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虚拟现实(VR) 录音的空间声场构建技术研究

作者

苏振超

内蒙古广播电视台

一、引言

在虚拟现实技术蓬勃发展的当下,沉浸式体验成为 VR 应用的核心追求。音频作为沉浸式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空间声场构建技术直接影响用户的沉浸感与交互体验。然而目前 VR 录音的空间声场构建仍面临诸多挑战,如声场还原度不足、计算复杂度高、实时性差等。因此深入研究VR 录音的空间声场构建技术,对推动VR 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虚拟现实(VR)录音空间声场构建基础理论

1.VR 音频技术概述

VR 音频技术是融合声学原理与数字信号处理的交叉技术体系,其核心目标是在虚拟三维空间中重构真实声场环境。该技术通过模拟声音在空间中的传播路径、反射特性及人耳感知机制,使佩戴 VR 设备的用户获得具有方位感、距离感的音频体验,实现听觉维度的沉浸式交互。技术体系涵盖音频采集、三维声场渲染、实时传输等关键环节,需满足 VR 场景对低延迟、高保真的特殊要求。

2. 空间声场的声学特性

真实空间声场包含直达声、早期反射声与混响声的复杂叠加。直达声携带声源方位信息,决定听觉定位的基础;早期反射声由界面一次反射形成,反映空间尺度特征;混响声则是多次反射的声能累积,构成空间声学环境的氛围感。此外声强随距离的衰减规律、不同频率成分在界面的吸收反射特性,以及多普勒效应引发的频率偏移等,共同构成空间声场的多维声学特性。

3.VR 录音空间声场构建的需求与目标

VR 录音场景对空间声场构建的核心需求,是在虚拟环境中复现真实空间的声学特征,使用户通过听觉准确判断声源空间位置及环境属性。技术目标包括:提升声场物理特性还原度,实现方位、距离感知的准确性;降低算法计算复杂度,满足 VR 实时交互的性能要求;增强系统鲁棒性,适应多样化场景的声学环境模拟,最终为用户提供自然沉浸的音频交互体验。

三、虚拟现实(VR)录音空间声场构建方法

1. 基于几何声学的构建方法

该方法将声音简化为几何射线,通过追踪声线在空间中的反射、折射路径构建声场。技术实现需先建立空间几何模型,定义界面材质的声学参数(如反射系数、吸声系数),再基于射线追踪算法计算声源到接收点的声传播路径。其优势在于计算效率高,适合实时性要求严格的 VR 游戏等场景;但缺点是对复杂声学现象(如衍射、散射)模拟能力有限,声场还原度相对较低。

2. 基于波场合成的构建方法

波场合成技术通过在虚拟空间布置密集的虚拟声源阵列,合成近似真实波场的声场分布。该方法基于惠更斯原理,将每个虚拟声源视为子波源,通过精确控制各声源的振幅与相位,在目标区域形成所需波场。其显著优势是能高保真还原声场空间特性,尤其适合大空间场景的声学模拟;但计算量随虚拟声源数量呈指数增长,对硬件计算能力要求极高,限制了其在移动VR 设备中的应用。

3. 基于双耳听觉模型的构建方法

此方法以人耳听觉机制为核心,通过模拟声音到达左右耳的时间差(ITD)、强度差(ILD)和相位差等双耳线索构建空间声场。技术实现依赖头部相关传输函数(HRTF),该函数描述不同方向声音从声源到左右耳的传递特性。其优点是符合人类听觉感知规律,能提供自然的空间听觉体验;但HRTF 存在显著个体差异,需针对不同用户进行个性化校准,且高频段HRTF 测量难度大,影响定位精度。

4. 各方法的优缺点对比

四、实验与效果分析

1. 实验设计与环境搭建

本次实验旨在对比不同空间声场构建方法的效果。实验设计了一个10m×8m×3m 的虚拟矩形房间场景,将声源固定于 (5m,4m,1.5m) 位置,接收点设为 (3m,3m,1.6m),以此模拟典型室内声学环境。采用 Unity3D 引擎搭建实验环境,分别实现基于几何声学、波场合成和双耳听觉模型的声场构建方法。其中几何声学方法使用 RayTracing 算法并设置墙面反射系数为 0.8,通过声线追踪模拟声音在空间中的反射路径;波场合成方法在房间边界均匀布置 10×10 虚拟声源阵列,基于惠更斯原理合成目标波场;双耳听觉模型则采用标准 HRTF 数据库(如 CIPIC 数据库),通过模拟声音到达左右耳的时间差与强度差构建空间感知。实验统一设置采样率为44.1kHz、缓冲区大小为256ms,确保不同方法在相同技术条件下对比。

2. 不同构建方法的实验数据收集

实验过程中,通过 Audition 等专业音频分析软件采集接收点处的声压级、频谱分布、双耳时间差(ITD)和双耳强度差(ILD)等客观数据,同时利用性能监测工具实时记录各算法运行时的 CPU 占用率、内存消耗等硬件资源开销。为获取主观评价数据,邀请 20 名具有 VR 体验经验的受试者参与测试,采用 5 分制评分标准对声场定位准确性、空间氛围感、自然度和沉浸感进行打分。此外实验特别设置不同频率(200Hz、1kHz、4kHz)的纯音测试和包含多频段成分的环境音效测试,以全面覆盖人耳听觉敏感范围,确保数据收集的科学性与全面性。

3. 实验结果对比与分析

实验数据表明:波场合成方法的声压级误差率 <3% ,在 1kHz 频段的频谱还原度达 92% 以上,能精准复现早期反射声的时间衰减特性,但CPU 占用率高达 78% ,难以适配移动端设备;双耳听觉模型的 ITD 模拟误差在 500Hz 时为 1.2ms ,主观沉浸感评分达 3.8 分,得益于 HRTF 对耳廓滤波效应的模拟,高频段定位精度提升明显,计算负载为 CPU 占用率45% ;几何声学方法的计算效率最高(CPU 占用率 22% ),但声压级误差率约 12% ,尤其在模拟复杂界面反射时存在明显相位失真。综合分析显示,波场合成适合对精度要求极高的专业级 VR 场景,双耳模型更适配注重自然体验的消费级应用,而几何声学方法则在轻量化 VR 设备中具有明显优势,未来可通过算法融合优化不同场景的技术适配性。

五、虚拟现实(VR)录音空间声场构建技术的应用与展望

1. 在VR 游戏、教育等领域的应用

在 VR 游戏领域,空间声场构建技术能够让玩家准确判断敌人、道具等的位置,增强游戏的沉浸感和交互性;在 VR 教育领域,该技术可用于构建虚拟实验室、历史场景等,让学生通过听觉感受真实的学习环境,提高学习效果。此外该技术还可应用于 VR 培训、医疗等领域,为不同行业提供更优质的VR 体验。

2. 现有技术的不足与未来发展方向

现有技术仍存在一些不足,如声场还原度与计算效率之间的矛盾、HRTF 个性化校准困难、对复杂场景的适应性不足等。未来的发展方向包括研究更高效的声场构建算法,提高计算效率和还原度;探索基于机器学习的 HRTF 预测方法,解决个体差异问题;加强对复杂场景声学特性的研究,提升技术的适应性和通用性。同时随着硬件技术的发展,VR 录音空间声场构建技术有望与其他技术进一步融合,为用户带来更加真实、沉浸的虚拟现实体验。

参考文献:

[1] 薛子豪. 基于Unity 平台三自由度移动声场建模的VR 录音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 ,2022.

[2] 张莹 , 赵雪松 . 基于 Ambisonics 的 VR 电影录音初探 [J]. 现代电影技术 ,2018,(10):49-52+21.

[3] 姚国强 , 赫铁龙 . 从无声到“空间声”:新一代技术语境下的电影和“VR 虚影”声音的发展及变革路径 [J]. 电影新作 ,2020,(05):138-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