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浅析新形势下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

作者

杨淑艳

云南环普检测科技有限公司 云南昆明 650500

引言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新时期环境监测面临质量管控与技术创新双重挑战和机遇。在实现“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进程中,环境监测作为生态环境保护体系的技术支撑核心,必将持续发挥环境治理的基石作用。环境监测和质量管理工作相辅相成,构成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在环境监测实践中,秉承“数据质量即生命线”的底线原则,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1 我国环境监测现状概述

在监测网络与技术能力层面,天地一体化监测体系完成基础布局,全国 7.6 万个地面自动气象观测站实现乡镇级覆盖,风云系列卫星向132 个国家和地区提供气象服务,气象灾害监测率达 80% 。陆海统筹的自然生态监测网络同步构建,将森林、湿地、海洋等生态系统纳入动态监测范围。污染源监测技术呈现智能化转型特征,上海市修订《污染源自动监测数据执法应用规定》,将非甲烷总烃等新型污染物纳入监管范畴,通过视频监控与北斗定位技术实现污染溯源可视化;房山区投入524 万元建设生态环境自动监测项目,推动物联网与大数据技术在污染源追踪中的深度应用。并且法规与监管体系呈现强约束特征,根据生态环境部统计数据,2022 年 10 月至 2025 年 1 月期间,该部门查处 1968家第三方监测机构数据造假行为,移送刑事案件 167 起,典型案例公开曝光形成震慑效应。广东国环检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伪造 80 份监测报告案中,相关责任人被判处 1 年 9 个月至 1 年 2 个月有期徒刑。与此同时 2024 年生态环境部发布 9 项新污染物监测标准,并启动微塑料、抗生素等溶液标准样品研制,加速填补新兴污染物监测技术空白。此外,信息公开与公众参与机制也在持续深化,如锡林郭勒盟 2023 年排污单位自行监测数据联网率达 99.53% ,公布率 95.6% ,位列全区第二。生态环境部官网实时发布全国空气质量、地表水水质等核心数据,公众可通过“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平台实现数据溯源。

2 新形势下环境监测质量管理面临的挑战

2.1 监测范围与指标拓展带来的压力

新形势下,环境监测范围从传统的水、气、声、渣,拓展到温室气体、生物多样性、生态状况等领域;监测指标从常规污染物,延伸到痕量、超痕量污染物(如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环境内分泌干扰物)。以温室气体监测为例,需同时监测二氧化碳( CO2 )、甲烷(CH₄)、氧化亚氮( N2O )等多种气体,且要求监测精度达到 ppb( 10-9 )级别,传统的质量管理方法难以覆盖新领域、新指标,质控体系需重新构建,增加了质量管理难度。

2.2 从业人员专业素养不够

目前环境监测人力资源的发展距离环境监测高质量发展仍存在不小的差距。部分环境监测从业者缺乏较强的专业技术能力,理论知识掌握和学习不到位,不能及时准确地把握运用环境监测的新标准、新兴技术。部分地区环境监测部门缺乏充足的人才储备,引进专业人才的速度较为缓慢,无法满足环境监测的实际需要,给普及新兴的环境监测技术造成了不小的困难。部分从业者没有及时掌握环境监测领域的最新技术,无法保障环境监测活动的标准化,遑论提升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能力了。

2.3 环境监测管理制度不完善

环境监测管理制度不够完善,会对从业人员开展质量管理产生重大影响。当前,部分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工作仍聚焦实验室内部的质量管理,未能高度重视作为外延存在的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正是因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导致环境监测人员不能透彻理解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更无法彻底执行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制度,使得质量管理制度的落实变成了“镜中花”“水中月”。如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缺乏完善的规范,操作流程不完善,会对数据采样的准确性产生重大影响,妨碍监测仪器的维护以及设备保养,影响环境监测数据的分析过程。部分机构的环境监测实践活动缺乏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未能有力实施质量控制的一系列规章制度。主要原因如下:员工培训体系不够合理、不够科学,考核评价制度体系亟须完善;资金投入计划不清晰,落实措施不够有力,无法契合社会对环保数据更真实、更准确、更及时性的要求。

3 新形势下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的优化策略

3.1 加大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力度

应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包括构建统一的生态环境监测信息平台,整合各类监测数据等,实现数据共享和互通。确保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之间的监测数据能够方便地共享和访问。要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利用卫星遥感和无人机遥感技术进行大范围、高频率的环境监测,并部署传感器网络,实现对环境参数的实时监测和自动数据收集。此外,还要发展大数据分析能力。如利用大数据技术处理和分析海量监测数据,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并建立环境变化预测模型,利用历史数据预测未来趋势。

3.2 强化从业人员综合素质

(1)强化专业技术培训。环境监测部门应大力培训现有的环境监测从业者,并开展丰富的理论知识考核与操作技能评估。要将专业技术评估结果作为从业人员职称晋档、晋级的重要参考依据,以调动监测从业者参与培训活动的积极性,强化监测专业素养,促使其以更大的积极性深入而熟练地掌握各类污染物、污染源、采样分析技术与相关的传输规律。尤其应增强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使其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方面具备与遵守高尚的职业操守与道德规范。环境监测机构应引导、教育从业者,使其规范开展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以高标准的业务素养自觉提升监测质量管理能力。(2)强化团队协作意识。环境监测工作涉及实验室工作的方方面面,包括仪器维护、采样、分析软件、操作仪器设备、现场数据处理、人员调用、技术支持等多个方面。因而,环境监测部门应以高效完成环境监测任务为核心,强化团队协作意识与业务协调能力,使环境监测工作落地实施。应强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中的服务意识,委托单位、上级部门进行高效率的沟通和协调,积极响应委托单位对环境监测的质量管理要求。从业者应在协作中促进环境监测质量的提升,促进环境监测标准、方法、规范的优化,推动环境监测流程的完善和运行。

3.3 健全法规标准体系

结合新形势下监测领域的新需求,修订完善《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技术导则》《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判定及处理办法》等法规文件,明确温室气体监测、智慧监测设备等新领域的质量管理要求。制定统一的监测技术标准与质控规范,例如,统一区域间水质、大气监测的采样方法、分析仪器校准标准,确保监测数据的可比性与一致性。同时,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将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环境管理体系(ISO14000)、实验室认可(ISO/IEC17025)等标准融入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提升管理规范化水平。

结语

总结来看,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正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环境污染问题频发,严重威胁着经济发展。因此,加强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显得尤为迫切。通过获取真实、可靠的监测数据,可以科学地制定生态环境治理决策,这对于提升我国的生态环境质量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 单垚森 . 低碳经济背景下环境监测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影响 [J]. 冶金管理 ,2021(21):171- 172.

[2] 蔡文涛 . 生态环境监测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及发展措施 [J].大众标准化 ,2022(2):99- 101.

[3] 张波 , 鲁寒 , 赵宴崇 . 环境监测质量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性分析[J].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19(2):151- 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