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抗生素合理使用规范
岩刚
云南省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和科学技术局 云南西盟 665700
一、引言
抗生素在动物养殖领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其不仅能够有效预防和治疗动物的细菌性疾病,显著降低动物的发病率与死亡率,还能通过改善动物肠道健康,提升饲料转化效率,进而促进动物生长,提高养殖经济效益。然而,随着抗生素在养殖业中的广泛应用,不合理使用的现象愈发严重,由此引发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动物抗生素使用现状与问题
2.1 使用现状
在现代规模化养殖模式下,为追求更高的养殖产量和经济效益,抗生素的使用极为普遍。部分养殖场为预防动物疾病,在饲料或饮水中长期添加低剂量抗生素;在动物发病时,又存在盲目加大用药剂量、频繁更换抗生素种类等情况。
2.2 不合理使用的危害
2.2.1 细菌耐药性增强
长期、不合理地使用抗生素,使得细菌为适应药物环境,不断发生基因突变,逐渐产生耐药性。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原本对多种抗生素敏感,但如今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出现,给临床治疗带来极大困难。耐药菌不仅在动物群体中传播,还可能通过食物链、环境等途径传播至人类,一旦人类感染耐药菌引发疾病,治疗将变得棘手,增加医疗成本和患者死亡风险[1]。
2.2.2 药物残留与食品安全问题
动物摄入抗生素后,部分药物会在其体内残留。若在休药期内动物产品即进入市场,消费者食用这些含有抗生素残留的肉、蛋、奶等动物源性食品,抗生素可能在人体内不断蓄积,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危害。如长期食用含有四环素类抗生素残留的食品,可能影响人体牙齿和骨骼发育;氯霉素残留则可能导致人体造血系统损害,引发再生障碍性贫血。
2.2.3 破坏动物微生态平衡
动物体内存在着一个相对稳定的微生态系统,肠道内有益菌与有害菌相互制约、相互平衡,共同维持动物的健康。不合理使用抗生素会在杀灭有害菌的同时,大量抑制或杀灭有益菌,破坏微生态平衡,导致动物消化功能紊乱、免疫力下降,反而更易受到病原菌的侵袭。
三、动物抗生素合理使用规范
3.1 严格掌握适应症
正确诊断是合理使用抗生素的首要前提。当动物出现疾病症状时,养殖人员应及时请专业兽医进行诊断,通过临床症状观察、病原学检验(如细菌分离培养、病毒检测等),明确致病微生物的种类。有条件的养殖场,需进行药敏试验,测定病原菌对不同抗生素的敏感性,从而精准选择对病原菌高度敏感的抗生素 [2]。例如,当猪出现呼吸道感染症状,经诊断为肺炎链球菌感染,且药敏试验显示该菌对青霉素敏感,此时应首选青霉素进行治疗,避免盲目选用广谱抗生素。
3.2 制定合理的给药方案
3.2.1 考虑药物特性与动物因素
不同类型的抗生素具有不同的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特性。时间依赖型抗生素(如 β- 内酰胺类),其杀菌效果主要取决于药物在体内维持有效浓度的时间,在总量不变的情况下,适合小剂量、短间隔给药;而浓度依赖型抗生素(如氨基糖苷类),其杀菌活性与药物浓度密切相关,适合大剂量、长间隔给药。同时要考虑动物的品种、年龄、性别、生理状态(如妊娠、哺乳)、病理状态(如肝肾功能是否正常)等因素对抗生素体内过程的影响。幼龄动物肝肾功能发育不完善,对药物代谢和排泄能力较弱,用药剂量应适当减少;妊娠动物用药时,要避免使用对胎儿有不良影响的抗生素。
3.2.2 确定合适的给药途径
根据动物病情严重程度、药物剂型等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对于严重感染病例,如败血症、重症肺炎等,多采用注射给药(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能使药物迅速进入血液循环,快速达到有效血药浓度;对于一般感染或慢性疾病,且动物食欲、饮水正常时,可采用口服给药(拌料或饮水),操作简便且对动物应激较小。例如治疗鸡的肠道感染,可选用易溶于水的恩诺沙星,通过饮水给药;治疗猪的严重外伤感染,可采用阿莫西林进行肌肉注射。
3.2.3 控制用药剂量与疗程
严格按照药物说明书或兽医建议确定用药剂量,避免随意加大或减小剂量。剂量过小无法有效杀灭病原菌,易导致治疗失败并促使细菌产生耐药性;剂量过大则可能引发动物中毒,增加药物残留风险。一般首次用药剂量可适当加大,以快速达到有效血药浓度,但不可超出规定上限。在用药疗程方面,要确保足够的治疗时间,以彻底清除病原菌,防止疾病复发。通常感染性疾病的用药疗程为 3-5 天,症状消失后,可再继续用药 2-3 天巩固疗效。
3.3 科学的联合用药
3.3.1 联合用药的目的
联合应用不同类别的抗生素,主要目的在于扩大抗菌谱,增强疗效,减少单一药物用量,降低或避免毒副作用,减少或延缓耐药菌株的产生。例如青霉素主要作用于革兰氏阳性菌,链霉素对革兰氏阴性菌效果较好,二者联合使用可扩大抗菌范围,提高对混合感染的治疗效果。
3.3.2 注意事项
联合用药时需谨慎,并非所有抗生素都适合联合使用。要充分了解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出现拮抗作用,降低药效或增加不良反应。如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与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联合使用时,可能因作用机制相互干扰,导致抗菌效果降低。同时联合用药的种类不宜过多,能用一种抗生素治疗的疾病,绝不同时使用多种抗生素。
3.4 严格遵守休药期
休药期是指从停止给药到允许动物产品上市的间隔时间。不同抗生素在动物体内的代谢和排泄速度不同,休药期也有所差异。养殖人员必须严格遵守药物规定的休药期,在休药期内禁止将动物产品投入市场。例如土霉素在猪体内的休药期为7 天,养殖者应在猪屠宰前7 天停止使用土霉素,确保猪肉中土霉素残留量低于安全标准,保障消费者健康[3]。
3.5 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在选择抗生素时,在满足治疗效果的前提下,尽量选用毒性小、安全性高的药物。密切观察动物用药后的反应,如出现过敏反应(皮肤发红、瘙痒、呼吸困难等)、胃肠道反应(呕吐、腹泻、食欲不振)、神经毒性反应(抽搐、震颤、共济失调)等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并采取相应的解救措施。例如动物使用青霉素后若出现过敏反应,可及时注射肾上腺素进行解救。
3.6 防止影响免疫
疫苗接种是预防动物疫病的重要手段。在进行各种预防菌苗接种前后数天内(一般建议接种前 3 天至接种后 7 天),不宜使用抗生素。因为抗生素可能会抑制或杀灭疫苗中的活菌或活病毒,影响疫苗的免疫效果,导致动物无法产生足够的抗体,无法有效预防相应疫病。
3.7 避免配伍禁忌
抗生素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时,可能发生物理或化学变化,导致药物疗效降低、毒性增加或产生其他不良反应,即出现配伍禁忌。例如磺胺类药物与酸性药物(如维生素 C)混合使用,可能会产生沉淀,降低药效;四环素类抗生素与钙、镁等金属离子结合,会形成难溶性混合物,影响药物吸收。因此在联合用药前,必须充分了解药物的配伍特性,避免不合理配伍。
四、结论
动物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对于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动物源性食品安全至关重要。通过严格掌握适应症、制定科学合理的给药方案、科学联合用药、严格遵守休药期等一系列规范措施的实施,能够在有效防治动物疾病、促进动物生长的同时,最大程度减少细菌耐药性的产生、降低药物残留风险,维护动物微生态平衡。这不仅有利于保障动物健康和提高养殖经济效益,更能为消费者提供安全、优质的动物源性食品,促进养殖业与人类健康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阎克敏 , 任胤晓 . 动物滥用抗生素的危害与对策 [J]. 中国动物检疫 ,2008,(02):19-20.
[2]罗杰 . 农村动物防疫中疫苗合理使用与管理策略探讨 [J]. 中国动物保健 ,2025,27(04):201-202.
[3]朱静. 动物疫病的防控与规范抗生素使用:从源头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J]. 中国禽业导刊 ,2018,35(19):4-9+11-19,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