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养殖环境微生物与动物健康

作者

岩刚

云南省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和科学技术局 云南西盟 665700

一、引言

在养殖领域,动物的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养殖效益和产品质量。养殖环境中存在着种类繁多、数量庞大的微生物,它们与动物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微生物在养殖环境中无处不在,对动物的生长、发育、繁殖和免疫等方面产生着深远影响。了解养殖环境微生物与动物健康的关系,对于优化养殖环境、预防动物疾病、提高养殖生产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二、养殖环境中的微生物

2.1 微生物的种类

养殖环境中的微生物种类丰富多样,主要包括细菌、真菌、病毒、放线菌、支原体等。其中,细菌是最为常见且数量最多的一类微生物,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乳酸菌、芽孢杆菌等;真菌包括霉菌和酵母菌,常见的霉菌有黄曲霉、青霉等,酵母菌如酿酒酵母等;病毒种类繁多,如禽流感病毒、口蹄疫病毒等,对动物健康危害极大;放线菌能产生抗生素等生物活性物质;支原体则可引起动物呼吸道和泌尿生殖道等疾病[1]。

2.2 微生物的分布

微生物在养殖环境中的分布极为广泛。在动物的体表、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部位均有大量微生物定植,形成特定的微生物群落。例如,动物肠道内栖息着数以万亿计的微生物,它们在维持肠道正常生理功能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养殖舍内的空气、地面、墙壁、饲料、饮水以及动物的排泄物等也是微生物的重要栖息地。空气中的微生物主要以气溶胶的形式存在,可通过呼吸道进入动物体内;饲料和饮水中的微生物含量直接影响动物的摄食和健康;动物排泄物则含有大量的微生物,如果处理不当,会成为环境污染源,进一步影响养殖环境中的微生物分布和动物健康。

三、微生物对动物健康的影响

3.1 有益微生物的作用

3.1.1 促进营养物质消化吸收

许多有益微生物如乳酸菌、芽孢杆菌、酵母菌等能够产生多种消化酶,如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等,帮助动物分解饲料中的大分子营养物质,使其转化为更易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质,从而提高饲料的利用率。例如,芽孢杆菌在肠道内可分泌多种酶类,促进蛋白质、淀粉和脂肪的消化,提高动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效率,促进动物生长发育。酵母菌富含蛋白质、核酸、维生素和多种酶,具有提供养分、增加饲料适口性、加强消化吸收等功能,还可提高动物对磷的利用率。

3.1.2 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

肠道是动物体内微生物最为密集的部位,肠道微生态平衡对动物健康至关重要。有益微生物通过与有害微生物竞争营养物质、生存空间以及产生抑菌物质等方式,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生长繁殖,维持肠道内微生物群落的稳定。乳酸菌在动物肠道内发酵糖类产生乳酸,降低肠道 pH 值,抑制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有害菌的生长,同时促进有益菌的生长和定植,从而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双歧杆菌能够与肠道上皮细胞紧密结合,形成一层生物屏障,阻止病原菌的入侵,维护肠道健康[2]。

3.1.3 增强动物免疫力

有益微生物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刺激动物的免疫系统,增强其免疫力。一方面,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可以作为抗原,激活动物的免疫细胞,促进免疫球蛋白的产生,提高机体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水平。例如酵母细胞壁的主要成分甘露聚糖和葡聚糖,可增强吞噬细胞的活性,在火鸡日粮中添加甘露聚糖可使血清中 IgG 和肝脏中 IgA 浓度提高 25% 。另一方面,有益微生物还能调节肠道黏膜免疫系统,增强肠道黏膜的屏障功能,阻止病原体的侵入。研究发现,乳酸菌在鱼体肠道系统定植,可以抵抗革兰氏阴性致病菌,增强抗感染能力,增加机体肠黏膜的免疫调节活性。

3.2 有害微生物的危害

3.2.1 引发动物疾病

有害微生物如致病性细菌、病毒、真菌等是导致动物疾病的主要原因。当动物机体免疫力下降或接触到大量高致病性微生物时,这些有害微生物就会突破动物的防御系统,在体内大量繁殖,引发各种疾病,给养殖业带来巨大损失。例如大肠杆菌可引起动物的肠道感染、败血症等疾病;禽流感病毒能导致禽类发生严重的呼吸道疾病,甚至大批死亡;黄曲霉等霉菌产生的毒素可污染饲料,动物食用后会引起中毒,导致生长缓慢、免疫力下降、肝脏损伤等问题,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3.2.2 影响动物生长性能

即使有害微生物没有引发明显的疾病症状,也可能会对动物的生长性能产生负面影响。有害微生物在动物体内生长繁殖过程中,会消耗大量的营养物质,与动物争夺营养,导致动物生长缓慢、饲料转化率降低。同时有害微生物产生的毒素和代谢产物会影响动物的消化吸收功能,引起肠道炎症,进一步影响动物的生长性能。例如,养殖环境中细菌严重超标时,会影响鸡群的生长性能,导致鸡的体重增长缓慢、饲料报酬降低。

四、调控养殖环境微生物保障动物健康

4.1 合理使用益生菌和益生元

益生菌是一类对动物有益的微生物,通过在动物体内定植、繁殖,发挥促进营养消化、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增强免疫力等作用。在养殖生产中,合理添加益生菌制剂可以改善动物肠道健康,提高动物的抗病能力。常见的益生菌有乳酸菌、芽孢杆菌、酵母菌等。益生元则是一类不能被动物消化吸收,但能选择性地促进肠道内有益微生物生长繁殖的物质,如低聚糖、菊粉等。通过在饲料中添加益生元,可以为益生菌提供营养,促进其生长和繁殖,进一步增强益生菌的功效。

4.2 加强养殖环境管理

良好的养殖环境管理是控制微生物数量和分布、保障动物健康的关键。要保持养殖舍内的清洁卫生,定期对养殖舍进行清扫、消毒,减少有害微生物的滋生和传播 [3]。合理控制养殖密度,避免动物过于拥挤,减少应激反应,降低动物感染疾病的风险。加强通风换气,保持舍内空气新鲜,降低空气中微生物的浓度。对饲料和饮水进行严格管理,确保其卫生质量,防止微生物污染。

4.3 采用生物安全措施

生物安全措施是预防有害微生物入侵养殖环境、保障动物健康的重要手段。养殖场应建立严格的门禁制度,限制外来人员和车辆的进入,防止外来病原体的传入。对进入养殖场的人员和车辆要进行彻底的消毒,更换工作服和鞋。加强动物的免疫接种工作,根据当地的疫病流行情况和动物的种类、年龄等,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定期对动物进行疫苗接种,提高动物的特异性免疫力。

五、研究展望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对养殖环境微生物与动物健康关系的研究将不断深入。未来,需要进一步明确不同养殖环境中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揭示微生物与动物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机制,为精准调控养殖环境微生物提供更坚实的理论基础。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如宏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等,深入研究微生物的基因表达、代谢途径以及微生物与动物之间的信号转导等,有助于发现新的有益微生物资源和微生物调控靶点。开发更加高效、安全、环保的微生物制剂和微生物调控技术,如基因工程益生菌、微生物菌剂与其他添加剂的复合制剂等,将为保障动物健康、提高养殖效益提供新的途径和方法。加强对养殖环境微生物生态系统的整体研究,综合考虑养殖环境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建立更加完善的养殖环境微生物调控体系,实现养殖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动物健康的有效保障。

六、结论

养殖环境微生物与动物健康密切相关,有益微生物在促进动物生长、增强免疫力、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而有害微生物则会引发动物疾病、影响动物生长性能。通过合理使用益生菌和益生元、加强养殖环境管理以及采用生物安全措施等手段,可以有效调控养殖环境微生物,保障动物健康,提高养殖生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深入研究养殖环境微生物与动物健康的关系,对于推动养殖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阿拉腾珠拉 , 胡永飞 . 组学视角下养殖动物消化道微生物组结构与功能研究进展 [J]. 微生物学报 ,2023,63(05):1850-1862.

[2]蔡徐依 . 固定化微生物原位修复养殖水体污染物的性能及应用研究[D]. 上海海洋大学 ,2023.

[3]邓俊劲 , 张艳彬 , 张健玲 , 等 . 功能微生物在生态健康养殖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J]. 广东农业科学 ,2022,49(11):2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