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时代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建设路径分析
刘媛佳
呼伦贝尔市阿荣旗查巴奇鄂温克族乡农牧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引言:
电子商务的普及深刻改变了传统农业经济的运行模式,农产品线上交易规模持续扩大,但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进程相对滞后,存在数据孤岛、技术应用不足、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与溯源的需求日益增长,进一步凸显了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国家大力推进“数字乡村”战略,为农业信息化提供了有力支持,探索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有效路径,对于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具有重要意义。
1. 搭建农产品电商数据平台,实现产销精准对接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核心路径是搭建农产品电商数据平台,实现产销精准对接,传统农业经济中,信息不对称问题突出,农民往往难以掌握市场需求动态,导致农产品滞销或低价竞争。借助构建覆盖生产、流通、销售全链条的电商数据平台,能够整合上下游资源,打破地域限制,平台可依托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实时采集农产品种植规模、成熟周期、品质检测等生产端数据。对接批发市场、商超、社区团购等销售渠道的需求信息,形成动态数据库,利用智能算法分析供需匹配度,为农户提供种植建议、上市时机预测和渠道推荐,避免盲目生产。
农产品电商数据平台的建设需注重实用性与普惠性,避免陷入技术复杂化的误区,平台设计应简化操作界面,支持方言语音交互和图文引导,帮助文化程度有限的农户快速上手。在基础设施层面,可与邮政、供销社等农村现有服务网点合作,设立数据采集终端,解决偏远地区网络覆盖不足的问题,平台需建立多方参与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入驻,形成规模化数据资产。信息化建设必须配套政策保障,包括制定农产品数据标准、加强隐私保护、开展数字技能培训等,确保技术红利真正惠及农业主体,最终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的高效衔接。
2. 开展农户电商运营技能培训,提升线上销售能力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建设路径中,开展农户电商运营技能培训是至关重要的一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农产品线上销售已成为拓宽市场的重要渠道,但许多农户由于缺乏专业的电商知识和技能,难以有效利用这一平台。政府、农业合作社或第三方服务机构应牵头组织系统化的培训课程,内容涵盖电商平台操作、产品展示优化、物流管理、客户服务及营销策略等基础技能。培训形式可以多样化,如线下集中授课、线上视频教学或实地指导,确保农户能够根据自身需求灵活参与[1]。
提升农户线上销售能力不仅是技术层面的赋能,更是思维方式的转变,在培训过程中,除了传授实操技能,还应注重培养农户的市场意识和互联网思维,使其能够主动把握消费者需求变化,灵活调整销售策略。培训应强调数据思维的培养,引导农户学会分析简单的销售数据,如流量、转化率等,从而优化运营效率,为了确保培训效果的可持续性,后续支持机制也必不可少,如建立线上答疑社群、定期回访指导等,帮助农户解决实际运营中的问题。
3. 建立农产品溯源信息系统,增强消费者信任度
建立农产品溯源信息系统是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关键路径,系统借助记录农产品从生产、加工、运输到销售的全链条数据,实现全程透明化管理,例如消费者可以利用扫描产品包装上的二维码,查看农产品的种植地点、施肥用药记录、采收时间、检测报告等详细信息。透明化的信息展示不仅能够有效缓解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担忧,还能帮助优质农产品建立品牌信誉。
农产品溯源信息系统的建设需要多方协同推进,包括政府、企业、农户和消费者的共同参与,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制定统一的溯源标准和数据接口,避免各平台系统互不兼容的问题。农业企业则需承担技术落地的责任,将溯源模块嵌入电商平台或自有销售渠道,农户作为生产端主体,需配合完成基础数据录入,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及时性。系统在设计上应注重简洁实用,例如采用低成本的二维码标签而非高端传感器,以降低推广门槛,对于消费者而言,溯源信息的意义在于“看得懂、信得过”,因此界面设计要直观明了,避免专业术语堆砌。
4. 整合物流冷链资源,优化生鲜农产品配送效率
整合物流冷链资源是提升生鲜农产品配送效率的关键路径,随着消费者对生鲜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传统的物流模式已难以满足其对时效性和保鲜度的要求,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需重点推动冷链物流网络的智能化升级。借助物联网技术实现对冷链运输全程的温湿度监控,确保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的品质稳定,利用大数据分析优化配送路线,减少中转环节,降低损耗率。整合分散的冷链仓储资源,建立区域化共享冷库,能够有效解决中小农户仓储能力不足的问题,鼓励第三方物流企业参与冷链体系建设,形成覆盖生产、运输、销售全链条的协同机制,从而缩短配送时间,提升消费者满意度[2]。
优化生鲜农产品配送效率还需依托信息化手段打通供应链上下游的数据壁垒,利用搭建统一的农业电商平台,将农户、物流企业和终端消费者纳入数字化管理体系中,实现订单、库存和配送信息的实时共享。例如采用智能分拣系统和自动化包装技术,可以大幅提高物流中心的作业效率,而基于人工智能的预测模型则能精准匹配供需关系,减少库存积压和资源浪费。
5. 构建电商服务中心,提供一站式技术支持
构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电商服务中心,是推动农业产业升级的关键路径,电商服务中心的核心功能是为农户、合作社及农业企业提供一站式技术支持,涵盖电商平台搭建、运营管理、物流协调及市场推广等全流程服务。借助整合线上线下资源,服务中心能够帮助农业主体快速接入电商生态,降低技术门槛,例如为农户提供简易化的店铺开设工具,指导产品上架与页面优化。
电商服务中心的建设需注重本土化与普惠性,避免过度依赖复杂数据或高端技术,结合地区农业特色,设计符合实际需求的服务模块,如针对生鲜农产品的冷链物流解决方案,或为小农户设计的低成本营销工具。借助培训与驻点帮扶,提升基层主体的信息化应用能力,例如定期开展电商操作培训、孵化农村电商带头人,服务中心还可与地方政府、行业协会合作,搭建区域性农产品品牌推广平台,利用直播、短视频等低门槛渠道扩大市场影响力。
结语:
电商时代的到来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注入了新动力,但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借助分析信息化建设的核心逻辑与关键环节,揭示了其对于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作用。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发展需结合技术革新与产业需求,构建高效、智能的管理体系,只有持续推进信息化建设,才能充分发挥电商平台的潜力,助力农业经济提质增效,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坚实支撑。
参考文献:
[1] 余淙 . 电商时代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建设路径 [J]. 中国集体经济 , 2024, (14): 62-65.
[2] 王楷 . 电商时代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思考探究 [J].山西农经 , 2023, (14): 137-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