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新高考模式下高中生物学科中融入德育教育的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

张小涛

河北祖冲之中学 河北省保定市 074199

一、新高考模式下高中生物德育融合现状

1.1 三维目标割裂,德育目标虚化

新高考秉持核心素养引领方向,高中生物教学却存在偏向“知识本位”状况,呈现三维目标不均衡态势,“知识与技能”主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成教案徒有其表条款难在课堂实际教学有效落地,教师受应试观念影响局限于知识传授而忽视学科德育价值,追根溯源是源于对德育认识有限且高考压力下教学时间被压缩所致。

1.2 德育元素挖掘不足,整合度低

生物教材里诸如生命伦理、科学精神等德育资源的充分挖掘尚未实现,教师对教材的解读多停留在知识范畴而缺少“知识点—德育点”的系统性规划,教学过程中常常孤立讲解技术原理且忽略对伦理争议的讨论,同时跨学科融合程度不足致德育元素呈零散状态而难以汇聚形成育人的有效合力。

1.3 传统讲授为主,情境创设缺失

课堂教学主要采用单向讲授方式致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难以激发学习兴趣且不利于实现德育目标,新高考所强调的情境化、实践性教学在现实中未落实好,像生态保护等教学内容缺实践环节,并且生物科技热点未融入能引发思考的情境当中,进而导致学生无法将所学知识转化为社会责任意识。

1.4 德育评价缺位,体系不完善

当前评价方式以知识测试为主,在学生道德认知、情感态度方面的评价存在欠缺,因德育效果具隐性和滞后性特点,致使评价标准不清不明确、评价主体单一且评价方式陈旧,实践活动中学生的合作精神、责任意识等常被忽略,与新高考综合素质评价要求不相契合,难以发挥评价该有的导向作用。

二、高中生物学科融入德育教育的教学策略

2.1 构建三维融合的育人目标体系

在新高考形势下,生物教学需突破以往目标设定孤立状况,以学科核心素养为指引建立知识、能力与价值导向相融合的育人目标体系,教师要依据生物学科独特性质将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四项核心素养全面贯穿教学各环节,让德育目标不再仅依附知识传授,而能与认知构建、能力培育协同,进行目标设计时得依照从课时到单元再到学期的层级逻辑关系,确保德育目标既有实际可操作性又能形成逐步上升、螺旋式发展的育人梯度以达成知识获取与价值塑造的有机整合。

以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单元教学为例,在目标设计阶段,教师确定知识目标为让学生掌握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稳定性原理,能力目标设定为借助“设计并制作生态缸”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与模型构建能力,德育目标着重于社会责任方面引导学生认识人类活动对生态平衡影响并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教学实施中,学生分组查阅资料分析不同生态系统类型特点,并结合本地湿地生态系统退化实际案例探讨人类过度开发行为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在制作生态缸过程中,学生需模拟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及能量流动,通过反复调整光照、生物种类等变量维持系统稳定以深刻体会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及自我调节机制;最终,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撰写《校园生态保护倡议书》提出减少塑料垃圾、开展绿植养护等具体举措并在校园宣传讲解。

2.2 深度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

高中生物教材存有大量丰富德育资源,需教师运用具系统性、关联性思维方式对教材文本解构分析,从家国情怀、人文关怀、伦理法制等多角度构建“知识载体—德育内涵”对应关系,通过梳理生物科学史典型事例、前沿技术伦理争议、生命现象背后哲学思考,将抽象德育目标转化为具体形象教学内容,且结合跨学科视角从社会学、伦理学、法学等领域拓展教学深度,让学生于知识构建过程中不知不觉形成正确价值观与社会责任感,达成学科知识与德育要素深度融合。

以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三“基因工程及其应用”教学为例,在教师讲解转基因技术原理时引入我国科学家在基因工程领域取得突破的相关案例,中国科学院团队运用基因编辑技术培育出抗虫水稻,借此有效解决粮食安全方面问题且降低农药污染情况,同时借助播放科研人员田间实验及开展数据分析的真实影像资料讲述其攻克技术难题、捍卫国家粮食主权的拼搏历程以激发学生内心民族自豪感与科技报国志向;在“转基因食品安全性”探讨环节,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模拟听证会活动,要求学生从消费者、科学家、政策制定者等不同角色立场出发,结合《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对转基因技术伦理界限与法律规范展开分析,学生在查阅相关文献、进行辩论交流过程中不但加深对基因工程原理的理解认识,更认识到科技创新需兼顾人类福祉以及生态安全从而树立起理性、辩证的科技伦理观念。

2.3 创新情境化德育实施路径

在高中生物教学工作当中打造由“问题驱动—实践体验—热点思辨”三部分组成的情境体系:运用贴合生活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致,依靠实践操作情境加深学生知识理解程度且提升其协作能力,借助社会热点情境培育学生批判性思维与社会责任意识,三种情境彼此交融将较抽象德育目标转变为学生可感知、能参与的教学活动,促使学生在处理实际问题进程中达成认知建构与价值内化的统一。

以人教版必修 1“细胞器”的教学情况而言,教师将“探究·实践”栏目进一步升级为“细胞工厂模型设计大赛”,课程开始前,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去查阅线粒体、叶绿体等细胞器结构与功能方面资料,并探讨工厂各部门与细胞器对应关系,如把线粒体比作“能量车间”、内质网比作“生产流水线”,到制作阶段,学生运用废旧材料(如塑料瓶、泡沫板等)展开创意建模活动,在分工协作中,有人负责绘制设计图、有人专心剪裁材料、有人进行组装调试且不断完善模型细节以展现细胞器协调配合。成果展示环节,各小组通过情景剧模拟细胞代谢过程、讲解模型设计理念并接受其他小组提问与评价,活动快结束时,教师引导学生反思“日常生活中如何落实资源循环利用以减少材料浪费”,学生结合模型制作使用环保材料经验提出“旧物改造”“垃圾分类”等倡议,整个实践过程助力学生掌握细胞器结构与功能的同时,通过团队协作培育学生创新思维与合作精神,借助对资源利用的反思强化学生生态保护意识。

结语

该研究对新高考模式下高中生物教学与德育融合遭遇的困境,予以全面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教学策略且经实践检验具切实可行性,在教育环境不断动态演变背景下,需持续加大对策略普遍适用性的研究力度并积极探寻智能化评价工具应用方式与途径,未来工作进一步着重构建学科德育融合长期有效机制,以给予更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性教育任务更坚实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 李思婷 . 新高考模式下高中生物情境教学的运用研究 [J]. 高考 ,2024(34).

[2] 于宏刚 . 基于 " 新高考 " 模式的高中生物教学策略探讨 [J]. 中华活页文选(高中版), 2024(5):0023-0025.

[3] 刘青芬 . 新高考模式下高中生物情境教学的运用研究 [C]//2024 数字化教育教学交流会论文集(下).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