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小学一年级美术教学之我见
邹佳奇
上海市青浦区华新小学
本学期,我承担了一年级美术教学工作,恰逢教材课改全面推进。在这一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新课程理念、全新的教材内容以及更为严格的教学要求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通过不断地在教学实践中摸索、调整与创新,我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也发现了自身存在的不足。
一、新课改教材的实践收获
(一)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兴趣
新教材充分考虑到低龄儿童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在主题设计上极具趣味性。例如《有趣的泡泡》《我的太阳朋友》等课程内容,贴近孩子们的日常生活,容易引发他们的共鸣。在教学过程中,我积极尝试采用游戏化的导入方式,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有趣的泡泡》一课中,我带领学生来到操场,让他们亲自吹泡泡,观察泡泡在空中飞舞的形状、大小以及折射出的五彩光芒。孩子们兴奋地追逐着泡泡,时而欢呼,时而蹲下仔细观察,现场气氛十分热烈。回到教室后,我又组织了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们想象自己是泡泡,在不同的场景中自由“飘动”。通过这些充满趣味的导入方式,学生们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显著提高。在随后的绘画表现环节,他们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思维模式,而是大胆想象,有的将泡泡画成承载着梦想的飞船,有的把泡泡描绘成会说话的小精灵,展现出了丰富的创造力。
(二)跨学科融合的初步尝试
新课改大力倡导美术与语文、科学等学科的联动,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在《七彩飞虹》一课的教学中,我将美术与科学进行了有机结合。首先,我为学生们演示了彩虹形成的科学小实验:在阳光下,用喷雾器向空中喷水,一道绚丽的彩虹瞬间出现在眼前。学生们被这神奇的现象所吸引,纷纷发出惊叹声,并提出了许多关于彩虹的问题。借此机会,我引导他们仔细观察彩虹的色彩变化,讲解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排列顺序和特点。在美术创作环节,我教授学生水彩渐变技法,让他们将观察到的色彩变化运用到绘画中。学生们通过动手实践,不仅掌握了色彩知识,还提升了观察能力和综合探究能力。此外,在部分课程中,我还尝试将美术与语文相结合,让学生根据绘画作品编写小故事,或者根据文学作品进行绘画创作,实现了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促进和补充。
(三)评价方式多元化
传统的美术评价往往以“像不像”作为单一标准,这种评价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力培养。在新课改背景下,我积极转变评价观念,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我设立了“创意星”“合作星”“进步星”等多个评价维度,全面关注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在评价过程中,我注重学生的自评、互评和教师点评相结合。例如,在完成《我的自画像》这一作品后,我先让学生自己介绍创作思路和对作品的满意之处,然后组织小组内成员互相评价,从线条运用、色彩搭配、形象特点等方面提出建议和优点。最后,我再进行总结性点评,肯定学生的努力和进步,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通过这种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学生们能够更加全面地认识自己的作品,部分原本内向、对美术缺乏信心的学生,在正向反馈中逐渐建立起了对美术学习的热情和信心,开始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美术活动中。
二、教学中的不足与挑战
(一)课堂生成性问题的把控不足
一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在课堂上常常会提出一些超出预设的问题。例如,在学习《七彩飞虹》时,有学生提出“为什么彩虹一定是七种颜色?其他颜色不能组成彩虹吗?”面对这些充满童趣和探索精神的问题,我虽然鼓励学生进行开放性思考,但由于缺乏即时引导策略,有时无法将学生的问题巧妙地融入到教学环节中,导致课堂节奏变得松散,教学任务不能按时完成。这反映出我在教育机智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需要进一步加强对课堂生成性问题的把控能力,学会灵活调整教学思路,将学生的疑问转化为教学资源,引导他们进行更深入的探究。
(二)分层教学的落实不够细致
由于学生的成长环境和家庭背景不同,他们在美术基础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新教材中的部分创作任务,如《剪剪撕撕贴贴画画》,对于动手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具有一定难度。虽然我尝试通过分组协作的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让能力较强的学生带动能力较弱的学生,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个别学生仍然过度依赖教师的协助,无法在小组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此外,我在设计教学任务时,未能充分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缺乏清晰的阶梯式任务单,导致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吃力或过于轻松,影响了学习效果。
(三)传统文化渗透的深度不足
新教材增加了许多传统工艺启蒙内容,如《彩泥生肖》,旨在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热爱。然而,由于我自身对民间美术知识的储备有限,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是简单地教授学生制作方法,让他们进行形式上的模仿,未能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例如,在讲解生肖文化时,只是介绍了每个生肖的基本形象和特点,没有将生肖背后蕴含的文化寓意、传说故事以及与人们生活的紧密联系等内容进行深入讲解。这使得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停留在表面,无法真正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不利于传统文化在美术教学中的传承与发展。
三、改进方向与未来计划
(一)深化新课标学习,优化教学设计
利用暑期时间,我将系统研读《艺术课程标准(2022 版)》,深入理解“审美感知”“文化理解”等核心素养的内涵和要求。在今后的教学设计中,我将紧密围绕这些核心素养,结合教材内容,设计更多生活化、项目式的学习案例。例如,开展“校园色彩探险家”主题活动,让学生们分组对校园内的色彩进行观察和记录,分析不同色彩在校园环境中的运用和作用,然后通过绘画、手工制作等方式,为校园设计新的色彩方案。通过这样的项目式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让美术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建立动态资源库,助力分层教学
为了更好地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我计划建立一个动态的美术教学资源库。在日常教学中,我会收集学生创作的典型案例,包括线条练习、色彩搭配、构图设计等方面的优秀作品和具有代表性的问题作品,并按照难度进行分类整理,形成“资源包”。这些“资源包”将为不同能力的学生提供参考,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基础案例,逐步掌握基本的美术技能;能力较强的学生则可以从优秀案例中获取灵感,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创作水平。此外,我还将在班级中增设“小老师互助制”,选拔美术能力较强、责任心强的学生担任“小老师”,在课堂练习和课后辅导中,协助教师帮助其他同学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共同进步。
新课改的浪潮为美术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带来了诸多挑战。作为一名小学美术教师,我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始终保持“学习者”的心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提升专业素养,努力在儿童视角与学科素养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让美术课堂真正成为滋养学生创造力与审美力的肥沃土壤,帮助每一位学生在美术学习中收获成长与快乐。
2025.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