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的提升策略
王悦
新泰市刘杜镇中心学校 271200
一、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的重要性
(一)实现教学目标的核心保障
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师实现教学目标的核心保障。科学的教学设计通过对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的系统规划,使教学活动围绕核心素养培养有序展开。教师依据课程标准与学生实际,将语文知识转化为层次化的学习任务,如在阅读教学中设计从信息提取到情感体验的递进式问题链,确保教学目标的分阶段达成。而灵活的教学实施能力则体现在对课堂动态生成的把握上,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反应调整教学节奏,如在写作指导中针对学生共性问题即时补充范例分析,保障教学目标的有效落实,避免教学设计流于形式。
(二)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支撑
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直接影响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成效。优质的教学设计注重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融合,如在古诗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受语言魅力与文化内涵。而有效的教学实施则通过互动对话、实践活动等方式,将设计转化为学生的主动建构过程,教师运用启发式提问激发学生思考,通过小组合作引导学生分享阅读感悟,使语文素养在具体的言语实践中得以发展。这种能力的高低决定了学生能否在语文学习中实现知识积累与素养提升的统一。
(三)推动教学改革的重要动力
在语文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的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是推动教学改革的重要动力。新课标强调学习任务群、大单元教学等创新理念,这要求教师突破传统单篇教学模式,具备整体教学设计能力,如围绕“民间故事”主题整合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教学内容。而在实施层面,教师需运用项目式学习、跨学科整合等新方法,如设计“家乡民间故事搜集与创编”项目,将语文学习与实践活动结合。教师对新教学理念的转化能力与创新实施水平,直接决定了课程改革的落地效果,是连接教育理念与教学实践的关键纽带。
二、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的现状与问题
(一)教学设计能力的现实表现与不足
当前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在实践中呈现出一定的层次性。部分教师能依据课程标准设计三维目标,但在核心素养导向的目标转化上存在困难,如将“语言运用”目标简单等同于生字词掌握,缺乏语境中的综合运用设计。在内容组织方面,多数教师能完成单篇教学设计,但大单元整体设计能力不足,难以把握课文间的内在联系,如在“革命文化”单元中未能形成主题统领下的阅读与表达序列。而在教学方法选择上,存在模式化倾向,如阅读教学普遍采用“初读—精读—拓展”的固定流程,缺乏针对文本特点的个性化设计,影响了教学设计的针对性与创新性。
(二)教学实施能力的常见问题与瓶颈
教学实施能力的不足主要体现在课堂调控与动态生成处理上。部分教师过度依赖预设教案,面对学生的独特见解或突发疑问时,缺乏灵活应对能力,如学生提出与课文主旨不同的解读时,未能及时引导拓展,而是强行拉回预设轨道。在教学方法的实施中,小组合作、情境教学等创新方式常流于形式,教师对合作任务的分工指导不足,情境创设与语文学习的关联性不强,导致学生参与度高但学习成效有限。
(三)能力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的发展受多重因素制约。从教师自身看,部分教师对语文课程改革的新理念理解不深入,仍停留在知识传授的层面,缺乏对核心素养培养的系统思考;教学研究意识薄弱,对教材分析、学情研判等基础工作不够深入,如对部编版教材的编排体系与训练重点把握不准。从外部环境看,学校教研活动的实效性不足,集体备课多停留在教案共享层面,缺乏对教学设计的深度研讨;教师培训中理论讲授居多,针对教学设计与实施的实操指导不足,且缺乏持续性的跟进支持,导致教师难以将培训内容转化为实际能力。
三、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的提升策略
(一)深化教育理念更新与专业知识建构
提升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首先需深化教师的教育理念更新与专业知识建构。教师应系统学习核心素养导向的语文课程理念,理解“学习任务群”“语文学习任务”等概念的内涵,如通过研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各学段核心素养的具体表现,将其转化为可操作的教学目标。在专业知识方面,加强语言学、心理学、课程论等基础理论学习,如掌握儿童语言发展规律,在教学设计中合理安排识字写字、阅读表达的梯度训练。
(二)强化教学设计的实操训练与反思
针对性的实操训练与深度反思是提升教学设计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可通过“模仿—改编—创新”的阶梯式训练提升设计水平,先分析优秀教学设计案例的目标设定与活动安排,如学习名师的古诗教学设计中“意象感悟—意境体验—文化认同”的活动序列,再结合自身教学实际进行改编,最终形成个性化设计。同时,建立教学设计反思机制,从目标达成度、学生参与度、方法适切性等维度进行复盘,如课后记录“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对‘人物心理描写’的理解偏差,下次设计需增加可视化的思维导图工具”。
(三)构建教学实施能力的发展支持体系
教学实施能力的提升需要构建多维度的发展支持体系。在课堂调控能力方面,教师可通过录制教学视频进行自我观察,分析提问方式、板书设计等细节对学生参与度的影响,如发现“开放性问题提出后,等待时间不足导致学生回答质量不高”,进而调整教学节奏。学校可建立“青蓝工程”,安排骨干教师进行课堂实施的现场指导,如针对新教师在动态生成处理中的困惑,通过“课前共备—课中观察—课后研讨”的跟进式指导,提升其应变能力。在创新方法实施上,开展“微课题”研究,如“小组合作学习中角色分工对学习效果的影响”,通过行动研究优化实施策略。
(四)完善教研与培训的协同促进机制
建立教研与培训的协同促进机制是能力持续发展的保障。学校教研活动应聚焦教学设计与实施的实际问题,采用“问题—设计—实施—反思”的循环研讨模式,如针对“大单元教学设计”开展系列教研,从单元目标确定到课时安排进行深度研讨,避免教研流于形式。教师培训应增强实操性与持续性,采用“工作坊”形式,如在教学设计工作坊中,教师分组完成某单元的整体设计并进行模拟授课,培训师现场给予反馈;建立“培训—实践—跟踪”的闭环体系,通过线上平台进行课后的设计修改指导与实施问题答疑。
结束语
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是影响语文教学质量的核心要素,其提升是一个贯穿教师专业发展全过程的系统工程。通过深化教育理念、强化实操训练、构建支持体系及完善教研培训机制,能够有效促进教师在教学设计的系统性、实施的灵活性等方面实现突破。未来,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需进一步聚焦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创新,将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的提升融入教师专业发展的日常实践,为小学语文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师资基础。
参考文献
[1] 黄雪芳 . 整体教学视域下小学语文校本作业设计的创新与实践 [J].教育 ,2025,(13):46-48.
[2] 陶健 . 数字化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胜任力现状调查及提升策略研究 [J]. 当代教研论丛 ,2025,11(03):76-80.
[3] 梁 犁 . 基 于 新 课 标 的 小 学 语 文 逆 向 单 元 教 学 设 计 [J]. 智力 ,2025,(06):116-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