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因群文而精彩
尹小露
合肥实验学校颍东分校(阜阳市第十一中学) 安徽省阜阳市 236000
摘要:2022年印发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初中语文教学需要转型升级,重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满足新课标要求,群文阅读教学作为新兴的教学模式逐渐受到关注。群文阅读教学是一种新兴的多文本阅读模式,旨在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培养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从而提升语文教学的整体效果。基于此,本文探讨了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的策略,以期为语文教师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引言:当前新课改和素质教育不断推进,赋予了群文阅读教学更多的时代意义。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模式下,教师需采用多样的文本资源帮助学生完成阅读任务,拓宽学生视野,提升其文化素养。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精心设计群文阅读教学模式,选择与教学目标相符合的文本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借助综合阅读群文,能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的多重意义,以及不同文本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形成全面而深刻的认知。
一、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具有重要的教学意义,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一方面,群文阅读通过多个相关文本的整合,帮助学生打破单篇文章的局限,增强对某一主题的全面理解。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其能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另一方面,群文阅读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加其接触不同类型文本的机会,使语文学习更加丰富多样。经由对比分析不同文本,学生能够感受到语言的多样性,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学鉴赏力。
二、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1、主题统领,层层推进
在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设定明确的主题,引导学生围绕该主题进行多文本阅读。这种教学方式打破了传统单篇文章教学的局限,促使学生从多角度对同一主题进行思考,有助于形成系统性的认知结构。通过文本间的层层递进,学生能够逐步深化对主题的理解,提升其逻辑思维能力。同时,教师通过合理安排文本顺序,可以帮助学生在思维上从浅显的认知逐步过渡到深入的理解,从而增强课堂的连贯性,避免碎片化学习的现象。
以《藤野先生》一课为例,在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以“尊师重道”为主题,通过选取相关文本,帮助学生在多角度的阅读中,层层递进地探讨这一主题。在教学设计上,教师可以选择《藤野先生》作为主文,通过鲁迅与藤野先生的师生关系引导学生初步理解尊师的内涵。教学中,可先让学生分析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感恩之情,理解故事背后两国文化、身份差异对师生关系的影响。随后,教师引入与“师恩”相关的经典文章,如《孔子师道》,让学生通过对比分析古今师生关系的差异,进一步深入探讨尊师文化的演变。在文本的层层推进中,教师还可以引入现代名人传记,展示当代名人对师长的敬重,从而拓展学生对“尊师重道”这一主题的多层次理解。
2、文本互鉴,激发思维
文本互鉴是通过不同视角、不同体裁的文本相互对照分析,引导学生在多文本的比较中发现内容差异与共通之处。文本的互鉴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还能够促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同一主题,从而提升其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能够学会对不同文本进行批判性阅读,通过对比提炼出核心观点,进而在文本之间建立联系,培养其总结能力。此策略关键在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从不同文体中激发思维碰撞,促使其在对比中提升阅读深度。
以《三峡》一课为例,在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文本互鉴的方式,引导学生从多个维度认识三峡的自然景观。在教学设计上,教师可以选择郦道元的《三峡》作为主文,带领学生参考古文的语言风格,感受三峡的壮丽景色。教师可以重点分析文中的语言特点,如“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这类对景物的生动描绘,帮助学生领悟古文的含蓄之美。接下来,教师可以引入近代作家茅盾的散文《风景谈》,让学生对比两篇文章在描写三峡景观时的不同视角。茅盾的文章中,三峡不仅仅是自然景观,还隐含着作家对自然的深刻思考。通过比较,学生可以发现古代与近代作家在表现同一景物时的不同情感表达。这样的对比使学生不仅能够欣赏景物的美,还能够进一步思考文本背后隐藏的文化内涵。
3、问题驱动,思维引导
在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设定层次分明、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进行深入思考。问题驱动的核心在于设计出引导性强的问题,这些问题能够引发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批判性分析,促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建立问题意识。经由这种设问方式,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参与思考。教师在提问时可以逐步递进,从浅显的问题出发,层层深入,引导学生在不同文本之间建立联系,逐步构建起更加系统的知识体系。
以《中国石拱桥》一课为例,教师在群文阅读教学中可以采用“问题驱动”的方式,带领学生进行深入的探讨。教学开始阶段,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引导性的问题:“中国古代石拱桥的独特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通过这一问题,学生将从文章的基础信息入手,探讨石拱桥的历史背景。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描述的赵州桥,理解其在建筑设计上的创新性,尤其是文中提到的“敞肩拱”的结构特点。学生通过回答问题,逐步了解中国石拱桥的建筑美学。接着,教师可以提出更具思辨性的问题,如:“为什么中国古代石拱桥能够在历史上长盛不衰?” 引导学生思考石拱桥的文化价值、技术传承以及其背后蕴含的中国古代工匠精神。在这一环节,教师引入其他关于石拱桥的文本,如对卢沟桥或永定河桥的介绍,鼓励学生在多个文本中寻找答案。这种“问题驱动”策略使学生通过多文本的分析,主动构建起完整的知识体系,提升思维的广度。
4、讨论交互,协作共进
讨论交互策略是小组讨论交互形式,促进学生在协作中共同进步。讨论学习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交流不同的观点,还能拓宽其思维维度。在互动过程中,学生通过倾听表达的方式,形成对文本的深度理解。合作学习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使学生在交流中吸取他人的优点,反思自己的不足,从而实现共同进步。这种交互式的学习方式,能够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为其未来学习提供更为开放的视角。
以《苏州园林》一课为例,教师可以通过“讨论交互,协作共进”的方式设计群文阅读教学活动。课堂开始时,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朱自清的《苏州园林》,让学生了解园林的布局特点和艺术之美。随后,教师可以组织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要求其对文章中的细节描写进行深入探讨。讨论的主题可以是“苏州园林的设计原则是什么?”和“这些设计原则如何体现在具体的景观中?” 通过讨论,学生分享自己对园林布局的理解,并尝试结合文章中的细节进行论证。在小组讨论后,教师组织全班进行讨论,让每个小组分享讨论成果,并引导学生思考不同小组的观点。
结语:综上所述,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通过多篇文本的统筹安排,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思维深度以及表达和写作能力。多种策略相辅相成,为学生提供了多维度的阅读体验,促使其在不同文本的对话与思辨中建立更为系统的知识体系。因此,群文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课堂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值得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林燕. 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创新路径探究 [J]. 语文教学之友, 2024, 43 (08): 16-18.
[2]孙晓玲. 初中语文群文阅读的思考 [J]. 文理导航(上旬), 2024, (08): 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