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建筑技术对土建专业在地产行业工程效率与质量的影响
董肖青
青岛万科房地产有限公司 山东青岛 266000
中图分类号:TU74
建筑业正经历技术范式的深度转型,智能建造技术成为驱动产业变革的核心变量。作为房地产开发的基础支撑,土建施工的效能演进与智能技术的渗透应用形成双向互构:一方面,BIM 协同平台、装配式建造等技术重构施工组织逻辑,推动传统土建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另一方面,智能技术的集成应用对施工精度控制、工序协同效率提出更高要求,倒逼土建专业的技术标准迭代。基于技术-产业协同理论,探究智能建造背景下土建施工的效率 - 质量耦合机制,既是破解当前产业升级瓶颈的关键切口,也为新型建筑工业化提供理论观照。
1 智能建筑技术概述
智能建筑技术是将计算机、自动控制、通讯、信息等各种先进的技术与建筑艺术相融合的产物。通过智能化的设备、系统、功能与管理,使建筑达到高效、舒适、安全、节能、环保的目的。
智能建筑是从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的,伴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以及对建筑物功能的要求越来越高,智能建筑已由单纯的设备控制向系统集成、向智能管理转变。当前,智能建筑技术已被世界各国普遍采用,是当今建筑业的一大潮流。
2 智能建筑技术对土建专业在地产行业工程效率的影响
2.1 设计阶段的效率提升
2.1.1 BIM 驱动的全专业协同平
作为智能建造的底层架构,BIM 技术通过构建参数化协同模型,实现建筑、结构、机电专业的三维数据互锁。这种单一数据源模式不仅支持实时冲突检测(如管线碰撞的自动预警),更通过知识图谱技术沉淀设计经验,形成方案 - 校核 - 优化的闭环迭代。据设计过程理论,该机制使跨专业沟通成本降低,实质是将传统串行设计重构为并行协同的帕累托改进,其自动化出图功能(含图纸、算量、进度表)则打通设计- 施工的语义鸿沟,践行了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BLM)的核心理念。
2.1.2 生成式设计的智能深化应用
在 BIM 平台之上,机器学习赋能的专业软件正重塑设计逻辑:结构设计系统通过神经网络学习规范条文,生成多方案比选的最优解;给排水设计模块基于流体力学算法,自动完成管网布局的压力平衡推演。这种规则 + 数据的混合智能,超越传统 CAD 的工具属性,形成参数输入 - 方案生成 - 性能验证的智能化设计链。其学术价值在于,将形态发生理论转化为可计算的设计语法,使土木工程设计从经验依赖转向算法驱动的理性建构,这种范式变革恰是智能建筑设计-建造一体化的逻辑起点。
2.2 施工阶段的效率提升
2.2.1 预制装配式建筑技术
预制装配式建筑技术是指将建筑物的局部或整体部件在厂房内预制,并运送至工地进行组装的一种建造工艺。与传统的现场浇注施工方法相比,该工艺能大幅缩短建设工期,提高建设效率。土木工程专业在整个工程的设计、生产、施工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通过标准化设计、机械化施工,可实现“搭积木”般的快速建设,在降低工程建设成本的前提下,降低工程建设的成本与工期,提升工程质量与安全水平。
2.2.2 施工机器人与自动化设备的应用
随着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建筑工程中大量使用了建筑机器人、自动化装备等。如砌墙机器人能实现砖块的搬运、砌筑、勾缝等自动化操作,其效率高,质量好;塔式起重机自动化控制系统能使塔式起重机自动起吊、定位,有效地提高了吊装的效率与安全;喷砼机器人能够实现对砼的自动喷浆,从而大大提高砼的喷浆效果和喷浆质量。该项目的成功实施,极大地提高了建设的效率,节约了人力。
2.3 管理阶段的效率提升
2.3.1 数字孪生驱动的协同管理平台
基于 BIM 的项目管理系统通过 " 数据中台 - 业务前台 " 架构,实现土建施工进度、成本、质量的三维信息集成。该平台不仅构建动态预警模型(如进度延误的因果链分析),更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多方数据存证,形成监测 - 诊断 - 决策的闭环管理。这种分布式协同机制,使专业间信息不对称度降低。
2.3.2 物联网赋能的智能调控系统
基于传感器网络的智能监测体系,通过边缘计算实现施工现场人、机、料的实时态感知。其创新在于构建" 双重预警机制" :前端通过计算机视觉识别安全隐患(如未戴安全帽的行为模式分析),后端运用贝叶斯网络预测质量风险(如混凝土养护的温湿度耦合推演)。这种感知 - 预测 - 干预的动态调控,本质是维纳控制论在土建管理中的具身应用,使传统经验判断转向数据驱动的预防性管理。
3 智能建筑技术对土建专业在地产行业工程质量的影响
3.1 设计质量的提升
3.1.1 建筑性能的数字化预演
基于建筑物理环境理论,智能模拟技术构建光 - 热 - 声 - 能耗多场耦合的虚拟仿真空间。设计阶段通过参数化建模实现建筑性能的量化预演:采光模拟依托CIE 标准全云天模型,通风仿真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的湍流模型,能耗分析嵌入气候适应性设计理论——这种多维度的性能化设计,使建筑方案在概念阶段即完成国标指标的预验证。其创新在于,将传统经验判断转化为仿真数据 -规范阈值- 方案迭代的闭环优化。
3.1.2 结构体系的理性化建构
依托结构可靠性理论,有限元分析平台实现概念设计 - 精细化计算 - 优化重构的全流程支撑。在强度维度,基于极限状态设计法的应力云图分析,使构件截面优化精度;刚度控制层面,通过模态分析与振型分解,构建质量- 刚度- 阻尼的动态平衡体系;稳定性设计则引入非线性屈曲理论,实现薄壁结构的临界荷载精准预测。
3.2 施工质量的提升
3.2.1 测量 - 施工的闭环控制机制
基于大地测量控制理论,全站仪 -GPS- 激光水准仪的多源融合定位系统,构建毫米级精度的空间基准网。这种数据采集- 偏差计算- 动态修正的闭环控制,突破传统施工的经验依赖:在桥梁工程中,通过三维坐标实时校准实现桥墩定位误差≤ 2mm,其本质是将工程测量学的最小二乘法原理转化为施工过程的实时优化算法。而自动拌合站的智能配比系统,通过流体力学模型预测混凝土坍落度,结合自适应控制理论动态调整拌合参数,使施工质量变异系数降低——这种基于过程控制理论的精准化,重构了人- 机- 料的协同逻辑。
3.2.2 非接触式监测的智能诊断体系
基于材料损伤力学,超声波探伤与红外热成像构建结构健康的非破坏性检测矩阵。前者通过应力波传播理论识别内部缺陷(如混凝土孔洞的声时 - 振幅联合分析),后者利用热传导方程诊断隐性裂缝(如钢结构焊缝的温度梯度异常识别)。更具理论价值的是,物联网传感网络构建的时空监测立方体:在大体积混凝土中埋设分布式光纤,通过布里渊散射原理实时解算温度- 应变场分布,这种基于智能传感理论的动态预警,将传统事后检测升级为过程预防。在钢结构工程中,应力传感器阵列结合有限元模型修正,形成监测数据 - 力学模型 - 安全阈值的智能诊断链,其学术创新在于实现结构健康监测的数据- 知识双轮驱动。
3.3 运维质量的提升
3.3.1 设施设备的智能管理
在智能建筑技术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智能化的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实现了对建筑内电气、暖通、给排水、电梯等设施的统一监测与管理。通过对装备运行参数的实时监测,能够对装备的运行状况做出诊断与预报,及早发现装备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维护与维护,从而提升装备的工作效率与可靠性。此外,该系统还能结合建筑物的实际用途及外部环境状况,对装置的操作参数进行最优调整,从而达到节能的目的。比如,利用系统对空调系统的操作参数进行优化调整,能够在保证室内舒适性的同时减少系统的能量消耗。
3.3.2 建筑空间的智能化管理
建筑空间的智能化管理系统能够实时监控与分析建筑物内部的空间使用状况,从而达到合理配置与有效使用的目的。比如,通过在建筑物中设置人体位置、感应装置等,实现对建筑物内部各部位的人员分布及活动规律的实时掌握,并据此对办公空间、会议室、停车场等进行合理的规划与配置,提升空间利用率;该系统能够依据室内光线状况及人体运动状态,对室内光线强度及窗帘开闭程度进行自动调整,创造出舒适的光环境,并减少建筑能耗。
4 智能建筑技术对土建专业在地产行业应用影响的案例分析
4.1 案例一:某智能办公大楼项目
4.1.1 项目背景
本工程为一栋集办公、会、商、食为一体的办公大厦,其中地面 20 层,地下 3 层,占地 10 多万平方米。项目业主期望将其打造成一个智能化、绿色化、高效率的办公大楼,从而提高大厦的整体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4.1.2 智能建筑技术应用
第一,建设设施自动化系统:利用国际上最先进的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BAS),对建筑的空调、通风、照明、电梯等实行统一的监测与管理。在此基础上,利用传感器与控制器,实时监控装置的工作状态及参数,并对其进行自动调整,从而达到提高装置运行效率,降低能耗的目的。第二,通讯网络系统:建立了一套高速稳定的通讯网络体系,包括有线网,无线网,电话系统,视频会议系统等,以满足建筑内部人员的通信与信息交换需要。同时,为保证整个网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采取了相应的安全保护措施。第三,安保系统:设置门禁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入侵报警系统,消防报警及联动控制系统,可以对大厦进行全面的安保监控。采用智能监测与预警技术,有效地提高了安保工作的效率与精度。第四,智能照明系统:利用智能照明技术,通过对室内、室外环境的照明状况以及人们的活动状况,对照明进行自动调整,从而达到对室内环境进行节能、智能化的管理。
4.1.3 效果分析
第一,运用 BIM 技术对项目的设计与建设进行协调,可有效地降低设计变更与返工的数量,从而缩短设计与建设的时间。在工程中采用预制拼装工艺,可以极大地提高工程的效率,缩短工程工期。第二,通过准确的仿真和分析,对建筑物进行了优化,使其达到了更好的效果;高精度的施工工艺控制,智能化的质量监测,保证了工程的质量,降低了工程的隐患;对设施、设备进行智能化管理,对建筑物进行智能化管理,可以有效地改善运行质量,延长建筑物的生命周期。第三,指挥施工技术的运用,可减少建筑能源消耗与运行费用,提升建筑物的利用率与附加值,给工程业主带来明显的经济利益。
4.2 案例二:某智能住宅小区项目
4.2.1 项目背景
本工程为一集多幢高层住宅及配套商业、幼儿园为一体的大型居住区,占地约 20 万平方米。项目开发商期望借由智慧建筑科技的运用,创造一个舒适、安全、便捷、节能的智慧型住宅区,提升社区的整体品质与市场竞争力。
4.2.2 智能建筑技术应用
第一,智慧家庭系统:在每家每户都安装了一套智慧家庭系统,住户可以利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设备对家里的灯光、窗帘、空调、热水器等进行遥控,从而达到家庭的智慧管理。此外,该系统还具有安全报警,环境监控等多种功能,为住宅的安全、舒适提供了保障。第二,智慧停车管理系统:通过车牌识别,车位引导,逆向寻车等技术,建立了一个智能化的停车场管理系统,可以有效地提升停车场的利用率和管理水平,为居民提供便利。第三,智慧物业管理系统:通过建立智慧物业管理体系,对物业收费、报修维修等进行信息化管理,从而提升物业管理工作的效能与服务品质,提升业主的满意度。第四是智能化保安系统:在小区内安装视频监控系统、门禁管理系统等,对住宅小区进行全面的安保监控与管理,为住户的生命和财产提供保护。
4.2.3 效果分析
第一,智慧住宅系统、智能停车管理系统等智能建筑科技的运用,使住户生活更加舒适、方便、安全,从而提高居住质量。第二,智慧物业管理系统的运用,使物业管理工作流程得到了最大程度地改善,同时也为业主提供了更好的服务。第三,智慧建筑科技的运用,可提升住宅品质与市场竞争能力,提升物业价值,提升物业售价及销售进度。
5 总结
本文主要研究智能建筑技术,对土建专业在地产行业工程效率与质量的影响。经过深入分析得知智能建筑技术对土建专业在地产行业工程效率的影响体现在设计阶段的效率提升,施工阶段的效率提升以及管理阶段的效率提升。而智能建筑技术对土建专业在地产行业工程质量的影响,体现在设计质量的提升,施工质量的提升以及运维质量的提升,本文通过两个具体案例验证了智能建筑技术的优势,因此,未来土建专业在进行工程建设的过程中,需要更好地利用智能建筑技术,不断提高项目的效率和品质。
参考文献
1] 李锋 , 张兰涛 . 建筑工程中的智能化技术应用与发展 [J]. 佛山陶瓷 ,2024,34(06):75-77.
[2] 夏之俊 , 康一 . 智能化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J]. 集成电路应用 ,2024,41(03):419-421
[3] 朱永新 . 智能化技术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 [A] 第五届电力工程与技术学术交流会议论文集[C]. 广东省国科电力科学研究院, 广东省国科电力科学研究院,2024:2.
[4] 戚彬 . 智能建筑技术对城市能源效率的影响研究 [J]. 城乡建设 ,2023,(24):48-4
[5] 龙丽芳 . 智能化技术助力建筑工程造价专业改革与优化研究 [J].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 ,2023,32(06):105-109.
[6] 杨静 , 叶金辉 , 邹越 , 刘静 . 民用智能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技术研究方法 [J]. 资源节约与环保 ,2018,(07):113.
[7] 寿大云 , 龚延风 . 智能建筑概论 [M].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601.206.
作者简介:董肖青(1986—),男,汉族,人,本科学历,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工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