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提升高中数学课堂互动有效性的策略探究

作者

杨华丽

四川省犍为第一中学 614400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课堂互动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然而,当前高中数学课堂互动存在诸多问题,如互动形式单一、互动深度不足、学生参与度不高等,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因此,探究提升高中数学课堂互动有效性的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精心设计问题,点燃互动导火索

数学课堂中提问策略的革新直接影响着师生对话的质量与深度。教学实践中,教育者需要结合课程标准要求、知识模块特征及学习者认知规律,构建能够激活思维活动的多维问题框架。以函数概念导入环节为例,通过组织学生分组收集现实情境中的变量对应案例,诸如气温变化曲线图、公交卡余额与乘车次数的关系等具体素材,引导学习者自主归纳映射关系的本质特征,这种基于真实场景的问题驱动模式能有效提升概念理解的内化程度。面对空间解析几何的教学难点,特别是三维坐标运算的抽象性特征,可尝试将传统讲授转化为探究任务。当教师抛出坐标系构建原则的探讨任务时,学习者往往会在正方体模型分析中发现坐标系原点与基底向量的选择规律,这种通过实物操作引发的认知冲突,能够帮助其建立空间向量运算的直观认知。差异化教学理念指导下的梯度式提问策略,要求教师根据前测数据将认知任务划分为基础巩固型、迁移应用型与创新拓展型三类。在椭圆方程推导实验中,基础组侧重焦点坐标与方程系数的对应关系,提升组研究离心率对曲线形态的影响,而拓展组则尝试将极坐标方程转化为参数方程。

2 构建多元模式,拓宽互动新渠道

高中数学课堂常见的线性互动机制——即教师主导提问、学生被动回应——被广泛观察到易引发学生的认知倦怠与参与度衰减。重塑互动路径的有效性,关键在于引入结构化的多元参与框架。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经过验证的策略,其价值在于培育协作精神与集体问题解决能力。教学实践中,依据具体知识模块——例如《概率统计》中“ 抽样方法” 的讲授——将学习者分组进行实地数据采集成为可行方案。各组在后续阶段共同剖析收集到的信息,归纳技术特点及其应用情境,这一过程不仅深化概念理解,也同步强化了交流技能。数学实验互动提供了另一维度,其核心在于通过具身操作促进数学原理的具象化感知。设计并执行实验任务——如借助“ 几何画板” 工具动态探索函数图象的生成及其性质变化——要求学生进行自主调控与细致观察。操作过程中的规律性发现,以及实验难点引发的同伴讨论,自然拓宽了互动维度,使抽象数学关系的感性认知得以加强。线上互动平台的整合代表了技术赋能的当代趋势。利用专业在线教学系统或数学专用软件,教师能够突破时空限制发布学习任务、组织异步讨论或设置主题探究。在线评估工具的即时反馈功能,为识别个体学习差异、提供精准化学习支持创造了条件。这些互动模式的协同应用,共同指向高中数学课堂从单向传递向多维共构的转型,其有效性提升源于参与形式的丰富化与认知过程的主动化。

3 完善评价机制,增强互动驱动力

在高中数学课堂的动态交互中,评价环节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驱动角色。一套精心设计的评价机制,其核心价值在于有效激活学生的参与意愿,并显著提升课堂互动的实际效能。教师肩负着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的任务,这意味着评价的焦点需要超越单一的学习结果分数,转而深入关注学生在整个学习旅程中的表现、投入课堂的态度以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等多个维度。对于学生在互动环节展现出的具体行为,教师必须提供即时的、具有建设性的评价反馈。当学生的回答精准无误时,教师明确的肯定至关重要,例如直接指出:“ 你的思路非常清晰,回答得很准确!” 这样的积极反馈能让学生即时体验到成功的满足感,有力巩固其学习自信心并转化为持续参与的动力源泉。面对学生答案出现偏差的情况,教师反馈的侧重点应转向鼓励与方向指引,采用诸如“ 你的想法很有创意,虽然答案不太正确,但我们可以一起分析一下问题出在哪里。” 的话语,传递出教师的理解与支持,保护学生的探索热情,激励他们不畏惧错误,持续进行深度思考。将评价主体进行扩展是完善机制的另一关键路径。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实质是推动其回顾自身的学习轨迹与成效,主动识别优势与待改进之处,进而自主优化学习策略,实现效率提升。同伴互评则创造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使学生能够从同学眼中审视自己的学习状态,吸收他人的长处,在相互借鉴中实现共同成长。具体操作上,在完成一次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后,教师可安排小组成员首先进行自我剖析,总结个人在合作中的具体贡献与收获;随后组织小组内部成员开展相互评议,坦诚指出同伴值得肯定的优点以及未来可提升的方向。这种融合了及时性、多元性和主体性的评价实践,从根本上增强了学生在课堂互动中的内在驱动力,促使他们更主动、更积极地融入每一次课堂对话与思维碰撞之中,课堂氛围因而更具活力与深度。

综上所述,提升高中数学课堂互动有效性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尝试。通过精心设计问题,能够点燃互动的导火索,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和热烈讨论;构建多元模式,能够拓宽互动的新渠道,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完善评价机制,能够增强互动的驱动力,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互动中来。

参考文献:

[1]梁琰. 基于 GIS 技术的高中地理课堂互动教学模式研究[J]. 中国新通信, 2025, 27 (04): 239-241.

[2]刘娟, 杨鸿胜. 基于 iFIAS 的课堂师生互动行为研究——以河南省高中数学优质课为例[J].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2023, 43 (12): 47-59.

[3]叶海英. 互动式教学法在高中数学课堂中的应用策略探究[J].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 2022, (05): 8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