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修专业教学质量标准与世界技能大赛融合性研究
张辉
南京交通技师学院
引言:
在全球汽车产业向电动化、智能化加速转型的背景下,我国汽修行业正面临“技术迭代快、人才缺口大、标准不统一”的三重挑战。据统计,2024 年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突破2000 万辆,但具备高压电池维修、智能驾驶系统调试能力的技术人才缺口达 60 万人;与此同时,传统汽修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重操作轻逻辑”的问题依然突出,导致的毕业生需经过3—6 个月的企业二次培训才能独立上岗。
一、汽修专业教学质量标准与世界技能大赛融合的意义
(一)精准对接产业需求,破解人才供需错位难题
世界技能大赛汽车技术赛项的技术标准直接源于国际顶尖企业的维修规范,其考核的“高压电池维护、智能驾驶传感器校准”等技能,正是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核心需求。通过将大赛标准融入教学质量体系,中职院校可精准定位人才培养方向,避免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脱节。例如,某职校引入大赛的“六步故障诊断法”后,学生毕业后能直接胜任特斯拉 4S 店的高压系统检修岗位,企业反馈其“上手速度比传统培养模式快”,有效缓解了高端维修人才短缺的困境。
(二)推动教学范式革新,提升技能培养实效性
大赛强调“操作精度、流程规范、安全意识”的复合型能力,倒逼传统汽修教学从“经验驱动”转向“标准驱动”。以发动机拆装为例,大赛要求“气门间隙调整误差 ⩽0.02mm′′ ”,这一标准促使学校淘汰粗放式实训设备,引入激光校准仪等高精度工具,并开发“任务工单 + 虚拟仿真”的混合教学模式,融合后的实训课程使学生工具使用规范率提升,故障一次修复率跃升,真正实现了“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良性循环。
(三)构建国际认证通道,增强职业教育国际竞争力
世界技能大赛的评分体系与德国IHK、澳大利亚TAFE 等国际职业资格标准高度契合,其认证结果被全球 50 余个国家和地区认可。中职院校通过深度融合大赛标准,可构建“国内学历证书 + 国际技能认证”的双轨制评价体系。例如,学生凭借大赛集训经历,直接获得汽车工业学会三级维修技师认证,在海外就业市场薪资较普通毕业生高。这种融合不仅提升了中国汽修教育的国际话语权,更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输送了具备国际水准的技术技能人才。
二、汽修专业教学质量标准与世界技能大赛融合策略
(一)构建“课赛岗标”四维对接体系,实现标准精准落地
将世界技能大赛的技术标准与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企业岗位规范、专业教学标准深度融合,形成“竞赛任务—课程模块—岗位能力—考核指标”的转化链条。以汽车电气系统检修为例,大赛要求选手在 15 分钟内完成“CAN 总线故障诊断”,其核心能力涵盖电路图识读、波形分析、逻辑树构建等。某高职院校据此重构课程体系,将原分散在《汽车电工电子》《汽车单片机技术》等课程中的知识点整合为“总线通信原理”“故障诊断策略”等 6 个模块,每个模块对应大赛评分细则中的具体指标,如“工具使用规范性”“数据记录完整性”。学生通过模块化学习后,在省级技能竞赛中故障诊断效率提升,证明该体系有效解决了教学与岗位需求脱节的问题。
(二)开发“任务工单 + 虚拟仿真”混合式教学资源,突破实训条件限制
针对大赛设备成本高、更新快的问题,采用“真实设备 + 虚拟仿真”双轨制资源建设模式。学校在汽车钣金与涂装实训中,引入世界技能大赛同款三维测量系统,同时开发“凹陷修复虚拟仿真软件”,学生可先在虚拟环境中练习“介子机焊接参数调整”“原子灰刮涂角度控制”等高风险操作,再通过真实设备进行精度验证,该模式使实训耗材成本降低,学生操作合格率提升至。更关键的是,虚拟仿真平台内置大赛评分算法,可实时反馈“焊接电流偏差值”“涂层厚度均匀性”等数据,帮助学生精准改进技能短板,其训练成果直接转化为大赛获奖率——该校学生在 2024 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汽车钣金项目金牌,评委评价其作品“工艺精度与大赛标准完全一致”。
(三)实施“双导师制 + 梯队培养”备赛机制,强化核心能力传承
组建由企业技术骨干、大赛获奖选手、专业教师构成的“三师型”指导团队,通过“老带新”梯队模式实现技能传承。例如,在新能源汽车维修赛项备赛中,邀请比亚迪高级工程师担任技术顾问,与校内教师共同制定训练计划:一年级学生重点学习“高压电池包拆装安全规范”,二年级学生攻克“电机控制器故障代码解析”,三年级学生则进行“整车故障综合排除”实战演练,企业反馈其“故障诊断思维与大赛选手高度趋同”。更值得借鉴的是,该校将备赛过程转化为教学资源,开发《新能源汽车维修技能图谱》,将大赛要求的“绝缘监测仪校准”“预充回路检测”等 23 项核心技能转化为可视化微课,惠及全国 300 余所中职院校。
(四)建立“生成性评价 + 闭环改进”质量监控体系,确保融合持续优化
构建覆盖教学全过程的动态评价机制,将大赛评分标准转化为日常教学评价指标。例如,在汽车维护赛项教学中,采用“任务单—实操视频—数据记录—教师点评—学生反思”五步评价法:学生完成“发动机机油更换”任务后,需提交包含“放油螺栓扭矩值”“机油加注量”等 12 项数据的作业单,同时上传操作视频供教师分析“工具摆放规范性”“废油回收流程”。教师依据大赛评分细则给出改进建议,学生修改后再次提交,形成“评价—反馈—改进”闭环。实施该体系后,该校学生在省级技能大赛中的操作规范性得分提升,且其作业流程被当地丰田 4S 店采纳为新员工培训标准,证明生成性评价能有效推动教学标准与大赛要求的深度融合。
结语:
这种融合正在重塑汽修职业教育的价值坐标:它让教学标准从“经验导向”转向“国际对标”,使中职生在毕业前就能掌握特斯拉、比亚迪等头部企业所需的“智能传感器标定”“电池均衡维护”等前沿技能;它让评价体系从结果考核升级为过程赋能,通过大赛式的任务工单 + 数据追踪 + 逻辑复盘,培养出具备“故障预判能力、工具创新应用能力、跨学科知识整合能力”的复合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 朱国良 . 职业院校汽修专业学生考证辅导的教学思考 [J]. 汽车维修技师 ,2025,(12):85-86.
[2] 顾瑄 . 高职汽修专业教学质量标准与世界技能大赛融合性研究[J]. 汽车维护与修理 ,2017,(18):75-77.