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策略

作者

杨玲玲

绵阳市涪城区城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621000

一、功能性消化不良概述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指由胃和十二指肠功能紊乱引发的症状群,患者常出现上腹部疼痛、饱胀感、早饱、中上腹烧灼感等不适[1]。这些症状多在餐后明显,无器质性疾病基础。该病全球人口患病率超 10% ,普通人群中消化不良症状者占比高达 19%-41% 。依据症状与进餐的关系,可分为上腹痛综合征和餐后不适综合征两类。

二、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西医发病机制

2.1 胃肠动力障碍

消化间期移行性运动复合波(MMC)异常、胃容受性舒张功能受损和胃排空延迟等表现,在约 50% 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中存在。正常情况下,空腹状态下胃和小肠自发出现周期性、节律性的收缩波动,即MMC,其Ⅲ期以规则的高幅度收缩为特征,是最活跃阶段,能促进营养物质吸收并抑制小肠细菌过度生长。但在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体内,MMC 时间明显延长,Ⅲ期活动异常,导致胃肠运动不协调,进而引发上腹部疼痛、饱胀感、早饱等不适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2]。

2.2 内脏高敏感性

内脏高敏感性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常对正常生理刺激出现不适感,对伤害性刺激的阈值偏低或反应强烈,如对机械性扩张和化学性刺激敏感。约 35%~50% 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存在内脏高敏感,这与餐后上腹疼痛、打嗝和体重减轻等症状有关。研究显示,内脏敏感程度与疼痛等症状严重程度相关,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机械压力阈值明显下降,对酸、脂类、胆汁酸、辣椒素等化学性刺激呈高反应性。这使得患者在进食后或受到轻微刺激时,就容易出现上腹部不适等症状,加重病情,影响日常生活。

2.3 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功能性消化不良之间存在密切关联。幽门螺杆菌相关的消化不良(HPD)虽已不属于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个独立分类,但对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有持续反应。幽门螺杆菌感染参与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病的机制可能包括:影响胃部炎症反应,增加胃泌素释放和胃酸分泌,进而影响胃排空功能;导致胃肠道神经形态和功能变化,引发腹痛等症状。近年来研究发现,幽门螺杆菌阳性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较阴性者存在较高焦虑情绪,且血浆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水平升高。

三、中医诊疗策略

3.1 中药方剂治疗

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药方剂丰富多样,依据不同证型辨证施治。对于肝胃不和型,常用柴胡疏肝散加减,以柴胡、白芍、枳壳等疏肝理气、和胃止痛[3]。脾胃虚弱型可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方中党参、白术、茯苓等健脾益气,砂仁、木香行气和胃。饮食积滞型则以保和丸加减,山楂、神曲、莱菔子等消食导滞。若寒热错杂,可用半夏泻心汤加减,半夏、干姜、黄芩等寒热平调。中药方剂通过多成分、多靶点的作用机制,调节胃肠动力,如促进胃排空,改善胃肠运动节律;降低内脏敏感性,减少对刺激的过度反应;调节脑-肠轴,改善精神心理状态,从而有效缓解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状,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3.2 针灸疗法

针灸疗法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中应用广泛且效果显著。普通针刺方面,如采用“ 老十针” ,取内关、上脘、中脘等穴位,可有效治疗肝郁脾虚型患者。不同频率的提插针刺手法也有独特疗效,中高频刺激手法在改善胃促生长素、血清胃动素及临床症状上优势明显。电针治疗时,选取中脘、足三里等穴位,能显著改善餐后饱胀不适、早饱等症状。常用穴位包括中脘、足三里、内关等,中脘为胃之募穴,可和胃健脾;足三里是胃经合穴,能健脾和胃、调和气血;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穴,可宽胸理气、和胃降逆。针灸通过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调节脏腑功能,改善胃肠动力与感觉异常,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3.3 推拿按摩

推拿按摩在功能性消化不良治疗中优势突出。对于餐后不适综合征,可运用一指禅推法、摩法等手法,在中脘、天枢等穴位操作,以健脾和胃、消食导滞。对于上腹痛综合征,则在脾俞、胃俞等穴位施以按揉法、擦法等,缓解疼痛。推拿按摩通过手法作用于体表特定部位,可疏通经络,使气血运行顺畅,改善胃肠血液循环,促进胃肠蠕动与消化液分泌;还能调节脏腑功能,增强脾胃运化能力,使胃气得降,脾运得健。而且推拿按摩操作简单,无副作用,患者易于接受,适合长期治疗,能有效减轻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是中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重要辅助手段。

3.4 情志调摄

情志调摄在功能性消化不良治疗中意义重大。功能性消化不良与情志失常关系密切,肝气郁结是其病理基础。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可通过脑-肠轴影响胃肠功能,加重病情。情志调摄方法包括移情易性疗法,通过转移患者对疾病的注意力,如听音乐、读书、运动等,使其心情舒畅,忘却病痛。顺情从欲法,满足患者的合理需求,避免不良情绪刺激。七情相胜法,以一种情志抑制另一种过度的情志,如喜胜忧,以喜乐之事缓解忧郁。暗示疗法,通过语言、行为等暗示,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增强治疗信心。情志调摄能从心理层面改善患者的精神状况,调节脑-肠互动,减轻胃肠道症状,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和康复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四、总结与展望

中医诊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优势明显,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指导下,中药方剂可依据不同证型精准施治,通过多成分、多靶点机制调节胃肠动力、降低内脏敏感性、调节脑-肠轴。针灸、推拿按摩等外治法能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调节脏腑功能,有效改善症状,且操作简便、无副作用,患者接受度高。情志调摄能从心理层面改善患者精神状况,减轻胃肠道症状。

参考文献

[1]王煜姣,贾庆玲,郭丽坤,等.枳实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作用机制的网络药理学分析[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22,33(5):666-673.

[2]王佳,吕冠华.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研究概况[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22,36(4):69-72.

[3]朱正望,苗明三,朱平生.基于数据挖掘的中医药治疗肝损伤临床用药规律研究[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23,34(2):273-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