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乡土树种在生态修复中对病虫害的天然抗性评价

作者

红梅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右旗查干诺尔镇生态保护中心 025158

引言:

乡土树种因其在适应本地环境和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方面的优势,广泛应用于生态修复项目中。然而,随着环境变化和病虫害种类的增加,乡土树种的天然抗性表现出一定的局限性。如何通过有效的管理和技术手段,提升乡土树种的天然抗性,成为当前生态修复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旨在探讨乡土树种天然抗性对病虫害防治的作用,并提出相应的提升策略。

1.乡土树种在生态修复中的重要性

乡土树种,包括乡土的种子和苗木,在生态修复工程当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因为它们是当地土壤、空气、水资源综合筛选出来的植物,不仅在当地极易存活和萌发,而且不易感染疾病,进而可以调节土壤和水分,对恢复动物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1]。生态修复工程中的乡土树种因具有较强的本土优势和天然的抗性,在抵御外来环境的影响和抵抗外来病虫害方面都比外来树种更强,是工程中关键的组成品种,使得生态系统一直处于稳定的状态。

2.乡土树种病虫害防治的天然抗性问题

2.1 乡土树种天然抗性对病虫害的影响

乡土树种天然抗性是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自身抵御伤害的能力,可以抵抗在一定范围内的病虫害,它不是固定不变的,是一个在特定的生态因子和气候因子中进行调整、进化的动态变化过程。但受病虫害种类的增多,破坏力的增强,乡土树种天然抗性有时抵挡不住这种外界的压力[2]。乡土树种天然抗性与病虫害的抗衡呈现为一种拉锯战的态势。

2.2 生态环境与病虫害压力对乡土树种抗性的作用

直接和间接地影响着乡土树种天然抗性的生态环境也受气候变化、污染和土地利用方式改变的影响,导致病虫害的流行途径与群体数量发生改变。生态环境的恶化使得病虫害压力增大,影响了乡土树种天然抗性的发挥。树种遭遇剧烈的环境变化,天然抗性抵御外界伤害的抵抗机制不一定能够及时响应环境变迁,致使病虫害防治理论及实践变得日益复杂[3]。只有同时维持生态环境的改善与病虫害压力的降低才能够有效维持乡土树种的天然抗性。

3.乡土树种天然抗性提升的策略与应对措施

3.1 通过改良栽培管理提升天然抗性

培护是对于造林树种的生长环境的干预,同时也是对造林树种本身能力的充分挖掘。培护通过促进造林树种的生长环境提升,提高造林树种的天然抗性,而不是简单的技术手段,而是深刻把握树木的生态关系,逐步挖掘造林树种抗性的效能。合理的培护,合理的施肥,科学的灌水,及时的病虫害监测,及时的修枝抚育等,促使造林树木健康成长,生长过程即是一种锻炼的强度过程,让树木通过前期的培育生长具有较好的抗压生存能力[4]。培护改良的技术支持需要将每一个造林树种的生长规律和对病虫害的发生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和细致研究,树立基于树种培育过程中的每一项培护安排要站在树种未来的生存与自我抵抗能力的层面上,避免出现一曝十寒等的栽培管理,精细化操作和及时措施最终能够导致造林树种建立起强大的天然抗性,为其未来的生态修复提供保障。

3.2 生态环境优化与抗性提升的协同作用

优化的生态环境和乡土树种的天然抗性水平关系是非常密切的,一个是促进和依赖,另一方面是需同步进行的。因为生态环境的优劣会影响树种天然抗性的发挥,但是树种的天然抗性适应度变化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反过来影响环境的变化。而通过优化生态环境,首先是需要让土壤健康状况得以恢复,对水源进行科学分配,保护并修复本地生态系统,降低外来污染物质对土和水源的入侵。这样的生态环境更有利于乡土树种的成长发育,会降低病虫害的发生,增加树种的生长活力[5]。而树种天然抗性增强也能更好的适应环境变化,从而促进良性循环。比如可以通过合理的种植密度加以控制,保证每株树体能够获得相应的生长资源,树木的天然抗性也就会在相对较好的生态环境下得以彰显。

3.3 针对不同病虫害的定向选育与防控策略

树种所遭受的病虫害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其天然抗性状况,不同病虫对树种的侵害程度也极为不同。病虫对树种针对性的定向选育和防控也是抗性增强的一个主要方面,即精准选择树种所面临的病虫害,并在此基础上提升树种的抗性。树种的选育要根据不同病虫的侵害频次和危害程度对树种抗性进行针对性筛选与优化,既能够增强树种的抗性,使得树种自身具有的免疫力更加稳固;也能够针对特定树种在遭遇特定病虫时的抗性表现进行增强,从而使得树种抵抗病虫侵害的能力更强[6]。病虫的危害防控要根据树种自身抗病抗虫性的结构特点,并基于实际的生态环境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防控与调控。例如树种的根系侵害,可以选取增加该树种根际处的有益微生物种类与数量,由此提升树种抵抗土壤病虫的能力;而叶部侵害则可以基于树叶结构、化学成分上的差异提升树种的抗虫性。

结束语:

总之,乡土树种的天然抗性有利于其防病治虫,且抗性不是恒定的,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可以通过合理的栽培管理,改善生态环境和有针对性地选育,提高乡土树种抗病虫性能力,使乡土树种在生态修复中达到更大的效益。今后研究更多的环境因子与树种的性状结合来体现更大的生态效益。

参考文献:

[1]项贞,宋雪丽.生态修复背景下乡土树种在退化林地植被恢复中的功能特性研究[J].江西农业,2024(19):126-128.

[2]李勋,张艳,宋思梦,等.西南地区马尾松与乡土阔叶树种凋落叶混合分解过程中的细菌群落特征[J].生态环境学报,2024,33(1):12-27.

[3]高文辉,高文耀.祁连山高寒区乡村绿色振兴优良树种筛选[J].农机市 场,2023(4):59-60.

[4]任海,陆宏芳.生态系统恢复中的适地适树问题[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25,33(1):100-106.

[5]郭晓峰.辽西地区山桃天然灌木群落数量化特征与生态应用[J].现代农村科技,2023(4):87-88.

[6]黄泽之.基于生态修复的园林绿化植物选择与应用研究[J].花卉,2024(24):7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