期与家长沟通学生学习情况,指导家长转变教育观念,避免过度施压或放任不管。建议家长通过亲子数学游戏、生活数学问题提问等方式,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

2. 资源共享,支持学习

向家长推荐优质学习资源,如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数学课程、数学学习类APP 等,帮助学困生在课后自主巩固知识。

四、结论

“双减”政策的实施为小学数学学困生的转化提供了新的契机。通过优化课堂教学、分层辅导、兴趣培养和家校协同等策略,能够有效减轻学困生的学业负担,激发学习兴趣,提升学习能力。教师需持续关注学困生的个体差异,以耐心和爱心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实现全面发展,真正落实“双减”政策的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Z]. 2021.

[2] 李吉林 . 情境教育的力量 [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7.

[3] 张奠宙 . 小学数学研究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6.

[4] 王光明 . 学困生转化的理论与实践 [J]. 教育研究 , 2020(5): 8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