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强化学生初中生物学科核心素养
邓俊杰
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珠嘉镇花园九年制学校
虽然新课改已经实施多年,但目前的初中生物教学依然暴露出了一些难题:从教师方面来说,很多教师固守应试教育的思想,主要采取灌输式教学方式,大肆讲解生物基础知识,强制要求学生去记忆这些知识点,整个课堂状态就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费力讲述,学生也忙着写笔记和记忆,课堂氛围是枯燥乏味的,这样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也不高,严重影响了学习生物的热情,同时思维能力方面也无法得到锻炼,整体教学效果不高。基于此,教师要进一步改革生物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把握生物学习要点,促进学生综合学习能力提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培养其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一、引入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
与其他的教学模式相比,问题情境能够更加直接地启发学生们的思考,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相应的生物知识。初中生物教师在进行备课的过程中,要仔细研究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立知识与能力、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元化的教学目标,并结合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教师可以通过问题情境的模式,为学生指明思考的方向与大致方法,这样可以节约学生的时间,实现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协调发展。
例如,在教学《社会行为》这一章节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首先设定一个教学问题。社会行为具有怎样的特征呢?那在日常的生活过程中,哪些属于社会行为呢?接下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相应的案例来探究社会行为,解开在课堂初始阶段所提出的问题,学生们通过自己的积极思考,得出问题的答案,有效地实现了课堂主体性的发挥,自身的生物思维能力也在不断发展。
二、应用合作学习,渗透核心素养
小组合作学习是我国教育教学普遍采用的教学手段,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各项才能,在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下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在生物学科的探究实践活动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快速理解相关知识,在渗透生命观念的同时,积极应用合作学习帮助学生探究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基于生命教学观念渗透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
例如,在教学《动物的运动》这一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对该部分内容进行思考和探索,动物的运动从标题来看是一个广义的范畴,学生在思考标题的过程中,不仅可以与现实生活结合在一起,理解动物的运动过程中经历的激烈,感受到强大的自然。在生命教育的视角下,教师通过为学生传授生命教育认知,还可以为学生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搭建活力的课堂。在生物课堂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生活、珍爱生命的思想情感,深入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具备的重要意义,在初中生物学科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探究精神,通过小组合作的应用,搭建一个开放共享的学习环境,塑造学生良好的生命观念。
三、开展教学实践,推动深度学习
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作用于实践中。生物这门学科本身就是一门理论结合实际的学科,所以想要真正地理解生物知识,就要通过实践活动来实现。基于此,创新生物教学方法过程中,教师可以从生物实践活动的组织入手,让学生在生物实验的实际操作中抽象出理论知识,提升综合能力。
例如,在教学《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这一章的过程中,本节知识通过口头讲解或者板书形式很难让学生理解其晦涩程度,需要教师组织实践活动。因此,教师可以组织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的实践活动,在本次活动中,学生需要运用显微镜、玻片、样本等工具。因知识的晦涩和复杂,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共用一个显微镜,降低观察的难度,并且让学生掌握使用显微镜的正确方法,而且在与组员的相互讨论中,才能对细胞之间的差异和产生差异的原因进一步的了解。通过动手实践,学生才能感受到观察细胞的乐趣,从而对接下来的知识产生继续探究的欲望。
总之,生物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其以探索和实践为载体,通过多种活动形式反应自然科学的本质。在初中生物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与时俱进,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更新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摒弃传统教师为主的教学方式,多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让学生尝试着参与学习的过程,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生物素养,为社会的人才发展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崔超.学生主体发展视角下的初中生物教学研讨[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2(8):78-79.
[2] 刘芳芳. 关于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优化策略研究[J]. 传奇故事,2022(10):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