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指向学科融合的小学语文古诗有效教学策略

作者

徐琴琴

金华市浦江县黄宅镇第二小学

引言:

新课程标准和教育理念的更新,要求小学语文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古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也需要在新的教育背景下进行创新和改革,以适应学生发展的需求和教育教学的现代化要求。

一、学科融合视野下的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特点

(一)多学科知识融合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已跨越传统界限,迈向了多维度、跨学科的新领域。在课堂上,我们不再仅仅依赖文字解读,而是巧妙地融入音乐元素,以悠扬的旋律创设情境,让古诗的情感与氛围在音符间流淌,使学生仿佛穿越时空,亲历古人的心境。同时,美术的介入让古诗中的山水、花鸟、人物跃然纸上,学生得以通过色彩与线条感受古诗的具象美。此外,体育活动的融入也别具匠心,通过模拟古诗中的场景或动作,让学生在动态中领悟古诗的静态之美与动态之韵。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更是极大地拓宽了古诗教学的时空边界,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资源探索古诗背后的历史故事、文化背景,让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且富有深度。

(二)多维度理解古诗

跨学科融合的教学模式,为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深度。学生们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文字阅读,而是能够通过音乐的旋律感受古诗中细腻的情感基调,仿佛与诗人心灵相通;美术的笔触则帮助他们将古诗中的抽象意境转化为直观的画面,让美景与哲思跃然眼前;体育活动的巧妙结合,则让学生在身体的律动中体验古诗中描绘的动态美,增强了对诗歌内容的直观感知;而信息技术的运用,更是如同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世界的窗,让学生能够穿越时空,深入了解古诗背后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内涵,从而在多维度、多层面的体验中,更加深刻地把握古诗的精髓与魅力。

(三)情境创设

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我们巧妙地运用音乐、视频与图片等多种媒介,精心构筑起一个个生动的学习情境,引领学生穿越时空的隧道,亲临其境地感受古诗的魅力。以《枫桥夜泊》为例,当低沉而悠远的古筝旋律缓缓响起,那如泣如诉的音符仿佛化作了寒夜中的霜风,轻轻拂过学生的心田,瞬间将他们带入了一个孤寂而清冷的江南水乡。视频中,月光下的枫桥、远处依稀可见的渔火、以及那偶尔传来的寒山寺钟声,一帧帧画面交织成一幅幅动人的画卷,让学生仿佛亲眼目睹了诗人张继那夜泊枫桥时的所见所感。如此情境之下,学生们自然而然地沉浸其中,深刻体会到了诗人那份难以言喻的愁绪与孤寂,古诗的情感与意境也在他们的心中悄然生根发芽。

二、学科融合视野下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策略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教授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之作《静夜思》时,教师巧妙地运用了情境创设的教学策略,为学生打造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心灵之旅。课堂上,教师精心挑选了一系列高清的月夜图片与视频,通过多媒体设备缓缓展现,那轮皎洁的明月高悬夜空,银辉洒满大地,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夜晚氛围。与此同时,轻柔的古筝曲悠然响起,旋律悠扬,如同天籁之音,与画面相得益彰,瞬间将学生带入了一个充满诗意的世界,教师引导学生闭上双眼,深呼吸,放松身心,仿佛穿越时空的隧道,来到了那个静谧的夜晚。学生们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始想象自己独自站在窗前,凝视着那轮明月,心中涌动着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随着想象的深入,学生们仿佛能感受到诗人李白在写下《静夜思》时的那份孤独与哀愁,对“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描绘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对“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思乡之情也有了更加真切的感受。

(二)跨学科融合,丰富教学内容

在《登鹳雀楼》的古诗教学中,教师巧妙地实现了与音乐、美术、历史及科学等多学科的深度融合,为学生呈现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知识盛宴。首先,通过历史学科的融入,教师详细讲解了鹳雀楼作为古代建筑奇迹的历史背景和它在地理位置上的独特之处,使学生们仿佛穿越时空,亲历了那座古楼的辉煌与沧桑。接着,美术学科的引入,则让学生们化身为小画家,以手中的画笔为媒介,将诗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壮阔景象以及诗人登高望远的豪情壮志一一呈现于画布之上,既锻炼了他们的审美能力,又加深了对诗句意境的感悟,教师还巧妙地结合了科学学科,引导学生们从光学的角度探讨“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一千古名句所蕴含的科学原理。通过简单的物理实验或动画演示,学生们直观地理解了光的传播、视线的延伸与高度变化之间的关系,不仅拓宽了他们的科学视野,也让古诗中的智慧之光在现代科学的照耀下熠熠生辉。

(三)引导自主学习,培养探究能力

在《春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积极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活力。课程伊始,学生首先被赋予自主权,独立阅读诗歌,沉浸于孟浩然笔下那细腻温婉的春日画卷。随后,教师精心设计了一系列启发性问题,如“诗中哪些细节勾勒出了春日的勃勃生机?”“诗人运用了哪些精妙词汇来表达对春日的无限眷恋?”这些问题如同钥匙,打开了学生思考与探索的大门,学生被分为若干小组,围绕这些问题展开热烈讨论。在小组内,他们畅所欲言,不仅结合个人生活经验,还积极调动课外积累的知识,相互启发,共同构建对《春晓》的多元解读。讨论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充分锻炼,探究精神也得以萌芽滋长。最终,各小组代表轮流上台,自信满满地分享本组的见解与收获,而教师的适时点评与总结,则为学生提供了必要的引导与升华,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一次充满智慧碰撞与情感共鸣的学习之旅。

(四)注重诵读与表演,体验诗歌韵味

在《江雪》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巧妙地运用了诵读与表演相结合的教学策略,引领学生深入体验诗歌的独特魅力。首先,教师以身作则,进行了示范诵读。在诵读过程中,教师精心调控语速的快慢与语调的高低,时而低沉缓慢,以传达出诗歌中那份孤寂与清冷的氛围;时而略作停顿,给予学生思考与想象的空间,让他们仿佛能听见雪花轻轻飘落的声音,感受到那份静谧与深远,学生们在教师的引导下,纷纷模仿起教师的诵读方式,有的轻声细语,有的则尝试用更加深沉的语调来诠释自己的理解。个人诵读时,学生们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与诗人柳宗元进行着一场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小组诵读时,则相互借鉴,共同营造出一种更加和谐的诵读氛围,教师还组织学生进行了角色扮演。学生们穿上简单的古装,化身为诗中的渔翁,手持钓竿,站立在模拟的江雪之景中。随着音乐的响起,他们缓缓步入场景,开始表演。通过表情、动作以及简短的台词,学生们生动地再现了诗歌中的场景,将渔翁那份孤傲与坚韧展现得淋漓尽致。这样的表演形式,不仅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了诗歌的韵味和情感,还极大地增强了他们的参与感和表现力,使《江雪》的教学更加生动有趣,深入人心。

结语:

学科融合视野下的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不仅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革新,更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一次有力推动。它让我们相信,在未来的教育道路上,只要我们不断探索、勇于创新,就能为孩子们打开一扇扇通往知识海洋和心灵世界的大门,让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宽广。

参考文献:

[1] 姜煜.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策略研究[J]. 读好书 ,2024,2(12).

[2] 蓝伶俐. 学习任务群的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策略研究[J]. 现代教育与实践 ,2024,6(8).

[3] 邓娴. 学科融合视野下的小学语文古诗教学[J]. 湖北教育( 政务宣传 ),2024(04):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