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专业教师企业实践的价值探索
李若男
石家庄财经职业学院 河北省石家庄市 051130
一、引言
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明确要求职业院校教师定期赴企业实践,以提升“双师型”教师比例及实践教学能力(《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1]。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承担着培养一线幼教人才的重任,其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力素养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暑假期间,作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深入本地教育机构,承担 3-8 岁年龄段儿童的课外阅读课程教学任务。本文旨在梳理此次企业实践经历,分析其在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反哺教育教学改革方面的价值。
二、实践背景与意义:连接校园与市场的桥梁
(一)政策驱动与实践要求
教师企业实践是建设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关键环节,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
(二)学前教育专业特殊性
面对 0-6 岁(延伸至 8 岁)儿童的教育,实践性极强。教师需持续更新对儿童发展、市场需求及教育技术的认知。
(三)聚焦儿童阅读的价值
早期阅读是儿童语言、认知、社会性发展的核心载体,是《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2] 及《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3] 强调的重点。了解社会机构在阅读指导上的理念、方法、资源,对优化校内课程至关重要。
(四)实践意义:
1. 教师层面:更新知识技能,体验真实岗位需求,提升实践教学与指导能力。
2. 教学层面:获取鲜活案例,检验并修正理论,推动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
3. 校企层面:增进了解,探索合作新路径(如共建课程、开发资源、优化实习)。
三、实践过程与内容:深入3-8 岁阅读教育现场
(一)岗位融入:担任暑期“绘本阅读与创意表达”课程主讲教师,面向 3-4 岁(亲子班)、5-6 岁(幼儿班)、7-8 岁(幼小衔接班)三个年龄段儿童。
(二)核心工作内容:
1. 课程设计与实施:基于机构大纲与不同年龄段儿童发展特点(如3-4 岁侧重感官体验、简单重复;5-6 岁侧重情节理解、角色扮演;7-8岁侧重深度思考、表达创造),设计并执行主题阅读活动。
案例:针对5-6 岁班《好饿的毛毛虫》,设计“食物排序”、“毛毛虫变蝴蝶”手工、“一周食谱”创编等活动,融合数学认知、艺术表达与语言运用。
2. 一线教学与互动:直接面对儿童及家长(亲子班),运用讲读技巧、提问策略、游戏化教学、多媒体辅助等手段引导阅读,观察记录儿童阅读行为与兴趣点。
3. 市场观察与需求分析:了解家长对阅读教育的期望(如识字量、表达能力、兴趣培养)、机构特色课程设置(如分级阅读、戏剧绘本、阅读思维)、运营模式及市场竞争点。
4. 参与教研与反思:与机构资深教师交流研讨,分享高职院校教学理念,探讨实践中遇到的挑战(如个体差异应对、家长沟通技巧、课堂管理策略)。
四、实践收获与反思:碰撞、融合与成长
(一)核心收获:
1. 深化对儿童阅读发展的理解:直观观察到不同年龄段儿童在注意力、理解力、表达力上的显著差异及个体多样性,强化了“以儿童为中心”、“尊重个体差异”的教育理念。
2.掌握前沿实践方法与技术:熟练运用了更丰富的绘本讲读技巧(如声效、道具、互动提问)、多元化的延伸活动设计(戏剧表演、艺术创作、科学探究、项目式学习),接触并应用了机构使用的数字阅读平台及互动工具。
3. 洞察市场需求与行业动态:明确感受到社会对儿童早期阅读能力培养的高度重视,家长对趣味性、专业性、效果可视化的需求,以及机构在课程体系化、服务精细化、师资专业化上的竞争态势。
4.提升“双师”素养与实践教学能力:将理论知识在真实场景中应用、检验与修正,显著提升了课堂组织管理、应变沟通、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 获取宝贵教学资源与案例:积累了丰富的优秀绘本应用实例、活动设计方案、典型儿童行为观察记录及家长沟通案例,成为校内教学的鲜活素材。
(二)关键反思:
1.理论到实践的鸿沟:校内教学更侧重理论体系的完整性与普适性,而机构实践更强调解决方案的即时性、趣味性与个性化。如何在校内教学中更好地模拟真实情境、培养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2.“高职特色”的强化:高职生源特点决定了教学需更突出应用性、操作性。实践经历启示,需在校内课程中加大模拟实训、案例分析、项目任务的比重,强化如活动设计、组织实施、沟通表达、观察评价等核心岗位能力。
3. 校企深度合作的瓶颈:短期实践虽有益,但深度参与课程共建、标准研发、师资互聘等长效机制尚未形成。需探索更稳定、互惠的合作模式。
五、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建设的启示
(一)课程体系优化:增设或强化《儿童早期阅读指导》《绘本教学法与活动设计》《家庭教育指导(阅读方向)》等课程模块,将实践中获得的新方法、新资源(如优质分级读物、数字资源、创意活动库)融入教学内容。
(二)教学模式改革:
1. 强化情境模拟与实践环节:在《幼儿园语言教育》《学前儿童文学》等课程中,大量引入真实案例,设计模拟课堂、微格教学、阅读活动方案设计与实施等任务。
2. 项目式学习(PBL):围绕“为5 岁幼儿设计主题阅读周活动”、“解决多动症儿童阅读困难”等真实问题开展学习。
(三)深化校企合作:
1. 共建实践基地与资源库:与优质教育机构共建长期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共同开发实训项目、教学案例库、数字化资源。
2.共研人才培养标准与课程:邀请行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标准制定,确保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紧密对接。
3. 探索“订单式”培养或特色方向:如“儿童阅读指导师”方向班,满足市场特定需求。
六、结语
此次赴教育机构进行的暑期企业实践,是一次深入行业前沿的宝贵学习经历。通过亲身参与 3-8 岁儿童的课外阅读指导工作,不仅极大地丰富了个人的实践智慧,深化了对儿童发展和市场需求的认知,更清晰地看到了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上优化与提升的空间。教师企业实践绝非“走过场”,而是连接理论教学与真实岗位需求的核心纽带,是锻造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提升高职学前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最终服务于儿童全面发展的关键路径。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并持续推进教师企业实践的制度化、深入化、实效化,并以此为契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共同为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卓越学前教育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 2019.
[2] 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2001.
[3] 教育部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2012.
[4] 李季湄,冯晓霞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 [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3.
[5] 周兢 . 早期阅读发展与教育研究 [M].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姓名:李若男,出生年月1997.9,女,汉族,籍贯:,所在院校:,职称:助教,学历: 本科,研究方向: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