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情境创设在声音传播原理教学中的应用
阿马尼沙汗·吾斯曼
洛浦县多鲁镇中心小学
一、引言
物理学作为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其知识体系构建在对自然现象的深入观察与探究之上。声音传播原理作为初中物理声学部分的核心内容,对于学生理解日常生活中的各类声学现象、构建科学的世界观具有关键作用。传统的声音传播原理教学往往侧重于理论知识的灌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对知识的理解停留在表面,难以将所学知识灵活应用于实际生活情境。生活化情境创设教学法的引入,为打破这一教学困境提供了有效途径。通过将抽象的声音传播原理知识融入生动、具体的生活实例与场景中,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主动探索声音传播的奥秘,实现知识的深度理解与有效迁移,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与综合能力。
二、生活化情境创设在声音传播原理教学中的实施要点
(一)情境创设要贴近学生生活
生活化情境创设的关键在于情境的真实性与贴近性,教师所选取的生活实例、场景和问题应紧密围绕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使学生能够产生强烈的共鸣和亲切感。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准备过程中,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背景、兴趣爱好和认知水平,从学生熟悉的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社会生活等方面挖掘与声音传播原理相关的素材,确保情境创设能够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
(二)注重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究
在生活化情境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情境的呈现,更要注重引导学生对情境中的现象和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与探究。教师应通过巧妙设计问题链、组织小组讨论、开展实验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观察、分析、推理和总结,逐步揭示声音传播原理的本质。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见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思维,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真正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三)合理整合教学资源
为了创设丰富、生动的生活化情境,教师需要合理整合多种教学资源。一方面,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片、案例、实验等资源,并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拓展和延伸;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多媒体课件、教学视频、虚拟实验平台等,为学生呈现更加直观、形象的生活情境。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实地观察、调查访问等课外实践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四)及时评价与反馈
在生活化情境教学中,教师要及时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评价与反馈,关注学生在情境探究过程中的思维发展、知识应用能力和情感态度变化。教师的评价应注重多元化,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通过鼓励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及时调整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果。
三、生活化情境在声音传播原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以生活现象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在课堂教学伊始,教师应精心筛选与声音传播原理紧密相关的典型生活现象,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自然地导入教学主题。例如,教师可播放一段热闹的街市视频,视频中包含汽车的鸣笛声、商贩的叫卖声、人群的嘈杂声等丰富多样的声音。播放结束后,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 在刚才的视频中,我们听到了各种各样的声音,那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些声音是如何从发声源传到我们耳朵里的呢?为什么在不同的环境中,我们听到声音的清晰程度会不一样?” 又如,教师可以准备一个密封的玻璃容器,里面放置一个正在发声的音乐芯片。然后,使用抽气机逐渐抽出容器内的空气,让学生观察随着空气减少,音乐声音的变化情况。这种直观的演示,能够让学生对声音传播需要介质这一抽象概念有更深刻的理解,从而引发学生对声音传播原理的主动思考与探究欲望。
(二)利用生活实例讲解知识
在讲解声音传播的基本原理时,教师应避免单纯的理论说教,而是紧密结合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将抽象的物理概念转化为具体、形象的生活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例如,在讲解声音传播需要介质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列举古代士兵行军时,常常会把耳朵贴在地面上听远处敌军马蹄声的例子。通过分析这一现象,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通过地面能更早地听到声音,进而得出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快的结论。在讲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差异时,教师可以对比钓鱼时的场景:当我们在岸边大声说话时,水中的鱼很容易受到惊吓游走。这是因为声音不仅可以通过空气传播,还能通过水传播到鱼的听觉系统中。同时,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声音在水中传播比在空气中传播更能引起鱼的反应,从而加深学生对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特性的理解。
(三)开展生活情境实验
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手段,通过设计与生活情境紧密结合的实验,能够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直观地感受声音传播的过程与特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 自制土电话” 的实验活动。让学生用两个一次性纸杯和一根棉线制作简单的土电话,然后两个学生一组,通过土电话进行远距离通话。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通话效果,思考声音是如何通过棉线从一端传到另一端的,以及哪些因素可能会影响土电话的通话质量。又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个“ 探究声音在不同材料中传播效果” 的实验。准备不同材质的管道,如金属管、塑料管、橡胶管等,让学生在一端敲击发出声音,在另一端倾听声音的大小和清晰度。通过对比不同材质管道中声音传播的差异,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特性。
(四)创设生活问题情境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具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生活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声音传播原理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了声音的反射与回声知识后,教师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在一个大的空房间里说话,为什么会感觉声音特别响亮且有回声,而在摆满家具的房间里说话,回声就不那么明显了呢?” 让学生分组讨论,运用声音传播和反射的知识进行解释。又如,教师可以设置一个与现代科技相关的问题情境:“ 在太空中,宇航员之间不能直接通过声音交流,而是需要借助无线电设备,这是为什么呢?请从声音传播的条件角度进行分析。” 通过解决这些源于生活实际的问题,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结语:生活化情境创设教学法为声音传播原理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将抽象的物理知识与生动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灵活应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综合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生活化情境创设的重要性,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巧妙引导学生探究,合理整合教学资源,及时进行评价反馈,不断优化教学过程,使生活化情境教学法在声音传播原理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助力学生在物理学习的道路上不断进步,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周小琴.新课标视域下初中物理单元整体教学策略探究[J].新教育,2025, (17): 107-108.
[2]李海翔.大单元教学背景下基于跨学科实践开展初中物理复习课教学的研究[D].重庆三峡学院, 2025.
[3]张万生.浅析物理概念教学探究方法——以“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为例[J].甘肃教育研究, 2025, (10): 128-131.
[4]杨菁馨.以项目为载体传递科学思维——小学科学项目化教学实践[J].新课程导学, 2025, (14): 67-70.
[5]路冰松.利用信息技术辅助开展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研究[J].中小学电教, 2025, (05): 43-45.
[6]金燕萍. 职教出海视域下外语教学赋能中国声音传播路径研究[J].华章, 2025, (05): 135-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