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核心素养下民族地区小学生数学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

作者

周芳琼

四川省西昌市第四小学

引言

随着基础教育阶段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化,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已成为教育发展的核心命题。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不仅包括基本知识与技能,还应涵盖数学思维、问题解决、模型建构、数学表达与数学态度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尤其强调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与发展。教育资源相对薄弱、教学条件有限、师资力量不足,加之部分学生母语非汉语,这些因素都对数学教学产生一定制约,特别是在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问题更为突出。创新思维作为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影响其学业发展,也在其未来社会适应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因此,如何在核心素养的引导下,通过有效的教学实践在民族地区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已成为当前教育研究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从民族地区教育现状出发,结合核心素养导向,深入剖析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内涵与特征,探索适应民族学生发展特点的教学路径与策略,推动民族地区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提升与教育公平的实现。

一、民族地区小学生数学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现实困境

民族地区小学生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受多种复杂因素制约。首先是教育资源的区域性不均衡。在多数民族地区,受限于地理位置偏远、经济发展滞后、信息技术支持薄弱等现实问题,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优质教育资源匮乏,导致教师无法充分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难以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学生接受知识的途径受到限制,思维方式单一。其次,教师教学观念和专业能力发展缓慢。部分小学数学教师仍停留在“讲解—练习—检验”的传统教学模式中,对创新思维的理解与重视不足,教学内容以应试为导向,重结果轻过程、重记忆轻思考,缺乏对学生个体差异和文化背景的深入认知与引导。同时,受学生语言水平和文化差异的影响,部分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表达能力较弱,影响其对数学语言和抽象概念的理解与运用,进而限制其参与探究活动和逻辑推理的能力。此外,家庭教育环境的支持度也影响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很多家长自身教育水平有限,对数学学习的重要性及创新思维培养缺乏认识,难以给予有效引导。这些因素共同造成民族地区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缺乏主动探究意识,思维方式刻板,缺乏发散性和批判性,创新思维能力发展受限。

二、核心素养导向下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的内涵界定与价值意义

在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体系中,创新思维能力被置于重要位置,它不仅是学生理解数学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基础能力,更是其个性发展与社会适应的重要支撑。创新思维能力主要体现为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和综合性,要求学生能基于已有知识独立思考,灵活运用所学解决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新方法,进而形成创造性的数学认知方式。在小学阶段,创新思维的表现可以是能够从不同角度观察问题,提出多种解题策略,或是发现并改进已有的数学方法。对民族地区学生而言,创新思维的培养更具有基础性与突破性的意义。一方面,数学创新思维的训练能够弥补学生在语言表达、知识应用上的短板,促进其数学素养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创新思维的形成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多元文化交融背景下的学习与生活,提高自主学习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三、民族地区小学数学创新思维培养的实践策略探索

基于对民族地区教育现状和学生发展特点的认识,数学创新思维的培养应注重教学策略的科学性、情境的真实性、活动的开放性和评价的激励性。首先,在教学目标设定上,应明确将创新思维作为教学重点,强调过程性与多样性,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勇于表达、善于尝试,将问题解决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载体。其次,在教学情境创设中,要紧贴学生生活实际与文化背景,利用民族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与人文元素构建问题情境,如通过民族节日、传统工艺、民间故事等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好奇与兴趣,促进其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并进行思考与建模。此外,教师应运用启发式、探究式、合作式教学方法,如提出开放性问题、小组协作探究、动手操作实验等,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其发散思维、批判思维与综合创新能力。在此过程中,应注重差异化教学,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基础分层引导,关注学困生的思维发展,尊重其个性差异。

四、优化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创新思维教学效能

民族地区小学数学教师在创新思维培养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教师的教育理念、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直接影响教学实践的质量。因此,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提升创新思维教学效能的基础工程。一方面,应通过“送教下乡”“国培计划”等多种方式加强对民族地区教师的培训,帮助其转变教学观念,掌握新课标理念下的教学方法,特别是如何设计探究任务、如何引导学生思维拓展、如何实施多元评价等方面的教学策略。同时,教师应注重教学反思与案例研究,借助教学共同体、研修活动、同课异构等方式提升自身专业能力。另一方面,应加强本土教师的培养与留任机制,鼓励本地优秀师范毕业生回到家乡任教,提高教师岗位吸引力,缓解人才流失问题。

五、构建多元支持机制,推动可持续发展路径

要实现民族地区小学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的持续性培养,仅靠课堂教学与个别教师努力远远不够,还需构建系统性支持机制,推动教学改革纵深发展。首先,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强顶层设计,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将学生创新能力作为教学成果的重要考核指标,鼓励学校和教师在教学中大胆尝试和创新。其次,学校应加强课程开发与整合,将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有机融合,开展基于项目学习、跨学科主题探究等创新课程,拓展学生视野,提升学习深度与广度。同时,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协作机制,引入优质教育资源,提升教研与教学质量。家长与社区也应积极参与到学生教育中,通过家庭教育指导、家校共育活动提升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思维品质。

结论

核心素养背景下,民族地区小学生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重要任务。面对现实困境,唯有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立足民族地区实际,强化教师发展,优化教学策略,构建多元支持机制,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实现教育公平与质量并重的目标。未来应在持续研究基础上加强教学模式创新与政策支持,推动实践经验的总结与推广,为民族地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样本。

参考文献

[1] 刘贵 . 如何提高农村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性 [J]. 教育 ,2016,(16):25.

[2] 李星云 . 论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构建——基于 PISA2012 的视角 [J].课程 . 教材 . 教法 ,2016,36(05):72-78.DOI:10.19877/j.cnki.kcjcjf.2016.05.011.

[3] 蓝艺明 .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研究 [J].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6,16(06):5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