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走进课文到走向社会
张漪伟
上海市青浦区初等职业技术学校
“新课程、新教材”的双新教育理念,是2022 年在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实施的一项系统性教育改革举措。这一改革要求语文学科需要培养学生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项核心素养。也就是说,学生通过学习语文,能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能够在生活中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能够在日常交际中运用为人处世的智慧,能够通过文字感知到生活的真善美。
因此,面对教育改革的需求,特教中职学校的语文课程教什么,怎么教一直是各校教研团队重点关注的问题。2022 年,在“双新”教育改革的背景下,《上海市特殊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班)语文教学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指导意见”)顺利出台,这不仅给各校教研团队提供了课程设计的方向,也为一线教师的教学设计指明了道路。而在文件中也指出,特教中职语文课程的任务不仅仅需要培养学生的人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需要让学生具有“职业发展所必须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面对已有教材,需要研读文件精神,深入分析教学材料,合理设计教学重点,并结合校内已有教学、职业体验等资源,构建符合学生学情的校本内容,促进学生的职业发展,帮助学生做好就职准备。
一、特教中职语文教学中现有的教学情况
1. 学生语言能力差异较大
由于个体思维能力水平的不同,特教中职生的语言积累和语言表达能力相差较大,将语文知识迁移到专业学习中的能力也不尽相同。例如在应用文写作《领料单》一课的学习中,在对于语言能力较好的学生,其在教师简单指点后便可以根据要求完成专业教室原料记录表的记录,而对于语言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由于其识字量较少,对于专业词语的认知不足,不仅无法看懂记录表,甚至难以配合老师与同学清点原材料。这就使得教师在进行应用文教学中,难以把握教学的内容和重难点,造成部分学生“吃不饱”,部分学生“吃不好”的现状,进而影响学生职业素养的发展。
2. 教材内容与职业发展融合困难
与不同特殊中职校的语文教师交流中我们得知,在 2022 年《指导意见》下发后,各校依照要求和自身学情汇编了相应的校本教材,教材内容在职业素养的培养方面已经有所侧重。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发现,由于学生的学情所限,选编的教材内容基本来自各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中高年级语文课文,这些课文虽然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但和职业发展的融合却并不紧密。这也就造成自编教材单元设计内容混杂,科学性不足,语文学习内容较难全面地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二、特教中职语文教学促进学生职业发展的方法与实践
1. 研读文件要求,语文学习融合职业教育
对于即将面临实习的特殊中职学生来说,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即将步入社会的压力,学生迫切地需要学习一定的语言文字运用技巧,并能在今后真实的职业、生活情境中与他人进行对话及交流,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进而获得较好的职业生活体验,得到促进自身的职业技能发展的正循环。而语文课堂在此培养方面存在独特的优势。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可以依托课文内容,不仅可以从字、词、句、篇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还可以结合学生职业技能学习情况,教授学生如何把握语言运用规律,将学到的语文知识迁移到职场生活情境中,进而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但在语文教学中结合学生的职业发展内容并非可以生硬拼凑、毫无章法,而是要依托相关文件的精神和要求,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进而帮助学生提升个人素质,促进全面发展。根据《指导意见》的要求,特教中职语文课程包括 8 个基础模块专题和 4 个职业模块专题组成。这些专题有相应的教学要求,且并不是独立存在、毫无关系,而是需要相互匹配,同步开展学习。
2. 深入分析学情,教学主题奠基职业素养
我校特教部中职语文教材的选编虽然符合《指导意见》中的专题要求,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对于部分课文,如果完全按照普教中的教学主题进行教学,则存在“水土不服”的情况,大大丧失了文章培养职业素养的可能性。那么,在特教中职语文教学中,我们又该如何结合职业发展,重新对文章进行编排呢?
在对已经参与工作的实习生、毕业生走访后,我们发现特殊学生在实习就业期间,在人际交往、工作沟通、责任承担等方面面临着较大的困境,这也使得部分有工作能力的特殊学生,在参与工作一段时间后迫于心理压力选择辞职,最终难以再次进入社会自立。
因此我们在进行文章编排时,围绕学生今后在职场中会存在的困境,抽取部分教学内容重新规划了教学主题。以我校语文学本第二册课文《亡羊补牢》为例,此篇课文曾仿照普教教材被编入“办法”模块,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知错就改”这一精神品质。然而,在对学生的学情进行分析后,我们将其编入以“直面错误”为主题的模块,并抽取《羚羊木雕》、《顶碗少年》两篇课文,辅以《编辑检讨书》这一写作内容,共同围绕“做错事情后怎么办”这一情景,从面对错误的情感、行为、精神三个方面,充分帮助学生感知和锻炼在生活和职场中出现错误时正确的处理方式,让学生提高受挫时的心理承受能力。
3. 重视学科融合,学习过程养成职业习惯
特教中职生在经过三年的学科教学后,将步入实习阶段,迈出踏入社会的“第一步”。而根据《指导意见》的要求,语文学习的总课时不得低于216 学时,语文学习在中职教育阶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就需要为学生的职业发展建造“桥梁”,让学生逐步感知和理解职场要求,为踏入职场做好准备。因此,在进行语文教学时,教师需要走访、调查、分析学生现有的专业课程学习情况,在进行语文教学时侧重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学科的要求进行培养。
例如在《开国大典》一课中,教师除了通过视频、图片等帮助学生感知开国大典的激动人心和历史意义,更是结合面点专业的要求,让学生通过学习到的根据时间顺序描述开国大典的过程的方法和句式,尝试描述面点专业课的作品制作流程。在《将心比心》一课中,教师除了帮助学生思考如何“将心比心”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更是结合餐饮课程的要求,让学生探讨如何用合适的方式面对餐饮服务中的冲突。这使得育德树人的要求和职业发展的培养达到统一。
4. 利用现有资源,情境创设结合职业环境
在中职校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参与众多来自实习单位举办的交流活动。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可以根据需要,结合学生将面临的职业环境进行情境创设。合理的情境创设不仅可以渗透语言文字的培养,更能提高的学生职业素养。
例如在课文《我》的教学中,教师分析课文内容,创设了职场面试的教学情境,通过打招呼、自我介绍、简历书写、材料递交、告别道谢五个模块从语言组织、应用文书写、沟通礼仪等方面帮助学生感受“职场初体验”,进而强化学生的职业了解和责任担当。再如《老北京的春节》一课中,除教授学生了解春节的传统习俗,教师也结合实习单位的具体情况,创设“向同事拜年”这一情景,让学生从语言表达和短信编辑两个方面了解祝福语的含义和得体的语言运用方法,帮助学生理解与职场交流的方式。
除此之外,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逐步发展,对于学生语言表达的情境创设也有了更多的可能。例如在《借条》一课中,教师通过 AI 技术创设“同事借钱”这一情景,在与数字人的对话中,学生热烈讨论如何婉拒他人的借钱要求,如何和借款人商议借款金额和还款日期等。真实的情景对话让学生对于知识更加融会贯通,也培养了学生面对职场冲突的处理能力。
“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在课改的要求下,中职语文教师需要转变教育思想,帮助特殊学生从走进课本学习知识,到培养职业素养走向社会,让特教中职阶段的语文教学不再是“无根浮萍”,而是学生职业生涯的“奠基石”,让学生通过语文学习,更加自信地迎接职场生涯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