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自然资源局电子档案长期保存研究

作者

刘万恒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自然资源局 010400

引言

随着国家信息化战略的深入推进,自然资源管理职能的拓展和转型,尤其是在“多规合一”、不动产登记、国土空间规划等核心业务不断数字化的背景下,大量电子档案在业务活动中被实时生成。这些电子档案不仅是业务凭证、管理依据和历史记录,更是未来研究和政策评估的重要资料。然而,相较于纸质档案而言,电子档案的长期保存具有更高的技术门槛和管理难度,其脆弱性、格式易变性、设备依赖性以及安全风险等特点对保存体系提出了新的挑战。目前,我国自然资源管理部门在电子档案的长期保存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保存策略不统一、技术标准缺失、基础设施不完备等问题。本文立足于自然资源局工作实践与档案管理特点,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和典型案例,探索电子档案长期保存的系统化路径,以期为建立科学、高效、可持续的档案保存机制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一、自然资源局电子档案的形成背景与保存价值

自然资源局作为国家自然资源统一管理的核心部门,其职责涵盖土地、矿产、海洋、森林、草原、水资源等多种自然资源的调查、登记、规划、保护和利用。随着信息系统的不断建设,如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不动产登记系统、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系统、遥感影像分析系统等,电子化办公成为主流。在此过程中,涵盖文字、图像、数据、音视频等多种形式的电子档案随业务活动实时生成。这些档案反映了国家自然资源管理的重要历史过程与业务决策过程,具有极高的法律效力、管理价值与历史研究价值。特别是在国土空间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历史档案的可查询性与可追溯性直接关系到空间治理政策的科学性与连贯性。因此,确保电子档案长期保存的可行性与可靠性,直接影响到自然资源管理能力的提升与档案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自然资源局电子档案长期保存面临的主要问题

当前,自然资源局在电子档案长期保存方面面临诸多挑战。首先是保存意识不足,部分基层单位仍将电子档案视为业务过程的附属物,缺乏档案价值的长期认知。其次是标准规范缺失,由于自然资源业务种类多样、系统繁杂,档案格式与命名方式不一,导致数据整理困难、共享受限。再次是技术保障不足,不少档案仍保存在业务系统中,缺乏归档入库机制,系统更替或服务中断可能造成数据丢失。同时,数字载体的技术更新迅速,旧有格式难以长期支持,文件可读性面临风险。此外,安全风险日益加剧,网络攻击、权限失控、恶意篡改等问题严重威胁电子档案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归根结底,电子档案长期保存并非单一技术问题,而是涉及管理机制、政策法规、技术实现、人才保障等多方面的系统工程。

三、电子档案长期保存的技术路径与实现机制

针对自然资源局电子档案长期保存的现实需求与挑战,应构建以标准化为基础、平台化为依托、智能化为方向的综合技术体系。在标准建设方面,应制定涵盖档案生命周期管理的国家或行业标准,明确归档格式、元数据结构、保存路径等关键内容,提升数据的一致性与可操作性。在平台建设方面,应打造统一的电子档案管理平台,实现多系统归档对接、分级分类存储、全文检索、生命周期管理、格式迁移等功能,推动档案数字资源集中化、结构化管理。在关键技术应用方面,应引入数字签名、时间戳、防篡改算法、数据备份、区块链等保障技术,提高档案的真实性和抗风险能力。同时,应设计多备份存储架构,采用本地 + 异地+ 云端三位一体的混合部署模式,保障在突发情况下的数据可恢复性。在长期可用性方面,需建立定期迁移机制和自动监测机制,确保档案在技术更新中的可读性与兼容性。最后,在智能化应用方面,可结合人工智能进行内容识别、标签提取、风险预警等,提高档案管理效率和智能水平。

四、制度保障与能力建设的协同推进

技术路径的实现离不开制度与人才的保障。在制度建设方面,应明确电子档案长期保存的法律地位,制定符合自然资源管理特性的档案归档与保存制度,强化档案部门与业务部门的协同联动机制。同时,应设立专门的监督与评估机制,确保制度执行的连续性与有效性。在管理体制上,建议构建“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业务协同、服务导向”的电子档案管理体系,实现国家、省、市、县四级自然资源档案管理的一体化运行。在人才培养方面,应加强对档案人员的专业化培训,提升其在信息技术、数据管理、安全运维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增强应对新技术挑战的能力。此外,应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开展联合研究、技术攻关与实践项目,推动理论成果的转化与落地。在意识建设方面,应通过宣传教育、案例培训、政策引导等手段,提升全员对电子档案长期保存重要性的认知,使其成为各级单位的日常管理共识。

五、自然资源局电子档案长期保存的未来发展趋势

展望未来,电子档案长期保存将在技术创新与治理现代化双轮驱动下,呈现出更加智能化、标准化与系统化的发展趋势。一方面,随着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融合应用,电子档案保存将更加自动化、精准化与安全化,数据生命周期管理将实现全流程可控、可追溯、可分析;另一方面,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要求也将进一步推动档案管理理念的更新,电子档案将成为政府科学决策、社会透明治理、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支撑。自然资源局应积极适应时代发展,建设高标准、高效率、高安全的电子档案长期保存体系,以实现档案服务自然资源治理现代化的目标。同时,还应注重政策引导与实践反馈的双向融合,推动相关法规政策的不断优化,确保制度体系、技术路径与管理实践的协同统一。最终实现自然资源档案“留得住、看得清、用得上、传得远”的目标,助力国家资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入发展。

结论

自然资源局电子档案长期保存是保障自然资源管理信息资产安全、促进治理现代化的关键环节。电子档案作为自然资源管理各项业务活动中形成的重要信息记录,具有不可替代的法律效力、凭证功能与历史价值。本文通过分析电子档案的形成背景、保存价值、现实问题与技术路径,提出以标准建设、平台构建、技术应用、制度保障和人才培养为核心的综合对策,强调在规范化管理与信息技术支撑下,构建科学、高效、安全的保存体系。当前,自然资源领域面临业务数字化程度不断提高、数据体量迅速膨胀的现实,传统档案保存模式难以满足现代治理对数据支撑的高标准要求,电子档案的长期保存已成为迫切任务。随着信息技术的持续进步与管理理念的不断深化,未来自然资源局电子档案保存将更加科学、智能和规范。在保障数据真实完整、提升数据利用效率、强化档案共享协同等方面,将展现更大的潜力和价值。

参考文献

[1] 曹艳辉 , 张凤英 . 对城建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几点思考 [J]. 城建档案研究 ,2000,(02):21-22.

[2] 庞佑林 . 农地资源开发与土地持续利用研究 [D]. 南京农业大学 ,2000.

[3] 秦峰 . 基层卫生防疫资源开发、利用之管见 [J].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00,(06):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