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市电网调控体系架构及关键技术
范鲜润 马曙光 李浩 李旭东
国网洛阳市偃师供电公司,河南 洛阳 471900
摘要:双碳目标下城市电网运行环境和形态出现新的特征,导致城市电网向新型城市电网转变,仅依靠主网的调控模式难以满足其运行需求,亟需建立对应的NUPG调控体系架构。本文首先从系统论角度,论述了新型电力系统出现的结构性矛盾,预判了城市电网即将出现的新形态和新业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NUPG的几种可能发展模式,构建了初级发展模式下的NUPG调控体系架构,分析了该架构对应的调控任务、调控对象和需要解决的主要基础性关键技术问题。最后,设计了NUPG调控平台,可向下调控内部资源解决内部运行矛盾,向上分担主网调控压力辅助解决系统性问题,有效支撑新型电力系统运行。
关键词:新型城市电网;调控体系架构;负荷调控;调控平台
引言
在能源转型和数字化转型的双重驱动下,传统的城市电网调控体系已难以满足新时期的发展需求。构建新型城市电网调控体系,已成为学术界和产业界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
1新型城市电网的特征与挑战
1.1新型城市电网的主要特征
新型城市电网作为现代化城市的重要基础设施,呈现出鲜明的特征。首先,在能源供给方面,形成了以常规电源为基础、分布式新能源为补充、储能系统为调节的多元化供给体系。常规电源包括火电、水电等传统发电方式,分布式新能源涵盖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等清洁能源,储能系统则包含电化学储能、物理储能等多种形式。其次,网络结构呈现出显著的复杂化特征,形成了从高压输电网络到中低压配电网络的多层次结构,各层级之间存在着强耦合关系,能量流动更加灵活多变。
1.2面临的主要挑战
新型城市电网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系统可靠性方面,大规模新能源的接入带来了显著的功率波动和不确定性,光伏发电受天气影响、风力发电的间歇性等特点,都给电网的稳定运行带来了巨大挑战。在调控复杂性方面,多元化的能源形式使得系统协调控制难度加大,需要考虑不同类型能源之间的互补特性,以及各种能源设备的运行约束。安全性要求日益提高,不仅要确保电力系统本身的安全稳定运行,还要防范信息系统面临的网络攻击和数据泄露风险,需要建立完善的安全防护体系。
2新型城市电网调控体系架构
2.1总体架构设计
新型城市电网调控体系采用层次化的架构设计,通过四个功能层次的有机组合,实现系统的高效协同运行。在底层设置感知层,通过部署智能传感器、智能电表、PMU装置等先进设备,实现对电网运行状态、设备工况、环境参数等数据的全面采集与监测。网络层作为连接感知层和平台层的桥梁,采用5G、工业以太网、光纤通信等先进技术,构建高速、可靠、安全的通信网络,确保数据传输的实时性和可靠性。平台层是系统的核心,提供强大的计算资源和存储能力,采用分布式计算、云计算等技术,实现海量数据的处理、分析与挖掘。
2.2功能模块设计
新型城市电网调控体系的功能模块设计采用模块化、标准化的思路,构建了完整的功能体系。监测与评估模块主要负责实时监测系统运行状态,包括设备运行参数监测、系统运行态势感知、性能指标评估等功能,为系统运行提供基础数据支撑。预测与决策模块是系统的大脑,通过深度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实现负荷用电行为分析与预测、新能源发电出力预测,并基于预测结果制定优化的调度策略。控制执行模块是系统的执行单元,负责电压调节、功率平衡控制、故障快速隔离与处理等关键控制任务,确保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协同管理模块实现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协调互动,通过需求侧响应管理、分布式能源协调控制、多个微网之间的能量互补等手段,提高系统整体运行效率。各功能模块之间通过标准化接口实现数据交互和功能协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3关键技术研究
3.1智能感知与测量技术
智能感知与测量技术是新型城市电网调控体系的基础支撑。广域测量系统(WAMS)的应用实现了对电网关键节点的高精度、同步相量测量,通过PMU装置的优化部署,可获取电压、电流、相角等关键参数的实时数据。系统采用GPS对时技术,确保测量数据的时间同步性,为电网状态评估和动态监控提供可靠依据。在智能传感器网络部署方面,采用分层分区的策略,根据配电网拓扑结构特点和监测需求,合理规划传感器布置位置和密度。传感器类型包括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局部放电传感器等,形成全方位的状态监测网络。高精度测量设备的研发与应用方面,重点突破了新型电子式互感器、光电复合传感器等关键技术,显著提高了测量精度和可靠性。
3.2大数据分析与处理技术
3.1智能感知与测量技术
智能感知与测量技术是新型城市电网调控体系的基础支撑。广域测量系统(WAMS)的应用实现了对电网关键节点的高精度、同步相量测量,通过PMU装置的优化部署,可获取电压、电流、相角等关键参数的实时数据。系统采用GPS对时技术,确保测量数据的时间同步性,为电网状态评估和动态监控提供可靠依据。在智能传感器网络部署方面,采用分层分区的策略,根据配电网拓扑结构特点和监测需求,合理规划传感器布置位置和密度。传感器类型包括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局部放电传感器等,形成全方位的状态监测网络。高精度测量设备的研发与应用方面,重点突破了新型电子式互感器、光电复合传感器等关键技术,显著提高了测量精度和可靠性。
3.2大数据分析与处理技术
大数据分析与处理技术是实现电网智能化调控的核心要素。在海量数据实时处理方面,采用分布式计算框架和流式处理技术,构建了多层次的数据处理体系。通过数据分片、并行计算等技术,实现了毫秒级的数据处理能力。在人工智能算法应用方面,开发了基于深度学习的负荷预测模型、基于强化学习的调度优化算法、基于图神经网络的故障诊断方法等,显著提升了系统的智能化水平。电网状态评估与预测模型采用组合建模方法,融合物理模型和数据驱动模型的优势,提高了状态估计的准确性和预测的可靠性。同时,通过引入知识图谱技术,实现了电网知识的智能化管理和深度挖掘,为决策支持提供了有力工具。建立了包括数据清洗、特征提取、模型训练、结果验证等完整的分析流程,确保了分析结果的可靠性。
3.3先进控制与优化技术
先进控制与优化技术是保障电网高效运行的关键。分层分布式控制策略采用"主控+区域控制"的架构,实现了系统控制的分层协调。主控层负责全局优化目标的分解和协调,区域控制层根据本地信息执行具体控制策略,通过双层迭代优化实现全局最优控制。自适应优化算法方面,开发了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的自适应调节方法,能够根据系统状态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动态调整控制参数和策略。在多目标协调控制方面,构建了考虑经济性、可靠性、环保性等多个目标的综合优化模型,通过帕累托最优解集的动态寻优,实现了多目标的均衡。
结束语
通过智能感知、大数据分析、先进控制和安全防护等关键技术的深度融合,将显著提升电网的智能化水平和运行效率。未来,在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的驱动下,城市电网将向着更加智能、安全、绿色的方向演进,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能源保障。
参考文献
[1]辛保安,单葆国,李琼慧,等.“双碳”目标下“能源三要素”再思考[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22,42(09):3117-3126.
[2]杨昆.贯彻“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推动电力工业高质量发展[J].当代电力文化,2019,(07):12-15.
[3]任大伟,肖晋宇,侯金鸣,等.双碳目标下我国新型电力系统的构建与演变研究[J].电网技术,2022,46(10):3831-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