堤防工程施工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中的应用研究
王辉
河南省信阳市鲇鱼山水库事务中心 河南信阳 465350
引言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洪水灾害的威胁日益凸显,对堤防工程的防洪标准和质量要求也不断提高。然而,在当前堤防工程建设中,仍存在部分工程因施工技术不当导致结构失稳、渗漏等问题,不仅影响工程的正常运行,还可能引发严重的安全事故。因此,深入研究堤防工程施工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中的应用,对于提高堤防工程质量、增强水利工程的抗风险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详细介绍施工技术的应用要点,为水利工程中堤防工程的建设提供参考。
1 堤防工程施工技术的应用价值
堤防工程施工技术的应用将直接关系到水利工程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当合理运用施工技术能够增强堤防结构的稳定性,减少水流冲刷、渗透等因素对工程主体造成的损害。施工技术的规范实施有助于提升堤防工程的整体质量,让堤防在长期运行中保持设计预期的挡水、防洪效果,方能为周边区域的水资源调控提供可靠保障。科学的施工技术能够优化堤防工程的建设过程,在材料选择、结构砌筑、防渗处理等环节形成连贯的技术保障,避免因施工不当引发的工程隐患。堤防工程施工技术的应用还能协调水利工程与周边环境的关系,通过合理的施工方法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干扰,维持工程建设与自然生态的平衡。施工技术的成熟应用可以延长堤防工程的使用寿命,降低后期维护成本,这样才能确保水利工程在多年运行中持续发挥应有的作用,为农业灌溉、防洪排涝等水利功能的实现应用价值。
2 水利工程建设中堤防工程特点
2.1 质量控制
堤防工程质量控制贯穿施工全流程,而且每个环节的操作精度直接影响整体工程效能。原材料选择需要符合设计标准,首先从土料的物理力学性能检测到砂石料的级配筛选,都必须经过严格检验。而在施工工艺执行过程中,填筑碾压的厚度、压实度需按技术参数操作,才能避免因层间结合不良出现渗透通道。其次堤身与基础衔接部位处理要注重整体性,需要保证应力传递均匀。混凝土浇筑时的配比控制、振捣频率以及养护时长,不然都会对结构强度产生影响。而质量控制需要密切关注隐蔽工程验收,对堤岸防渗处理、护坡结构铺设等关键部位进行细致检查,及时发现存在的质量隐患,并采取针对性措施处理,保障堤防工程在长期运行中具备足够的稳定性。
2.2 安全施工
堤防工程施工环境复杂,安全施工需应对自然条件和作业过程中的各类风险。施工区域基本上临近水域,因此要设置必要的防护设施,以防止人员和设备坠入水体。在土方开挖作业中,关注边坡稳定性,在根据地质条件确定合理的开挖坡度,避免坍塌的事故发生。机械作业时,操作人员应该熟悉设备性能,并按照规程操作,以此来防止机械伤害。施工期间关注天气变化,遇暴雨、大风等恶劣天气时,需要立即停止室外作业,同时做好防护措施。施工现场合理布置,保持通道畅通,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这样方能确保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
3 堤防工程施工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中的应用
3.1 清理建基施工技术
清理建基施工技术是堤防工程施工初期的基础环节,对后续施工质量有着直接影响。施工前需对堤防工程的基础区域进行全面勘察,明确需要清理的范围和对象。清理过程中需移除基础表面的杂草、树木、腐殖土以及其他杂物,这些物质若未清除干净,会在后续施工中因受力不均导致基础沉降或变形。同时要处理基础范围内的软土层,根据软土的分布情况和厚度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通过晾晒、换填等方式改善基础土质的承载能力。清理作业需严格按照设计要求的深度和范围进行,确保基础表面平整,为后续的基础加固和堤身填筑创造良好条件。清理完成后需对基础表面进行压实处理,增强基础表层的密实度,减少后续施工中可能出现的沉降问题。
3.2 堤段削坡土方加固施工技术
堤段削坡土方加固施工技术旨在通过对堤段边坡的修整和土方处理,提升堤防的抗滑稳定性和整体结构强度。施工前需依据设计图纸确定削坡的范围、坡度以及高程等关键参数,确保施工符合工程设计标准。削坡过程中需采用专业的施工设备进行作业,按照自上而下的顺序分层进行削坡处理,避免因一次性开挖过深导致边坡失稳。削坡完成后要对边坡表面进行修整,去除表面的松散土体和凸凹不平的部分,使边坡表面平整顺直。随后进行土方加固作业,通过分层填土、分层压实的方式对削坡后的边坡进行加固处理,控制填土的含水量和压实度,保证填土与原堤身结合紧密,形成整体受力结构,增强堤段边坡的抗冲刷能力和承载能力。
3.3 开挖河道施工技术
开挖河道施工技术开展前需对施工区域地质条件、水文状况展开全面勘察,获取准确地形数据与土壤参数。根据设计要求确定河道开挖的轴线走向、断面尺寸及深度,划定施工范围并清理区域内杂物、植被。开挖过程中采用分层分段作业方式,按照先表层后深层的顺序推进,每层开挖厚度控制在合理范围,避免一次性开挖过深引发边坡失稳。开挖机械需根据土壤类型选择,对于软土区域采用挖掘机配合自卸车运输,硬土或岩石区域则结合破碎设备处理。开挖后的河道边坡需及时修整,确保坡度符合设计标准,边坡表面平整度需严格把控。河道底部开挖需预留一定保护层,待后续工序开展前再进行精细处理,防止基底土壤受到扰动。开挖产生的弃土需运输至指定堆放区域,堆放过程中做好防护措施,避免水土流失对周边环境造成影响。整个施工过程中需对开挖尺寸、边坡稳定性进行持续监测,发现偏差及时调整。
3.4 填塘施工技术
填塘施工技术实施需先对塘体进行全面清理,清除塘内积水、淤泥及杂物,露出坚实基底。填筑材料需经过严格筛选,选用级配良好、透水性适宜的土料或砂石料,避免使用含有杂质、腐殖质的材料。填筑作业按照分层填筑、分层压实的原则进行,每层填筑厚度根据压实设备性能确定,一般控制在 30 至 50 厘米之间。压实设备选用振动压路机或平板振动器,压实过程中确保碾压均匀,边角部位需采取补充压实措施。填筑过程中需对填筑材料的含水量进行控制,通过晾晒或洒水调整至最佳含水量范围,以提高压实效果。填筑层面需进行刨毛处理,确保上下层结合紧密,避免出现分层现象。每完成一层填筑后需进行压实度检测,检测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层填筑,直至达到设计高程。填塘区域周边需设置排水设施,及时排除地表水和地下水,防止积水影响填筑质量。
3.5 旧堤加固修护技术
旧堤加固修护技术实施前需对旧堤现状进行全面调查评估,查明堤身结构缺陷、渗漏部位、边坡稳定状况等问题。根据评估结果制定针对性加固方案,确定加固范围、加固方式及技术参数。堤身加固可采用培厚堤身的方式,在原有堤身两侧或一侧填筑新的土料,填筑材料需与原有堤身土料性质相近,避免因材料差异产生不均匀沉降。对于堤身渗漏部位,采用防渗处理措施,可选用高压喷射注浆、防渗墙、铺设土工膜等方法,形成连续防渗体阻断渗漏通道。边坡修护需对原有不稳定边坡进行削坡处理,调整边坡坡度至稳定范围,坡面采用种草、铺设格宾网或浆砌石护坡等方式进行防护,防止雨水冲刷和风浪侵蚀。堤顶部位需进行平整处理,铺设碎石或混凝土面层,改善堤顶通行条件和抗冲刷能力。加固修护过程中需对堤身沉降、位移、渗流量等指标进行监测,根据监测数据调整施工参数,确保加固效果满足设计要求。
4 结束语
本文围绕堤防工程施工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中的应用展开研究,系统分析了堤防工程施工技术的应用价值,然而,在实际施工中,不同地区的地质条件、水文环境存在差异,施工技术的应用还是需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调整。未来研究可进一步针对特殊地质条件下的堤防施工技术展开深入探索,加强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研究,完善堤防工程施工技术,为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参考文献:
[1]薛林德. 水利工程建设中堤防工程施工技术的应用研究[J].水上安全,2023,(08):94-96.
[2]徐昂. 堤防工程施工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中的应用研究[J].未来城市设计与运营,2023,(01):71-73.
[3]曾泓舸. 试论堤防护岸工程施工技术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8,(18):167.
[4]沈会. 试探究堤防护岸工程施工技术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J].智能城市,2018,4(01):15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