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聚焦核心素养的小学英语作业设计研究
周宇辉
南靖县金山中心小学
引言
“双减”政策明确要求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同时强调“提质增效”,推动教育回归育人本质。在此背景下,小学英语作业设计面临双重挑战:既要避免机械抄写、题海战术等低效模式,又需通过高质量任务促进学生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与学习能力的协同发展。传统作业多聚焦词汇语法巩固,忽视语言交际性与文化情境性,导致学生“学用脱节”,难以形成跨文化沟通的素养。
一、“双减”背景下聚焦核心素养的小学英语作业设计存在的问
题
(一)素养目标模糊,任务设计碎片化
部分教师虽尝试将核心素养融入作业,但目标设定仍停留在“语言知识巩固”层面,缺乏对文化意识、思维品质等素养的显性规划。例如,在“节日文化”单元中,作业多聚焦单词拼写与句型模仿,未设计对比中西节日内涵、分析文化差异等任务,导致学生仅能机械复述“Thanksgiving is in November”,却无法解释其“感恩”与春节“团圆”的价值差异。此类设计使素养培养流于标签,任务间缺乏逻辑关联,难以形成系统化的能力提升路径。
(二)形式创新表面化,实践深度不足
部分作业虽采用手抄报、角色扮演等新形式,但未突破“为活动而活动”的局限。例如,“制作天气转盘”任务中,学生仅需粘贴图片并标注英文单词,未要求结合科学课所学的气象知识分析数据,或用英语描述天气变化对生活的影响,导致语言学习与跨学科实践脱节。此外,部分教师过度依赖技术工具,如将口语作业简化为 APP 跟读打卡,忽视真实语境中的互动交流,学生虽能完成机械模仿,却缺乏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分层标准单一,动态调整缺失
分层作业设计常以考试成绩为唯一依据,将学生简单划分为“基础层”“提升层”“拓展层”,忽视学习风格、兴趣偏好等个体差异。例如,在“购物对话”任务中,基础层学生被要求背诵固定句型,拓展层学生需编写新对话,但未考虑部分基础层学生可能对角色扮演更感兴趣,或拓展层学生因词汇量不足难以完成创作。此外,分层任务多为“静态分配”,教师未根据学生课堂表现、作业反馈等动态调整难度,导致部分学生长期处于“舒适区”或“挫败区”,难以实现个性化成长。
二、“双减”背景下聚焦核心素养的小学英语作业设计策略
(一)分层设计,满足个体差异需求
依据学生语言能力、学习风格与兴趣偏好,将作业划分为基础巩固、能力提升、拓展创新三个层级。例如,在闽教版四年级上册“Shopping”单元中,基础层学生需完成购物词汇抄写与句型填空,如“How muchis it? It’s ______ yuan.”;能力提升层学生需设计购物对话,运用“CanI help you? I’d like…”等句型模拟真实场景;拓展创新层学生则需结合单元主题,制作英文购物清单并附上价格标签,用“I want to buy… Itcosts…”描述需求。分层作业通过“自助餐式”选择机制,让不同水平学生均能获得成就感。实施分层设计后,学困生作业完成率提升,优等生在拓展任务中展现出更强的创造性,如将购物清单设计成手绘漫画形式,融合美术元素提升作业趣味性。
(二)实践导向,强化语言运用能力
设计贴近生活的实践性任务,将语言学习嵌入真实情境。例如,在闽教版五年级下册“Weather”单元中,布置“天气观察员”任务:学生需连续一周记录本地天气变化,用英文描述温度、降水情况,并制作天气转盘动态展示数据。部分学生拓展任务深度,结合科学课知识分析天气成因,如“Why is it rainy? Because the water vapor condenses.”此类作业突破传统书面练习模式,通过角色扮演、数据收集、跨学科整合等方式,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巩固语言知识,参与天气观察任务的学生,在描述天气现象的准确率上提升,且能主动运用“It’s sunny. Let’s gohiking.”等句型规划日常活动。
(三)文化浸润,培养跨文化理解力
通过对比中西方文化差异,深化学生对文化内涵的感知。例如,在闽教版六年级上册“Festivals”单元中,设计“节日文化对比手册”任务:学生需分组调研春节与圣诞节的起源、习俗及象征意义,用英文制作对比表格或思维导图,并配以图片说明。部分学生创新呈现形式,将手册设计成折叠贺卡,正面展示春节贴春联、吃年夜饭的场景,背面呈现圣诞树、礼物交换等元素,中间用“Both festivals celebrate familyreunion, but in different ways.”总结文化共性。此类作业不仅强化了“Thisis the Spring Festival. We eat dumplings.”等句型运用,更引导学生从“表层描述”转向“深度分析”,在文化对比中增强文化自信与包容意识。
(四)项目驱动,发展高阶思维能力
以跨学科项目为载体,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闽教版三年级下册“Animals”单元中,开展“保护濒危动物”项目式学习:学生需通过查阅资料、采访动物保护专家等方式,了解大熊猫、东北虎等物种的生存现状,用英文撰写倡议书并提出保护建议。部分学生将项目成果转化为公益广告脚本,如“Let’s save pandas! Theyneed bamboo and our love.”,并通过角色扮演模拟联合国辩论,用“Iagree because…”等句型阐述观点。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需整合生物、地理、信息技术等多学科知识,其语言表达从简单描述转向逻辑论证,如“Deforestation leads to habitat loss, so we should plant more trees.”此类作业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团队协作能力,为未来适应复杂社会需求奠定基础。
结语
在“双减”政策与核心素养培育的双重引领下,小学英语作业设计正经历从“知识本位”到“素养本位”的深刻变革。通过分层设计满足个体差异、实践任务强化语言运用、文化对比深化跨文化理解、项目驱动发展高阶思维,作业已不再是机械重复的负担,而成为学生主动探索、合作创新、文化对话的成长平台。当学生从“抄写单词”转向“设计购物清单”,从“背诵节日句型”转向“对比中西文化内涵”,从“完成语法练习”转向“为濒危动物撰写倡议书”,语言学习便真正融入了生活情境,核心素养也在任务完成中悄然生长。
参考文献
[1] 仇静 . 基于学习活动观的小学英语作业创新设计 [J]. 华夏教师 ,2025,(21):49-51.
[2] 董嘉颖 .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英语情境化作业设计探究 [J]. 华夏教师 ,2025,(07):58-60.
本文系南靖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 2023 年度立项课题《双减背景下融合核心素养的小学英语作业设计研究》( 立项批准号 :njkt2375) 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